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构建

2022-03-02 00:02:13 | 浏览次数: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对高职生政治、心理、法律、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使命,但现有的社会环境与高职人才培养特殊性,要求高职思政课要介入专业教育,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客体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还存在着认识错位、内容混淆、方式混乱、交流缺席等困境,需要建立两者结合的新范式,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融入和体制机制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反思;构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基于专业结合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以航海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YB3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教育生态学视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54)

作者简介:李守可,男,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36-0076-05

作为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在完成技术与技能使命的同时,同样要完成人才政治、心理、法律、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使命。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作用愈发突出。这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中国未来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能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高职学生的实际行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成败。但当前高职院校重技术、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背离理论内化观念的路线。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现状的基础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走技术路线,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效地整合于专业之中,从专业需求的角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打乱重整,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现实需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别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其指向是技术主义和一线就业市场,这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发展和内涵建设基本上唯“技术”至上,围绕这一中心的相关支撑学科也要融入其中。

(一)目标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高技能型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他们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德”是首要目标和决定因素。但在现实中无法忽视的现象是,受千百年来“官本位”、“学而优而仕”等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加上社会“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错误理念影响,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认可、技能提升与企业接受、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等关系的认识上,难以超越世俗观念,对个人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缺乏足够的自信,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举步维艰,也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作用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义务和责任探索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帮助高职生从职业的起步就树立正确的专业观、职业观、社会观,从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阐释专业发展的前景、职业发展的未来,从高技能型人才当前的高就业率、高社会需求度和逐步攀升的收入水平鼓励学生以技傍身,增强高职生的职业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以小聚多,逐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而这是工学结合的精髓。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效是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岗位实际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推动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入职率和就业匹配度。但这种模式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直接冲击是,一方面,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核心课程和教学关注于实践,这给一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政课带来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造成学生的“不在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在工厂实训和企业实习,限于学校管理人员和成本,往往无力顾及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企业是经济利益至上的组织,不愿意主动在其价值链条中加入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普遍缺乏合作的“内驱力”,往往以企业管理条规代替思政教育。时空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阶段学生思政教育的空白,众多学生在实验、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针对专业实训实习的意义及困惑得不到有效引导。因此,加强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思政课的授课空间和时间,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实习实训观,做到磨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不误。

(三)效果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必然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即教学的产出效应是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这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自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个别高职院校也进行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高职院校依然是依赖于国家统编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改革乏善可陈,思政课教学在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上趋于式微。广大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缺乏对专业的认知,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区别性,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未来从事行业的职业法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心理和职业素养等无法给出预期性解释,学生的思政课抵触情绪有蔓延的趋势,影响到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思政课从业者要认清自身的教育定位,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与专业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做好专业服务的“勤务兵”、“引导员”的理念出发,切实推进思政课与专业结合的课程改革,变“传教士”为“服务员”,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专业性和行业性,以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客体发展的必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对“教育”进行了界定:“教育一词的涵义包括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和系统的活动,教育被认为是实现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这赋予了受教育者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素养。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社会性、职业性,培养的人才目标既是一个劳动者,又是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高职教育不仅造就高技能型人才,更要造就对客观、自然、事物、人与社会有正确态度和优良综合品质,能用正确态度和行为恰当融入社会,具备良好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气质等方面综合职业自我素质,身心健康的职业人。在教育的这一功能上,中外是一致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承担着这一光荣使命,要确保这些综合素质的内化和呈现,思政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进行结合。这已在国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英国课程委员会的文件指出:“应试图引导学校对于精神和道德发展的理解,并阐明这些标准并不仅仅是用于宗教教育和集会,而且还有课程的每一领域以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美国学校把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不仅渗透到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法律、音乐、美术、绘画等学科中,甚至渗透到自然科学之中,以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载体。在德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在专业学习阶段都把经济学、法律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在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中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现实障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困惑

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尚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在现实中遭遇到了种种的误解与困惑,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理念,拨开迷雾,还其一片晴朗。

(一)认识错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理念滞后

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几乎千篇一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它是衡量、检验和评价一切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标准。这里的“能力”,基本上被定位为技能,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其他能力的培养被虚化,相应地思政课的教学也受到了排挤。这种理念认识上的错位导致的后果即是学生技能与素质“长短脚”,给后续学生成为职业人后的发展和企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思政课教师普遍还未树立起与专业进行结合进行教学的理念,未主动与所任教专业教师进行充分交流、翻阅相关专业课程教材、了解专业课的大致内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师对所任教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不关心,预设的前期灌输到课程教学中的警觉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无法形成,也就无从了解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所需的职业素养。

(二)内容混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尺度不一

高职院校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结合的过程中还有种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结合得不够准确,思政课教学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专业性质,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等未研究透彻,专业素养的培养要求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体现,条块分割或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未能做到专业素养的全覆盖;二是结合过程中主次不分,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授专业的内容、案例过多,思政课变味成专业课,违背了思政课与专业结合的初衷,也违背了各学科、各专业间不能相互僭越或取代的教学规律;三是结合的方法不够科学,教师惯性地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应用于专业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专业课常用的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应用还比较少。

