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书法传播正能量

2022-05-04 13:10:02 | 浏览次数:

摘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华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华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它的内核是以儒家为内核,之后是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书法、 音乐、 武术、 曲艺、 棋类、节目、 民俗等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十分享受它而不知的东西。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华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华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无论儒家、 道家和佛教都有一套自已的主流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学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世界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 已被废黜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然会带来人际关傺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正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的显著特点,我们就要传承优秀的部分。

关于文化传承,与一般宗教相比,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 社会、 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俗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已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但科学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可见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 天宫、 蛟龙、 天眼、 悟空、 墨子、大飞机等相继问世,互联网技术、 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等,实现了老一辈国家伟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科学观念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的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正常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已的信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件。现在最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

二、让书法传播正能量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代对书法艺术的标准是不竟相同的。书法与写字有其相联系的一面,又有不同的地方,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在人类文字刚诞生的时期,就不可能有现代这么多的书体,因而在那时文字只能起到记载和交换信息的作用,不可能变成艺术品在社会上出现。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历史社会和人们生活实践的需求,不同字体的文字出现了。尽管各种字体不同,但都脱离不了它的基本功能。因为一种书体的形成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约定俗成才能形成一种书体。

中国书法演化的轨迹,一是实用性,二是艺术性。东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又是楷书草创时期,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进步,人们认识到楷书在实践中影响速度,人们才偿试用简便的方法写楷书,这种方法的不断积累和提高逐步走向成熟,并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就形成了行书的体势。东汉人刘德升对行书的书法技法进行了整理和提高。这就在书法界都说东汉人刘德升是行书的首创人。草书在历史上有八大家,各有其长。但每位大家对草书的字各有技法,现代于右任先生在草书书写中创立的标准草书社对历代草书进行了研究和整理,但统一草书的标准后人在不断完善。如已故的甘肃省书法家黎凡教授曾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草书符号归一的文章(1993年),不能说黎教授就是草书的规定符号的奠定人,因为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李传周老师也曾在1991年出版的字帖《标准草书指南》对草书的归一化也是求真创新,推进草书发展,在书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借古创新,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从晋代到今天1600多年“二王” 的影响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后人虽有创新,但没人超越,故“二王” 至今仍是行书的法度的代表人。

我们既要学习又要不唯。就如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在《论书》中写到: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所以要传承书法文化,让其传播正能量,首先,就要走正路。要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扎实练好基本功,尤其要重视临帖,读帖,不要受近年来书坛上五花八门的书风影响,千多年的书法艺术,其所以能源远流长,不是近年来的书坛所能动摇了的。其次,在勤学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堤高自己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如书法理论修养,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修养,生活阅厉的积累。除此之外,还要从大自然中去领悟书法艺术的奥妙。古今书法大师阅历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他们学习,创新,悟出笔法的好作品。再次,要传承书法优秀文化就必须学以致用,临摹碑帖与创作作品相结合。把书法艺术和日常的书写结合起来,处处认真对待。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硬件和软件,都要谨慎从事,认真下笔,当书家们下笔之时,就如指挥千军万马,点画笔笔慎重而认真。纵观优秀的书法家,他们都在养神,用气,下笔方面都有很大的心力和臂力,既要写好字,又要怖好图(章法),还要用好的诗文名言写出让读者有美感的作品。在选诗文名言时要慎重,依读者的需求写出生活,学习,励志等方面的内容。书写前,必须对原文的释义要懂得,针对读者写出让读者喜欢的作品,书写中要舒张收缩适度,用笔自然才能出佳作。这就对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人一步学习。俗话说,熟读五车书,下笔如有神。我在一次笔会上,有位读者提出写“百善孝为先” 几个大字,我对这句话并不生疏,但其释义确不深。是对索者提要求呢?还是读者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呢。事后我对其释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礼记》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从此后我在读者要求写“百善孝为先”时,必在榜书之下写上这些内容,让读者明白该怎么从自我做起。因此,书者必先学懂弄通诗文的意思,才可下笔就十分重要了。最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书法界必须汲取优秀的,抛弃糟粕,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做到古为今用,真正领会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清代赵翼《论诗》中“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的深刻含义。

推荐访问: 中华 传统文化 书法 能量 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