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 辛亥革命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2022-03-15 00:11:04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 辛亥革命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 辛亥革命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内蒙古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7讲辛亥革命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9高三下·普陀模拟)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一文最可能刊登在()

A . 《时务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东方杂志》

2. (2分) (2019高一下·湖北期中) 一战后,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材料所说事件()

A . 创立了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C .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 . 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 (2分)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 . 封建统治的结束

B . 专制统治的结束

C .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 . 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4. (2分)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5. (2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中) “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6. (2分)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

A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 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C .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

7. (2分) (2016高一上·石门期中) 2012年3月11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纪念日,南京各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这一里程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

B . 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D . 它建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治体制

8. (2分) (2018高一上·枣强月考) 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A . 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 . 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

C . 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

D . 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

9. (2分) (2017高二下·安庆期中)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高等师范演讲。他说:“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该讲话说明孙中山()

A . 反对封建土地制度

B . 认识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

C . 要求平分地主土地

D . 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10. (2分) (2017高二下·天水期中)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1. (2分)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

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A .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 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 . 专制思想深入人心

D . 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12. (2分) (2016高三上·磐安期中)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 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3. (2分) (2019高二下·兰考期中) 武昌起义依靠的力量是湖北新军,这支军队是南方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1905年,张之洞招募的96名新军士兵中,“就有12个禀生,24个秀才”。这说明()

A . 新军从一开始便是倾向革命的队伍

B . 较高的文化素质决定了新军战斗力较强

C . 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

D . 湖北新军是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

14. (2分) (2019高三上·揭阳期末)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 .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15. (2分) (2017高一上·陆川月考) 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

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

滑不倒。”这些歌谣最早应该出现于()

A . 太平天国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后

D . 解放后

16. (2分) (2018高一上·长春期末) 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的目录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

A . 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 .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17. (2分)“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这一诗句颂扬的革命运动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五四运动

D . 辛亥革命

18. (2分) (2018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写道:“地方绅士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自己的理念,他们的立场多偏向君主立宪,对于革命并不完全同情。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由于他自己是个边缘人物,无法接触,更别谈动员这些力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孙中山忽视了地方绅士的力量

B . 地方绅士的立场决定革命成败

C . 辛亥革命缺乏地方绅士的支持

D . 清政府得到地方民众广泛支持

19. (2分)(2017·江西模拟) 1913年10月,袁世凯在镇压国民党人反抗之后,虽然持有绝对优势的军政实力,但为了当选正式大总统,除对国会议员威胁外,还动用贿赂,拉拢等柔性手段。这能说明()

A . 袁世凯要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B . 统治权的合法产生渐被看重

C . 民国初期国会议员素质低下

D . 辛亥革命后艰难的思想解放

20. (2分) (2016高三上·青岛开学考) 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

繁多。这表明()

A . 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 . 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 . 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 . 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21. (2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 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 . 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 . 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 .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 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22. (2分) (2017高一上·诸暨月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语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活动是()

A . 领导黑旗军,在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B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3. (2分)(2019·临翔模拟) 某位学者在研究中华民国建构国家制度的课题时,拟从各民族公民身份、代议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你认为作者应优先选择的资料是()

A . “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蒙古待遇条例》

D . 革命亲历者的回忆录

24. (2分) 191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 . 建立了与美国完全一样的政治制度

B . 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C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D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5. (2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 .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 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 .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 . 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6. (2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主义

27. (2分) (2017高三上·上高月考)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 “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 . 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 .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28. (2分) (2018高一上·福州期中) 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

A . 分裂割据,反对革命

B . 各省响应,共同反清

C . 投靠列强,破坏革命

D . 党内合作,共同反帝

29. (2分) (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 .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30. (2分)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 . 孙中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 . 孙中山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C . “此种妥协”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D . 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

31. (10分)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宜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囿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32. (10分) (2019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十九世纪中叶前,清政府的财政基本上承袭了唐宋元明以来大一统的“王朝财政”架构。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当局军费支出庞大。庚子以后,面对筹款的压力和各省财政紊乱的局面,传统开源节流的做法难以显效。……宣统元年开始,度支部督责各省清查财政,并在此基础上试办西式预算。自宣统三年上半年起,实行按国家收支分类编制法,“入款则以田赋、盐务等为纲,出款则以外交、民政、财政、军政等为纲,眉目厘然,渐合绳尺。”与此同时,特别预算制度、预备金制度等预算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

早期移植西式预算制度实践,均系解决财政困境的一种权宜之计。与欧洲诸国相比,这些“预算制度”尚停留在雏形阶段。这些新举措尚不能充分发挥理财新制的成效。

——摘编自刘增合《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财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改革。

33. (15分)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

《荀子》的“天人之分”,否定天的主宰性、人格性,将自然界的天与作为界的人的世界区别开来。天的自然运行有其独自的法则,和尧的善政或桨的恶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西汉的董仲舒,他认为天的自然现象与地上的人事互相对应。是即皇帝依天命统治地上的民众,如果其统治有

过失而殃及民生,就会招致天之阴阳二气的不调,并通过灾害受到谴责;反之,如果满足天意有利民生时,就会出

现祥瑞之象。董氏亦将阳与德、阴与刑联系起来思考:如果舍弃德教,纯任刑罚,或者刑罚不当则阴阳不调,于是异变就发生了。董氏思想还将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譬如臣或夫人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了。

位于中国的公的最高层面的是天,这个天的公作为天理的公,是连皇帝都应顺从的最高存在。这个天理的公,进入近代以后屡被称为公理。这个公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服膺的最高的、普遍的规范,强教主张公理的一人便是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文,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便是他主张公理的体现。

而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变迁中,人神分裂。粗略地说,在中世纪,神支配着自然法则、人类的政治领域及社会秩序。但进入近代后,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政治领域或社会秩由人的理性和意志构筑而完成下面小题。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

——摘编自「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

(1)依据材料,指出董仲舒的主张以及与荀子的天人观相比有什么变化?孙中山对天人观又有什么发展?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原因及近代欧洲人神分裂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

考点:

解析:

答案:7-1、

考点: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

考点:

解析:

答案:12-1、

考点:

解析:

答案:13-1、

考点:

解析:

答案:14-1、

考点:

解析:

答案:15-1、

考点:

解析:

答案:16-1、

考点:

解析:

答案:17-1、

考点:

解析:

答案:18-1、

考点:

解析:

答案:19-1、

考点:

解析:

答案:20-1、

考点:

解析:

答案:21-1、

考点:

解析:

答案:22-1、

考点:

解析:

答案:23-1、

考点:

解析:

答案:24-1、

考点:

解析:

答案:25-1、

考点:

解析:

答案:26-1、

考点:

解析:

答案:27-1、

考点:

解析:

答案:28-1、

考点:

解析:

答案:29-1、

考点:

解析:

答案:30-1、

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

答案:31-1、

答案:31-2、

考点:

解析:

答案:32-1、

答案:32-2、

考点:

解析:

答案:33-1、

答案:33-2、

考点:

解析:

推荐访问: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辛亥革命 高考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