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进入深度调整期

2022-05-04 18:00:04 | 浏览次数:

zoޛ)j馟iMv_i~m5]׏iZ公司发行不超过54亿元的公司债券,以及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不超过40亿元的公司债券已于近日获得山西省发改委核准。两煤炭企业近百亿元的公司债将用于煤矿、氧化铝以及风电等项目的建设。

“今年煤炭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6000万吨,但是我们预测2013年结束时,整个煤炭行业还会产生1亿吨左右的新产能,就相当于会有4000万吨的净增产能,这也是越淘汰产能越大。”任浩宁表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中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煤炭总量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严峻。

内忧外患

近年来,受国内煤炭产能过剩、新能源在能源结构占比上升和进口煤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煤炭行业出现亏损,中国国内煤炭企业正面临“内忧”与“外患”并存的困境。

倒逼煤炭让位的首要因素是环保。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炭消费。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环保部门加大治理大气污染的力度,将抑制部分高能耗需求。

随着 6、7月份汛期日益临近,湖南、湖北等多个地区的水电出力导致火电市场份额挤占严重。

同时,进口煤的增加对国内煤企带来不小冲击,进一步压低国内煤炭价格。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累计进口煤炭2.9亿吨,较2011年增加1亿吨。2013年1-4月,我国进口煤炭1.1亿吨,同比大增25.6%;其中4月进口量仍在3000万吨以上,较3月出现环比增加。

国家能源局近期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规定,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4544大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量不超过1%,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限制低卡煤进口对国内煤企利好程度有限。限制低卡煤的进口,主要是来自环保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指向“拯救”国内煤价的意思。

根据《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以内。中国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从中国现有能源结构看,一次能源结构中煤占69%,发电设备中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78%,发电量中燃煤发电居高不下。今后要把煤炭总消费控制在40亿吨以内,争取还要减少。”

保护环境和进口煤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冲击只是表面,煤炭失宠最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中国工业阶段的跨越发展。平推式工业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将是立体工业化,转型升级,做精做深,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煤电之困

年初,山西煤销集团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合并重组,组建晋能集团,两强联姻推进煤电一体化。

日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签署煤电一体化火电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由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共同投资建设临县庞庞塔千万吨煤电一体化2×30MW发电项目正式奠基开工。

随着煤炭业的持续低迷,煤电一体化再次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的热潮。

自2011年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之后,煤电一体化由点及面在多个省份拉开序幕。

截至目前,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贵州、湖南等10多个省份纷纷实施相应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涉及到的煤电企业有20多家。

“煤电一体化是煤电矛盾发展的体现,本质是现行电价机制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背离。”中电联电力专家沙亦强。

对于煤企牵头的煤电一体化,曾有发电集团人士表示,自上而下推动的煤电一体化兼并重组,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长期存在的煤电矛盾。

在煤炭营销专家李朝林看来,对于煤企而言,煤电一体化确实能解其短期内产能、产量过剩之急,但背后过多的政府身影,却有悖于市场规律。

深度调整

对当前的中国煤炭行业来说,价格不振、利润下滑仍将持续一段时期,中国的煤炭企业要在逆境中生存,就必须锻炼“内功”,积极谋求产业升级以度过难关。

转型是煤企长远发展的一条路径。这也已成为众多煤企的共识。

一位中小煤企老总告诉记者,转型并不容易,一是没有充足的资金,二是没有转型的渠道。

目前煤炭企业转型主要侧重产业链延伸,通过整合煤炭产业链,渗入相关业务领域,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降低单一营业模式风险。

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还存在资金、资源整合、管理成本加大、分散核心竞争力的风险。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认为,煤炭产业将由投资驱动转入创新驱动阶段,向客户提供高效、便捷、多元的增值服务,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煤炭经济虽然处于下行阶段,市场整体需求未有好转,仍将处于弱势整理阶段,但这个局面将为煤企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来契机。

煤炭企业应该由“被动减产”变“主动调控”,以保持供求紧平衡。市场性“大鱼吃小鱼”的并购重组或将成为常态,带动煤炭行业加快推进资本运作。

推荐访问: 煤炭 深度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