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早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2022-03-16 10:16:19 | 浏览次数:

【摘要】青少年人格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2011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等五部联合发布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突出。而家庭早期性教育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家庭早期性教育开展的状态和水平对孩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生命观、情感观及构建健康心理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家庭早期性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把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融入到对青少年开展的早期性教育中,对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早期性教育;青少年;健康人格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面对的压力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态势,青少年不得不面对形势各异的学习压力、家庭问题、情感困惑、社交障碍等问题,青少年进行自我伤害或进行社会危害的行为不端攀升,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再次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突出。调查报告显示21.6%~32%的青少年存在精神患病问题,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问题特别显著。诸多的国内外学者在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领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黄海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性发展差异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Mette K.W.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性犯罪和其性知识缺乏及缺少与受害人换位思考能力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性健康可以促进个体健康人格、沟通以及爱的成长”。由此可见,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家庭,无论是对青少年早期性教育还是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多年的“性健康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发现,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早期性教育”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早期性教育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家庭早期性健康教育开展与否、开展的方式方法等因素均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认为“青少年健康人格”是指青少年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而在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方面要注重塑造孩子良好的认知自我与社会的能力、较强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与社会主流评判标准相符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烈的责任心和生命尊严意识。

1 家庭早期性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青少年健康人格塑造

1.1 帮助青少形成正确的自我与世界认知能力

正确认识世界要从认识自我开始,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面前家长大多谈“性”色变,性与生殖似乎永远笼罩着阴霾与神秘,就连涉及到人体自然解剖结构中的生殖系统也无法与其他系统平等被接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家长不愿直接告诉孩子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而用一些俗称来代替科学名词,导致孩子阅读到相关知识时不知所云;又如有的家长看见幼儿抚摸自己的外生殖器,往往会严厉批评甚至拍打他们的小手,用严肃的表情和“羞羞”等词语来阻止孩子的行为。其实,这些只会让孩子产生莫名的恐惧,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外阴产生神秘或羞耻感。其实家长阻止孩子行为的出发点无非一是担心手污物影响孩子的健康,二是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孩子年龄所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她)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可能更算得上是有效教育。很多时候,教育者把成年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与青少年甚至是两三岁幼儿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是不恰当的。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教育孩子,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客观的认知习惯。

1.2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家庭早期性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生存,除了自然赋予的他(她)第一性别外,文化、历史和社会规范等还赋予了人第二和第三性别,那就是人的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有的教育者还将人的“双性化气质”称为人的第四性别。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都在不断的认识自己、调试自己,并最终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自己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受养育者或养育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出现心理性别认定异常或性别角色社会化偏离的现象不在少数。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等的影响,这些人员在社会活动中容易遭受“过度关注和非议”,往往在社会和工作中承担着更多的压力。不重视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指导、养育者有过于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养育者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孩子进行社会性别角色化教育,容易将孩子推向性别角色不适应的漩涡,从而影响孩子在学业、社交、就业、婚恋、家庭等方面的适应力,终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1.3 强调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

无论是幼儿期教育孩子保护和善待自己的生殖器官、珍爱生命,还是青春期性道德、性人格等的教育与培养,性教育始终要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贯穿在整个教育中。责任教育关系到孩子、家庭、国家甚至是人类的未来,责任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永恒主题。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过早性行为、少女怀孕、情感暴力等现象,向我们揭示了该类人群存在着以下的问题:性教育缺失,责任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教育就是要求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更会主动学习和锻炼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做出选择时会更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会更好的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客观规律。

1.4 培养青少年的自信心与健康个性

儿童期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孩子认识自然属性的自我、理解亲人之间伦理关系、感受并回报亲情等生理型和浅层意识形态性知识,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热爱生命、感受爱并懂得去爱身边的人。随着孩子向青春期的迈进,性教育从以生理知识为重点逐渐过渡到以心理、道德、责任、人格、个性、情感等意识形态为主的内容。这些教育,将为孩子形成与社会主流评价一致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奠定基础,孩子会因为自己行为、观念等与社会主流要求相符而得到更多正性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健康的个性的形成,此过程还会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反之,孩子的言行等得到的社会评价过多倾向于否定或批评,孩子的自信心一旦被击垮,会逐渐自卑、封闭、叛逆,甚至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1.5 帮助青少年建立生命尊严观,让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

