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22-03-02 00:05:44 |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在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目标、教学方法途径、实践环节设计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杜丽华(1964- ),女,江苏宜兴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36-02

自2006年起,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几年来,任课教师积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贯彻我院人才培养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真正使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论证,初步拟定了基础课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遵循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形成关键期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他多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其基本目的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掌握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它具有独特的学科地位,发挥着独有的教育作用。

2.课程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复性问题。课程设置的内容不仅与中小学的政治课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而且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多数内容没有深化和递进,很难吸引人。同时,基础课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和职业生活联系不足,教材的指导性和可读性不高。二是实践性问题。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国家统编教材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课程的实践性有所忽视。随着招生数量的日益扩大,思政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缺乏,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内教学任务而无力顾及社会实践,在经费紧张、学生众多的情况下,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工具性问题。高职生人文素养较低,对思想教育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教育又不能给他技能和饭碗,无足轻重,因此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兴趣很低,教学过程中较难形成互动,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恰当的工具性手段,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课程以“05方案”为基础,按照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以及我院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本着从高职生最关心最容易出现困惑、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贴近高职生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做出回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服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实现基础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基本思路。基础课教学应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结合高职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做到“四个结合”,即基本理论与加强道德修养相结合、与解决人生问题相结合、与道德实践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相结合、与提高职业素养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人生和事业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高的综合实力。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

现代社会对人工作素质的要求在变化,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满足上岗要求的岗位技能,更注重员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熟练职业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

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为此,课程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依据“必需”“够用”原则,将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与学院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着重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体现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部分。在对中央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统编教材认真研读、毕业生信息反馈及对在校高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以统编教材为纲又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必需”“够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选择、整合和扩充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即课程导航、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对应五大模块设计八个教学专题,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职业规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是为了适应高职育人目标的需要而设置的,力求使高职生不仅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的工作素质的要求。

2.实践教学部分。谈到实践教学,大家都会想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观调查,参与社会活动等。我们尝试与学工处、团委配合,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海盐文化馆等,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但这种传统的校外实践方式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而且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如资金缺乏、实践资源有限、教学组织难等,应该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这种困境。我们使理论讲授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实践教学的实际困难,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除了以上社会实践形式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一是课内实践。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播放影视片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目的,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解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外化于自身的日常行为中,学会做人做事。二是校内的课外实践。校内的课外实践是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值日”“爱心募捐”“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强化教学效果。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

1.组织课堂研讨会。课堂教学以讨论、辩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进行主题研讨,或根据课本内容确立辩题。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获得启迪,化理论为德性,做到“知行合一”。

2.案例导学。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如小悦悦事件,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3.学生述课。学生结合教材自主选择某一内容进行备课,模拟教师上课,以增强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上台讲话的经历和机会较少,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勇敢地走上讲台。

4.视频观摩互动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播放一定的视频材料,如《感动中国》人物选介、道德模范选介等,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心灵的陶冶。

5.课堂上的“记者招待会”。由学生提出一些关心的具体问题,如道德和法律、国内经济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再由教师回答,类似于记者招待会。只要教师准备充分,一般都能较好地回答,赢得学生的掌声,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和朝气。

6.角色体验。设计模拟法庭、情景剧表演等,模拟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表达自我观点,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培养团队合作、应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7.阅读导引。推荐思想内涵深刻、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学生所欢迎的相关书目和文章,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等加强对学生阅读环节的指导,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加强对学生阅读书籍的引导,弥补高职学生在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不足。

六、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教学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改变学生只关注理论考试成绩,而不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学用分离的状况。新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按照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和觉悟的考核统一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实践成绩(30%)和期末成绩(40%)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满分30分)。课堂考勤,满分10分:无故缺席一节扣1分,缺席达到一定节数者,取消参加期末考试资格。课堂表现,满分10分:由教师根据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给分,满分5分;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给分,满分5分。书面作业(满分10分):按时保质保量地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满分10分,缺做一次者扣2分,不认真、应付完成任务者扣1分。实践成绩(满分30分)。积极参加教师安排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满分10分,缺一次者扣2分;日常行为表现完全符合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知行统一,满分10分;言行不一、诚信缺失、严重违反校纪校规,不得分。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进行社会调研、热心社会公益活动者,满分10分。期末理论考核(满分40分)。考核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案例题为主要题型,考查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行为选择以及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实行几年来,我院基础课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探索,继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国清,陈晓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杨梅,曾殷志.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F12).

推荐访问: 课程改革 法律基础 探索 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