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2022-03-04 08:07:45 |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李香香(1983.1-),女,陕西礼泉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在培养护理人才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特色、课程特点,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以及渗透人文素养,为实现“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31-01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近几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护理专业人才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同时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自身特点、专业特色,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致病性、免疫性、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近年来发展更新较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未来临床工作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护理专业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基础课,这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联系松散,与工作岗位脱节有一定关系。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以护理专业需求为根本,以临床护理理念为宗旨,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总论部分主要讲述与病原微生物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如细菌总论中着重讲述形态与结构、繁殖与代谢、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正常菌群、院内感染以及细菌的致病作用。各论部分主要以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为主线,以致病性为重点进行讲授,分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消化道感染病原体、化脓性感染病原体、性传播病原体、肝损伤病原体(肝炎病毒)和致畸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均是临床常见的病原体。另外,还应增加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关的一些流行性疾病,如出血热、手足口等疾病。

二、改革教学方式,紧密联系临床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只教授知识,不教授思维。此单一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科学使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

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将课堂内容与临床问题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在解决或分析临床问题中来鼓励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知识。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临床问题,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尽量选择临床护理过程中会遇到或者发生的问题,这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二)案例教学法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沟通,提高教学质量,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病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讨论的课堂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讲解基本知识和理论。例如:在学习结核分枝杆菌时,模拟了以下案例“患者,男,50岁,农民,慢性咳嗽,痰中带血2个月。2个月前开始咳嗽,5天前咳嗽咳痰加重并开始伴有血丝,近2个月消瘦明显,体重减轻15公斤,盗汗3个月。既往健康,有吸烟史,约100支/月。体格检查:消瘦虚弱,体温38℃,颈下腋窝淋巴结无肿大。X线胸透:左肺上叶浸润性肺炎,见虫蚀样空洞。”根据该案例提出以下问题:“该患者可能罹患什么疾病?该病原体是什么?该病原体具有哪些生物学特征?如何进行病原学诊断?该病原体会传染吗?如何防治?”这样通过一个案例就将结核分枝杆菌的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另外,还可在微生物各论的部分章节内容后设置相关的临床案例,一方面帮助同学们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鉴别由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类型。

(三)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病原菌的存在及其致病性。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内容零散,每个实验之间联系不大,以往的教学多为教师把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全写在黑板上,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做一遍实验,不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医学微生物的实验课进行了改革。目前,我们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以6-8人为一个小组,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自行设计整个实验方案,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上交给老师,老师审核通过后再具体实施。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步骤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趣味性、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为未来进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渗透人文素养,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护理观念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关键[3]。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阐述与基础疾病相关知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疾病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使其更加了解疾病和患者的感受,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对某些社会行为如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和乙肝歧视等做出合理的伦理判断与选择。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珊珊.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3)3502-3503.

[2]周洲,李忠玉,陈丽丽,唐双阳,游晓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7)481-483.

[3]李红梅.高等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教学优化原则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9(34)73-74.

推荐访问: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护理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