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贯彻性教育始末的主线之一。儿童期性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孩子对生命奥秘兴趣,因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懂得热爱生命;青春期性教育进一步强调生命的尊严、责任、价值,让孩子珍惜生命、敬重生命。目前在青少年常见问题中的暴力、自杀、杀人等事件中,与性教育及相关的生命尊严教育、责任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性

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让他们通过认识生命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感悟生命的美丽,追求生命的价值。

2 家庭早期性教育中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分析

家庭早期性教育不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科学观、人生观、道德观、情爱观的形成。在当代家庭教育中,部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对孩子开展家庭性教育,但由于受观念、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性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拓荒”的状态,家庭开展性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者主观性问题一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性教育知识欠缺

目前家庭开展性教育存在的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追究其原因与父母自身因素相关:文化水平偏低或知识面狭窄、教育观念落后或保守、教育内容不准、教育方式不妥,等等。虽然有的父母学历水平比较高,但也因为不具备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教育理念,而使家庭性教育方面依然处于“拓荒”状态。

2.2 教育“深度把握”问题——把握不准孩子生理成长和心智发育的节奏

家长把握不准孩子生理成长和心智发育的节奏,会让性教育因被动而失效,若讲得过早、过多、过透又会因孩子不能理解而产生误解,出现性早熟、性敏感或性厌恶等现象。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身体发育和心智发育都在不断的完善,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的变化,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给予的回答有不一样的深度,这就需要父母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针对“妈妈,你是怎样把我生出来的?”这个问题,对3岁左右的小孩来说,他们只想知道他们是从妈妈身上那个部位出来的。而7岁左右的孩子还想知道他(她)是怎么进妈妈肚子的、在肚子里面怎么长大的、怎样出生的、父母因为自己的出生高不高兴等相关答案。而对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问这个问题可能更想知道的是父母对他(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期待、父母是居于什么样的心理决定生他(她),也就是他们想知道的答案更多的上升到了精神层次,这符合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认识世界从自然属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发展规律。父母要根据孩子理解能力和心智发展状况去回答问题,切忌直接把孩子的问题与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联系起来胡编乱造答案,以防误导孩子。

2.3 教育的时效性问题——是“适时引导,预防为主”,还是“亡羊补牢,挽救为主”?

关于性教育,很多家长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开始“亡羊补牢”,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所措,转而抱怨孩子品行有问题,进一步把孩子推向了歧途。笔者自高校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以来,前来咨询有关早泄、阳痿、性病、意外怀孕、同性恋、异性恐惧症等相关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因为这些烦恼无法静心学习,无法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未来,个别大学生多次提到“甚至不想活”的想法。有个出现阳痿症状的大二男生就告诉我,当他告诉他父亲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父亲只是说了句:“不可能,那是老头子才会出现的问题”,事后也再没有过问过他什么了,这位父亲连“亡羊补牢”都没有做到。

所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性教育更是与生活相连、相伴、相融合。教育既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性教育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就生理知识来讲这个前瞻性不用多,因为虽然生理发育在孩子身上是一个积沙成塔的过程,生理方面的性知识按照人的平均生长规律讲解就比较合适,但也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曲线稍作调整;但是心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则需要强调前瞻性,因为观点和理念的形成可能就在一瞬间,“亡羊补牢”式的教育可能在性道德、性情感、性价值、性人格形成方面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缺憾。

2.4 父母教育角色问题——谁在孩子性教育上充当主角?

