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视域下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2-03-12 08:18:39 | 浏览次数:

摘 要:在《微生物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主动思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0206-02

在传统的《微生物学》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是课堂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更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微生物学》课主体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考虑到学习者主体的个体特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是当前《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一是因为老师对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对其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二是不能以科学方式从事《微生物学》课教学,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微生物学》课教学环节中所采取的考核体系仍然存在着严重不足,制约了教学的主体性。可见,当前《微生物学》课程的主体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使主体性教学在课堂中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二、《微生物学》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主体性教学从教学过程来说主要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两个方面。主体性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在于如何将两者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做到“乐学、善学、优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教师的教学要求角度看,教师要做到“乐教、善教、优教”。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体现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教学任务来认识主体性教学,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在《微生物学》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WTO向我国教育提出了人才的新目标和要求。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创新能力与争先意识教育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我们的高校及教师要把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自为的个体。其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及新课标体系的建立,为在《微生物学》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网络的发展,开放课程、网络精品课程、教学空间、微课程等不断涌现,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教师和课本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并培养相应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

三、《微生物学》课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途径探索

1.教师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

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应认识到我们角色的多样性,使之成为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培养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者。主体性教学的关键因素是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只有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点才高。要使主体性教学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产生实效,首先要从教育的总体规划上建立一个科学的《微生物学》教师培训方案,通过组织研讨会及教师课堂培训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

2015年上半年湖南省组织了全省的开放式课堂教育的培训,全省参会教师代表在中南大学进行了认真听课及评课。师生之间在课堂中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这次全省的开放式课堂培训中,授课教师紧扣“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善于运用研究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统一。我们每个教师听课后对主体性教学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将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合理的主体性教学计划

进行主体性教学,要有一个配套的教学实施计划。制定合理的主体性教学计划前提是教师要广泛阅读微生物学有关参考资料,拓宽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微生物学》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明确微生物学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及重要性,能初步应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使学生今后在开展开发微生物资源、利用其有益于人类生活的方面、抑制其有害方面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实施计划时,要针对本门课的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体性教学内容、课堂精讲的讲义、主体性教学的方式等这些都是常常要涉及的。主体性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点在于选择《微生物学》课程主体性教学的内容。首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讲述。其次,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疑点问题选择案例教学,通过多方面论证,使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豁然开朗,从而较好地发挥出教师释疑解惑的作用。最后,选择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如埃博拉病毒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防治措施等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参与意识将会较强,受到的启发也会更加深刻。

3.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

主体性教学主要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全班讨论。这种讨论主要解决理论上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一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头准备。讨论过程中教师一直作为研讨方向的领导者,有时也展开师生间即时交流、对谈式的讨论,而非学生群议到底或由老师一人讲解。第二,评判式讨论。课堂评判应是多元的,既有师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挑战性评判更有意义。要把评判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评判中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提高。第三,总结性讨论。总结性讨论就是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研读后的总结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自主的总结交流,效果远胜于教师的一言堂。如:在讲授微生物产生ATP的方式有哪些时,让他们分组讨论有关发酵、呼吸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及光合磷酸化产能方式的异同,通过不同产生ATP方式架设不同的过渡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通过分组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进行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排除疑难,弄清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及区别。通过讨论释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理论知识。

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微生物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及创造性,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使学生以最好的主体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从而有利于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应把竞争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在设计思考题时必须注意问题的思考广域性。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把鼓励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要恰到好处,既鼓励了学生本身,又对其他同学带来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最后,激发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联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拓宽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微生物学》课堂上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确立目标,从学习知识、明白道理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活跃的思维状态去参与课堂学习,主体性素质和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5.主体性教学总结与反思

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挖掘出每个知识点现象后面的本质,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一般的结论,学习的过程就是提高和总结的过程。每一次主体性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给出带有指导性的结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讲评,当然有时也可作“开放式”处理,不做结论,留待学生继续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将参与主体性教学的过程及感受进行归纳总结和完善,反馈给任课教师。如师生共同对细菌、酵母菌、放线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归纳总结可以使自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当自己总结出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时,会感到莫大的成就感。最后,归纳总结是创新的基础,这样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为创新提供了帮助。

总之,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需要将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微生物学》课主体性教学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2001(2):22-24.

[2]肖爱晶.大学素质教育与学生主体性培养[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3-35.

[3]吴启胜.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29-32,108.

[4]罗静.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教育惩罚的合理限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2):9-11.

推荐访问: 视域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性教育 主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