(三)方式混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纷繁乱象

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是思政课教学效果显现的重要媒介,高职思政课与专业结合形式的选择亦关乎最终的成效,恰当的结合点能够两者兼顾,偏颇的结合点则会事倍功半。目前,高职院校比较主流和推崇的结合方式是把专业课教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或是行动导向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把逼真的工作流程和环节作为主要的教学导向,把与工作过程无关的课堂教学环节舍去;另外,把拆解出来的工作流程设计为一个接一个的项目模块,完全打乱了原有的教材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是易操作、针对性强,但劣势是打破了原有的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将工作过程中的阶段性素质要求替代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总体要求,有越俎代庖之嫌。

(四)交流缺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孤军奋战

教育生态学认为,课堂生态系统经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而形成,当教师和学生为系统输入能量时,他们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激发了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使心理能量进入系统之中;而当教师、学生同伴、学生自我的被激发的心理能量进入系统时,这种能量就作为系统的能量而存在。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不是单向地由教师自上而下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为思政课与专业结合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实际行动,需要在双方平等理解、交往、商谈甚至辩论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转化的,师生共同构建的自由、民主的言谈环境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在交流中能够发现错误或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意念,从而及时纠正。但在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这种双向互动与自由交谈尚未真正形成,教师的课堂“霸权”与自我价值传输依然大行其道。

三、必要张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必要的张力是科技哲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指在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平衡能力。一个理论、学科、专业、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自己固有的范式中具有必要的张力,内外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对内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外要扩大和加强与其他理论、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也必须要维持这样必要的张力。

(一)新的范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宏观规划

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变革的核心理论即是“范式”理论,它是指某一学科中的一个科学家团体的共同行为方式,也即“这个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能使他们在释疑当中,能使他们在问题选择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点趋于一致的那种力量”,这种力量包括“共有的符号概括、共有的模型、共有的价值,以及其他类似的要素”。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涉及学科交叉的问题,双方如何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规律中找出共性的东西并实现有效结合,考验着实施者的智慧和能力。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改革探索尚未定型,其效果也参差不齐,亟需对之前结合状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构建一个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师共同体应该遵循的价值体系和教学体系。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范式内涵起码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个范式脱胎于但不能脱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的大范畴,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政治、思想、理论、心理、法律等)和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形成新的课程观念,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功能观、课程价值观等。新的范式既立足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树立体现当代优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以职业人、社会人为核心的必备综合素质;三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完善课程设置,整合、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内容,辅助以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职业心理、职业纪律、职业素质等内容。

(二)教学体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内涵应力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思想、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都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并没有具体的规定,给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拓展空间和发挥余地。教学内容的构建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重点讲解职业素质、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律素质等,针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需求开展教学。每个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职业素质的一般属性,又要让其掌握具体行业职业素质的特殊性。如对航海类学生,重点讲解航海国际法规、航海纪律要求、航海职业操守和航海心理要求;制造类学生要强调工作的精准性,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管理类学生侧重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突出开放性和适用性,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自由辩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对职业素质有深度认识和亲身体验,在感悟中逐渐内化,如会计类学生可以开展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计算机类的学生运用PPT、flash、CorelDraw等软件制作“家乡变化30年”、“民生问题解析”等课件,既锻炼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其资料收集、文字组织、语言表达和信息筛选等能力。考核评价的选择上,要坚持宽松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课程考核可分为教学任务、自学任务和实践任务,考核的方式可分为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期末考核等。每个模块的考核要制定实施方案,以职业素质贯穿始终,让学生明确标准和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积累。

(三)实践教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必由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理论和规律而开展的研究探索等必要的验证性实践,又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社会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了解地方经济状况、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体验性社会实践。高职教育技术路线与职业导向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在课程实践、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化专业教育为职业素质教育。(1)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的责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学素材和方法,打好基础作用;(2)利用好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从实验实训设备的操作流程、操作要求及操作错误所造成的后果等揭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3)重点利用好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依据学生专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也可以是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基地,把课堂拉进企业,用优秀企业家、优秀职工的典型示范现身说法,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意识。

(四)体制机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介入专业教育的软硬保障

高职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一种突破传统“重知识轻内化”、“重知识轻技能”和“重普适性轻适用性”,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全新改革,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驾护航。(1)建立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硬件保障。主要包括相关的设备与经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在思政课课程建设标准中要求的要保障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各项正常运转,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生均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同时,在多媒体应用、专项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硬件设施要到位;(2)构建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领导体制。成立由校党委领导、行政部门协调、各院系负责人参与、思政课部门具体负责和实施的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政策,思政课部门具体负责介入专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各专业群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3)建立与专业群相对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运行机制。通过梳理教师学科背景与专业兴趣分门别类地将教师划归不同的专业群,并形成梯队层次,以保障教学的延续性。教师要尽量固定于某个专业群,要深入了解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方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沟通,经常性地参与所在专业群的专业例会,听取相关专题讲座,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和科研教学动态,并逐步建立思政课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以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阅历;(4)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质量监督机制。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不能仅是自上而下,还要自下而上,左右联动。要监控思政课介入专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听取学生、企业的效果反馈,以调查问卷、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教学改革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表现,以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海祥,陈士勇.西方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2-114.

[2]郭星,覃秉金,黄海峰.与专业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3):79-80.

[3]伊姆雷·拉卡托斯.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张国镛,商树松.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99-101.

[责任编辑陈国平]

推荐访问: 政治理论 高职 介入 反思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