2.4.1 谁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由于大部分母亲是孩子幼年时候的主要养育人,母亲在照顾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会与孩子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母亲的教育水平、能力和理念在这些生活细节中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未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理论大行其道的原因。不可否认,母亲在孩子幼年抚养中确实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抚养和教育不是一回事,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母亲的专职责任。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一样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来说,性教育的方法应该做一些艺术处理,对于大多数生理方面的问题,由同性别家长沟通回答比较妥当,可以减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羞涩感。但是异性父母对相关问题表现出的科学严谨和大方自然的态度,能进一步肯定对方教育的正确性,降低孩子心理上与异性之间的沟通障碍。关于心理、道德、责任、控制力、适应性等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则不需要体现性别差异,父母都应该主动关注,并有比较一致的观念,利于孩子形成较为一致的性人格。如果父母观点不同可以提前沟通或私下商议,如果双方确实无法沟通,可以把两种观点都告诉孩子,并建议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去思考和判断,切忌在孩子面前直接争论甚至吵架。

2.4.2 父母性别角色形象问题父母的性别角色形象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性别角色的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角色认定错误,甚至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有研究表明,在有着强悍母亲和懦弱冷漠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子更容易有同性恋倾向。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父母要有意识的调试自己的性别角色形象,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形象。这里笔者要提醒的是,父母帮助孩子塑造正确的“自我性别形象”时要注意不要陷入“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漩涡,否则会降低孩子今后的社会适应力。

2.4.3 父亲角色的缺失问题在性教育上父亲角色的缺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目前,父亲在子女教育上缺位的主要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父亲因工作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第二种是因为父亲观念上的问题,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母亲的责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形象的缺乏和缺位不仅会影响男孩性别角色化,还会直接影响女孩的性别角色塑造。有研究表明,女儿女性化特征形成与父亲的男性形象和父亲对母亲女性形象的肯定相关,而与母亲本身的女性化无关,也就是单靠一个女性化的母亲不一定能养出女性化的女儿。

2.5 教育“量”的把握问题——不关注与过度关注

2.5.1 对“性教育”不关注或过度关注家庭性教育必须把握一个“量”的问题。很多父母性教育方面既担心给孩子讲得不够,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担心给孩子讲得太多,反而促使孩子早熟。其实,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对性教育“不关注”或“过度关注”都是弊大于利的。性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并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相关资料随处可查,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度教育”也会带给孩子很多问题,比如:过早对异性、性产生兴趣;父母干涉过多而失去自我;因在同学、

朋友中讲述相关问题被嘲笑而产生负性自我评价等等。

2.5.2 不太关注男孩子的性教育,过度关注女孩子的性教育

目前,家庭性教育呈现出“重女轻男”的现象,笔者在课堂随堂调查中发现,接受过父母性教育的女大学生比例远远大于男大学生。笔者认为性教育上的“重女轻男”与以下因素有关:我们文化中传统的贞洁观和男权制的社会文化;母亲充当主要的养育者和教育者;以为男性在这方面总是占便宜的,因此不需要保护。父母之所以要教育女孩子,是担心她们在这方面“吃亏”,是为了保护她们,而男孩在这方面吃不了什么亏,所以不用担心。这是多么狭隘的教育观啊,殊不知多少男性青少年因此而承受了多少本不应该有的压力和困扰!分析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青少年犯罪男女比例,看看中学生自杀、情杀等案例,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男性。其实笔者在高校开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因为自身问题前来咨询的大部分是男性,这并不是说他们大胆,而是他们确实存在太多的疑惑和麻烦。

2.6 教育的目的不正确或没有升华

性教育方面,有的父母存有男尊女卑的观念,比如曾经听一个母亲骄傲的说:“我的儿子今后想要几个女朋友就要几个女朋友,要一百个我都支持”,当时在场而家养女儿的一个同事立即回复了一句:“千万别让我的女儿认识你的儿子”。为什么两位母亲在孩子的性教育上反映如此不同?文化、观念和人自私的本性在起作用。

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孩子表面上的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构建一生的健康与幸福。也就是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情爱观、高尚的性人格、成熟的性控制力、高雅的性审美能力。因为性教育既是教育,更是指导和帮助,性教育不仅仅是就事论事,更要从思想上进行升华,培养出富有思维、更全面、更优秀的下一代。

3 围绕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对家庭

开展早期性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抓住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儿童期和青春期是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两个关键时期,而决定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健康的决定因素在于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时期。潘贵玉建议:“我国应开展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重点在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中开展,主要包括5项基本内容,即理想教育、行为养成、文化传承、心理疏导、性健康教育”。肖劲松指出:“人格障碍倾向一般在儿童期出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持续、固定、强化,青春期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不加以干预,18岁以后将形成稳定性人格障碍,很难彻底改变”。可见,健康人格培养不能错过了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千万不要担心孩子们听不懂你所讲的知识,如果深刻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实施健康人格培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正确把握教育时机

