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2022-05-11 10:40:03 | 浏览次数:

摘要 近十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能源战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大批耕地在建设中被征收,加之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耕地人口承载力的潜在压力逐渐显现出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该研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耕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途径,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保障途径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69-02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 Inner Mongolia saw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st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the strategy of energy development. The occupation of vast area of farmland and the variation of planting structure of grain crops caused great pressure on population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reaten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In this article, population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gray system model.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farmland to provide the local government some references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ays of protection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负面效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人类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自身的经济行为及其积累过程,以及它的结构性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环境效应,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定量研究,已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仅耕地则提供人类生命80%以上热量和75%以上蛋白质[2]。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反映出一个区域的耕地、人口与粮食及社会经济状况间的关系。开展耕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研究,对制定适宜的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保持生态环境,实现区域耕地、粮食、人口的综合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整体上呈东北—西南向的狭长地带,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边界线长4 221 km。陆路交通便利,草场和煤炭资源丰富。总面积118.3万km2,居全国第三。常住人口2 470.63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3]。

内蒙古地形以高原为主,由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等组成,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在山地向高原、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和盆地占8.5%。内蒙古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东向西逐步变干,大部位于半干旱区;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为300~400 mm,集中于7、8月份;年均温3~6 ℃,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夏季短促、雨热同期,冬春漫长、干寒多风沙;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极易破坏,是我国西部典型的能源富集区和生态脆弱区。全区水域面积较小,河流、湖泊、水库等仅占总面积的0.8%;地表水资源为671亿m3,除了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m3,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亿m3,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4]。

近年来,“黑色经济”带动了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GDP为14 359.88 亿元,人均GDP为57 974 元。然而,内蒙古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为42%),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嫩江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形成内蒙古重要的粮仓。但第一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耕地的生产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5]。

2 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分析

随着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使得常住总人口逐年增加,并且有加快的趋势。常驻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小幅度下降,必然导致人均占有耕地数量的减少。2002~2011年内蒙古人口、耕地、粮食产量等统计数据见表1[1]。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下,内蒙古地区人口不断增加,从2002年的2 384.1万增加到2011年2 481.7万,增加97.6万,年均增加9.76万,年均增长率4.09‰。其中,2002~2004年增长幅度较小,年均增长4.30万,年均增长率1.80‰;2005~2011年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年均增长11.13万,年均增长率4.65‰。

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不明显。由表1可知,内蒙古耕地面积基本在686.3万~735.5万hm2范围内波动。具体变化表现为:2002~2005年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之后下降明显,到2006年为713.3万hm2,比上一年减少了22.2万hm2;2007年之后稳定在715万hm2。

粮食总产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表1显示,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由2002年的1 406.1万t增长到2011年的2 387.5万t,在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内蒙古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占粮食总产的68%,小麦占粮食总产的7%,稻谷占粮食总产的3%。其中小麦的产量从2002年的121.5万t增加到2011年的170.9万t;稻谷的产量从56.0万t增长到77.9万t,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者的涨幅并不大,远小于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粮食量同样呈现整体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内蒙古总人口逐年增加,并且有加快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基本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大规模开发、城镇建设用地量大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迅速扩建。人均占有耕地减少的幅度远大于耕地总面积,其原因为人口逐年增加, 而耕地总面积在小幅减少。粮食总产量与人均拥有粮食量虽在不断上升,但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比重太低,对该地区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带来了潜在威胁,应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 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

3.1 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预测

从表2预测数据来看,人均耕地逐年下降,且幅度较大,而人均粮食量却大幅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种植单产高的玉米,而当地居民消费的主要食粮作物——小麦和水稻的比重太低,将来也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内蒙古地区随着煤炭资源开发,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小麦和水稻的供给缺口将会越来越大,需从外地大量调入。单从表3预测数据看,内蒙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很大,且有增大的趋势。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潜在的危险会越来越明显,应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4 内蒙古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保障途径

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变化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以能源建设为主的内蒙古而言,耕地数量的保证、质量的提高、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可持续的基本保障,起着主导作用。

4.1 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小麦和水稻生产水平

内蒙古粮食生产中基本以玉米(主要作为饲料)为主,马铃薯(主要作为蔬菜)的产量也很高,而作为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的比重却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的粮食供给,而且对稳定区域粮食市场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扩大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在粮食总量中的比重。另外,注重发展优质小麦和水稻,提高蛋白质的含量,使这种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得以保障,来保证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延续下去,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4.2 加强能源开采风险评估和废弃耕地的复垦

作为能源开发地区,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与煤炭开采力度呈正相关。大量地开采能源,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或损害耕地,但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必然性代价,哪些是过渡性代价[9]。因此在能源开采之前,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合理规划,注重采矿技术的提高,尽量采用保护性开采技术(如条带开采、井下充填等)。提高能源开采的效率与质量,尽量减少塌陷造成的损失,从源头上减少耕地的占用量,减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内蒙古后备耕地资源的潜力十分有限,而因采矿导致的废弃耕地却在逐年增加。本着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应加大损毁耕地的复垦工作。首先要完善地方土地复垦的法律和法规;其次要实行 “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鼓励政策;另外要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复垦的标准和利用方向,把土地复垦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最后要实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把采矿用地供给与土地复垦挂起钩来,从而减轻耕地数量减少的压力,达到耕地保护与能源开发协调发展的良好效果。

4.3 坚持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相协调

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内蒙古乱占耕地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并且首先侵占质量上好的耕地。因此要加大土地管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复垦的力度,防止盲目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既要使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又要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必须认真做好整体规划工作,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力(如提高建筑物的高度、合理规划道路等)。严格土地执法,对城镇建设中先建后批、围而不用等违法用地现象加大惩处力度。另外,要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率,利用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高效农业,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制度[10],以确保当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昌明,郑度,陆大道,等.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地理学期刊主编笔谈[J].地理学报, 2005, 60(4): 531-545.

[2] 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68.

[3] 蒙古学百科全书编委会.蒙古学百科全书-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586.

[4] 韩俊丽,杜君兰.内蒙古自治区地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12-83.

[5]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的内蒙古[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3-15.

[6]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2:99-293.

[7] 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5-83.

[8] 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9] 孙金铸.内蒙古地理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145-151.

[10] 杨美玲,王艳,曹立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4(3):277-278.

推荐访问: 承载力 内蒙古 耕地 人口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