高职会计专业“学训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2022-03-25 09:42:33 | 浏览次数:

摘 要:“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本文针对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训融合”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进行有机结合,从教学进度、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仿真软件、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着手进行资源优化与重组,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和学生就业最优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教学;学训融合;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谭婧(1983-),女,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2;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0.5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0-123-03

一、我国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准确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晰,定位不准确。有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盲目地继承本科一套做法,导致学生毕业后感觉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有些知识偏理论化而非实务化,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要求,高职生的职业特色难以显现;有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生相对本科生而言起点低,只能做些基层、简单性和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谈不上什么能力和素养,只要学会简单地做一套账就行了。培养目标没有从社会需求、地区差异、行业需求等方面来考虑,目标设定很低且没有针对性。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势必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

(二)会计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落后

一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还很不适应。如:专业课和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年青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二是学校大多没有成熟完备的教师选拔、培训、定岗实践等后续教育体系。

(三)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脱节,实训环节亟待加强

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习惯于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另一方面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配套软件。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做中学知识、在做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实训中模拟各种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避免了一遇到实际会计工作就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发生。通过实训、实习,学生还可以积极地想办法,灵活运用财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二、构建会计专业“学训融合”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高职教学进程的特点是由易入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高职会计专业应遵循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糅合3个基本要素,即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对三者进行合理安排,对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学训融合”的教学模式。3个要素之间相互对接、层层递进,只有对3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得到最大收益。

(一)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有机整合

面对高职高专学生两年半的在校时间,实践教学时间显得极其有限,首先必须在教学进度和课程体系安排上进行优化。理论教学不能“满堂灌”,应在理论课程中穿插一些实践项目或情景任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要达到1:1。如一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其会计优质核心课程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过程融入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每个工作任务以“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操作——任务小结”思路组织教学。如财务软件应用技术、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成本核算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要设定职业情境,根据工作任务划分学习性任务,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操作方法和技能。

有些理论课程可以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在工作现场完成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和岗位认知。综合实习教学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在第六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月聘请企业能工巧匠集中进行入职教育,在入职教育结束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座谈、顶岗实践,学生也可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这样既锻炼学生求职能力,又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学训融合”的实施依赖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学院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学训融合”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前提是与企业的良好合作。

1、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学校成立“订单班”、“冠名班”,学校保证按照企业提供职业岗位规格培养人才,企业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企业及时提供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

2、企业方参与到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企业的参与使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

3、校企双方人、财、物资源共享,实现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评。

企业监控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以企业评价为主,形成多主体、多维度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三)会计校本教材理实一体化

在教材的编写上,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和仿真性原则,要能满足针对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习手段的需要。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软件既要包括所有实践课程所需的数据处理模块,还要具有较强的仿真性,以满足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

在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中,要打破常规会计教材编写方法,基于中小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细分岗位,让学生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明确职业定位和工作内容。教材不再以传统章节编写,而是设置学习情境和编制一套与细分岗位相关的任务,这样便于教师带着任务主动进入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体验会计工作岗位,处理岗位各项工作任务。教师通过这些基于学习情境和项目任务的教材讲授,可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

(四)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信息集成化和规范化

在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健全与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重视“教、学、做”过程的监控,建立以学生就业水平与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实训效果考核评价标准,优化实训效果检查和评估流程,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会计专业实施“学训融合”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职业核心课程要注意整合公共能力课程,实训要齐全

通过调研,分析各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及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根据其所需要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时,我们根据出纳、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等岗位设置了《会计基础与操作》、《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成本核算实务》、《税费计算与缴纳》、《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审计》等课程,同时根据各岗位专业技能和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整合课程内容。如《成本核算实务》岗位课程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整合成了5个学习性任务,分别是材料核算、人工核算、期间费用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教学内容涵盖了其岗位能力;《企业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编制》按照各项经济业务核算的典型工作任务选取了货币资金核算、应收应付款项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应交税费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等内容。

专业课程整体开设安排要体现层次性,符合专业课程循序渐进的要求,以利于专业实训的循序渐进。教学计划要以学科课程为基点渗透实训课,保证实训时间。大一第一学期搞好认知实训;从大一下学期始至大三上学期搞好岗位群综合实训;大三搞好顶岗实习。

(二)师资及教学方法要求

会计实训教学的每阶段都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必须要由理论和实践经验均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纯理论型教师是很难承担会计综合实训的。高职院校招聘教师一味追求高学历,结果在现实中发生了会计学硕士或通过考试获得注册会计师的人居然做不好一个小型企业会计的现象就是例证。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因此要多采用模拟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方法、虚拟角色设定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突出知识点,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质疑、询问,培养创新思维。

(三)丰富实训教学内容,建设会计实训资料库

实训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训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训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是实训教学的质量保证。在整个技能设计型实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配套的实训资料。资料应包括实训课件、教案、实训项目书、实训鉴定表、实训软件、影音资料、实训报告等内容。

(四)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来进行会计课程设置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结合本地区会计特点的职业每学年都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老师都应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脱节、落后。

四、会计专业实施“学训融合”教学模式的好处

(一)培养构建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按照“学训融合”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队伍必须能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业务实习和顶岗实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实操能力,可通过下企业实践、参加高职技能大赛、内培外聘等实现。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做到每一位教师既能完成理论教学,又能进行现场实训指导。将团队“双师”比例达到9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

(二)学生通过全程实训,获得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遵循会计工作的一般规律,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潜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为基本框架,根据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充分整合安排实训,构建了“学训融合”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训,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实现了学生的预就业,增强了就业机会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予以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规模式发展到现在内涵式发展,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社会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为今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对提高我国高职会计教学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邓红杰. 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3,(06).

[2]李君. 浅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J] .上海会计,2000,(01).

[3]曹雄彬.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4]刘学艺. 如何搞好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5] 李洪荃.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俄罗斯的高等教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高职 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 融合 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