从我国的传统来说,很多父母不习惯给孩子进行专门的性教育。笔者调查中发现很多父母感觉自己开不了口或引不出题,这一方面与家长自身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有关,另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造成的。比较好的方式是家长平时要养成与孩子讨论各种问题的习惯,讨论就是要有问有答,要引导孩子对身边的人或事发问;讨论的习惯在家庭中一旦形成,不仅仅是性教育,很多教育都很容易开展。笔者家里住着三个孩子(自己的孩子和亲戚的孩子),他们10~13岁,每个周末回家,三个孩子争相议论学校的事情,一般会持续几个小时,笔者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提倡一种“分享教育”,分享快乐、分享痛苦、分享知识、分享观念,很多教育就在快乐的分享中悄悄完成了。一次,笔者利用家养小狗summer处于发情期的机会给孩子们开展性教育的机会,首先给10岁的女儿讲了月经的产生、卫生防范、月经对女性健康、智商有没有影响等知识;给12岁的侄儿和13岁的侄女讲了动物的发情原理。小狗发情期结束后,孩子们发现平时看summer就狂奔而来的公狗现在对它毫不感兴趣后感到很奇怪,我们就一起讨论了性激素是如何影响动物的行为的,并讨论了在两性交往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很好的进行了性价值观、性人格和性道德教育引导。

3.3 教育方式宜选择“沟通、交流与引导”,切忌“神秘”或“突变”

比较好的教育方式包括:渗透式教育;情景同步教育;讨论式教育;暗示教育;也可以在一个恰当时机针对某一阶段性问题专门谈心等。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更好,要根据教育的当时情景来决定。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不管用哪种方式教育,父母都应该做到自然、大方、客观、看似无意却是非常用心。父母最好遵循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和习惯,就像交给孩子为人处世或学习方法一样自然,不要谈到性教育就特别严肃或神秘,这样孩子不敢说真话,因为他们很担心父母是在掏他们的秘密或因为他们有什么想法被父母看不起,其实孩子很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教育也要与家庭风格一致,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传统的父母不要突然很奔放,平时比较内敛的父母也不要突然很热情,这样只会吓坏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颠覆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形象,或让孩子以为父母出了什么问题。

3.4 教育内容要适度、适当,“踩准”孩子成长的节奏,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涉及的性教育内容有所不同,关于“孩子不同年龄段应该开展的性教育相关内容”家长应该多参考相关专业书籍和专业人士的著作、博客、专题等材料,比如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可以参考我国性教育专家胡萍老师等人的相关著作、博客或知识问答。值得提醒的是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曲线,在哪个年龄段该讲什么内容也不是死板的,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生理和心智发展水平来教育他们。在孩子提问的时候,家长可以边回答,边反问他们,以了解他们对该类问题已经理解到什么水平,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已知水平进行恰当的解答。因为孩子除了接触家长外还会接触同学、老师等,特别是上小学以后,家庭以外的人员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是家长控制不了的,有些你认为十分神秘的问题,他们其实早就知道了。孩子可能会在不同年龄段问父母同一个问题,你的解释也会不一样,不过别忘了加一句“你现在理解能力加强了,我可以这样给你解释……”,帮助孩子明白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一点一点增强的,这个问题可能还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5 教育目的要正确——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人类的和谐与进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的教育说到底是人格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基础,影响着人的一生。

性教育要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核心,以“为了人类的和谐与进步”为宗旨,家庭对孩子开展性教育既要有长远目标——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又要有阶段性目标——即解决该阶段的问题。比如有的父母因为担心上初三的儿子早恋影响学习就对儿子说:“现在不要早恋,大学以后机会多得很,想

要几个女朋友都行”。这句话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孩子是否真的早恋?其次,对异性产生兴趣本来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表现,父母应该客观承认这种情感是正常的,值得尊敬的,但要引导孩子认识这个年龄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最后是关于责任意识的问题,家长“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方面给了孩子不正确的暗示,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式的教育方法给予了孩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之所以说性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是因为性教育因“爱”而诞生。开展性教育是因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爱,因为希望受教育者有“爱”的能力、明白“爱”的真谛、享受“爱”的幸福。当个人的“小爱”与人类的“大爱”一致的时候,就有了人类的大爱无疆了!

3.6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3.6.1 “性”不是无师自通的,教育者也需要主动学习,做善于学习、虚心学习的父母记得胡萍老师曾说过:“中国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笔者还想补充一句:“对于提高人类文明和素质来说,一代优秀父母的作用可能抵得过三代教育者”。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不要盲目自信或只是抱怨以前学校教的太少,因为你们有足够的自学能力,所以主动学习吧!

3.6.2 性教育不能“重女轻男”,教育青春期孩子切忌单从性别角度出发,或从“吃不吃亏”的角度考虑由于受传统的“女性贞洁观和男权制”的影响,在性教育方面特别的“重女轻男”,很多家有儿子的父母往往最不重视孩子的性教育,殊不知面对爱情、婚姻和性,男人其实一样是弱者。关于性取向问题、性变态问题、性侵害等问题,男性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主动侵害者,无论站在哪个角色上,他也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而养育女孩的家庭,可能因为过度渲染女性在性方面的弱势和“贞洁观”的重要性,轻则导致女性婚恋障碍或悲剧,重则导致女性在遭受性侵害时忍辱负重或放弃生命。笔者接触的一个女大学生就因为自己意外怀孕被父母知道,差点选择跳楼自杀。

3.6.3 家庭性教育父母必须通力合作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帮助儿子还是女儿建立良好的“性别形象”还是形成正确的“性取向”来说,父亲角色的存在在家庭性教育方面负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位置。

3.7 适度的“升华”很重要一培养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

性教育与“人格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很多教育不能替代的,家庭性教育应该在孩子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突破“本我”和“自我”范畴、引导孩子对“超我”的思考与训练,通过性教育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能力等,把教育升华到理想教育、价值教育与信念教育中。

3.8 对孩子开展性教育应该“关注”而不是“盯住”一做父母的不要将四只眼睛只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过多的干涉既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养成,也不利于亲情建设,父母要做到相信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引路人。在性教育方面父母应该随时关注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客观分析、冷静处理,让孩子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心理环境,不要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像个透明人似的,那样反而会让孩子过度隐藏自己。

3.9 密切关注并积极配合学校性教育

随着性教育重要性的凸显,部分中小学已经把性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学校性教育成了孩子重要的受教育途径。因为学校、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神圣的地位,学校性教育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学校开展性教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师生人数比例的原因,学校性教育主要以普遍性问题和观念教育为主,而家庭性教育则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会使性教育进一步细化,效果显著提高。父母每次进行性教育的时候应该问问学校里面讲了相关问题没有、讲了些什么、你怎么认识的等等,以便进一步与孩子展开讨论,也防止家长观点与老师观点不一致而导致孩子迷茫。

3.10 特殊家庭的性教育尤为重要

在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需要接受性教育。有资料显示,性犯罪、性暴力、少女早孕、强奸等问题出在特殊家庭孩子身上的比率远远大于普通家庭。这是因为他们本来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所具备的关爱,还可能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性别角色形象,他们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和朋友更多的压力。关于特殊家庭如何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内容比较庞杂,笔者在此不再详细阐述,今后会在相关文章系统阐述。

4 结束语

教育归根结底是“爱”的教育,从幼儿早期潜移默化有关“爱”的教育启蒙开始,到青春期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启动及成人后关于I生人格、性道德、性审美的继续教育,整个过程对青少年乃至人一生的健康、幸福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每个人都是性的产物,“性”与人相伴终生,性教育与人健康人格形成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教育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他们合理性别角色社会化,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从某种角度讲,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健康人格”,但是通过我们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确实能让我们的青年一代更健康的成长、更幸福的生活。关于家庭性教育与孩子健康人格培养还涉及到多方面的细节和内容,由于篇幅的问题,本文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希望有机会在今后的文章中进一步交流。

推荐访问: 性教育 人格 青少年 影响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