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课“一体为主,五体同步”以点带面之教学策略

2022-05-04 13:10:02 | 浏览次数:

前段时间,我带学生去参加一个书法展览。展览中,各种书体的书法作品精彩纷呈。这时,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些作品写得真好,但是这里很多字我不认识。”学生随手指了一个,我仔细一看,学生说不认识的那个字是“流”字, “流”在草书中的写法发生了变化( ),草书没有见过,隶书( ) 也没学过,所以学生就不认识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只会说写得真好,但却读不出上面的许多文字。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书体中的写法各不相同。在很多书法展览中,除了甲骨文、篆书有释文,其他书体是没有释文的。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汉字不同书体的教育,那么不久的将来,能认得这些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老祖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将会消失不见。

一、一体为主,五体同步:以点带面

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每种都有各自的书写方法和技巧,让每个学生学会书写所有的书体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一体为主,五体同步”。就是以一种字体为主,学好学精。如,以楷书为主,把楷书的运笔、结体等学透学通。五体同步就是在学好学精一种楷书字体的基础上,同时认记在篆、隶、行、草等另外四种字体中的书写方法,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五种字体同步识记,达到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目的。

二、“点”的选择要恰当

“点”是万物之始。“点”的运动和连续,才形成了“线”,而“线”的组合,方成为“面”的集合,最后成为“体”。我觉得书法课堂训练也是这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若干个训练点。一节课的训练点不能太多,要严格按教学目标精选。

例如,上《捺的写法》一课时,训练的“点”就落实在三个地方:一是写好“捺”这个笔画;二是带有“捺”的范字“史”字在楷体中的书写要领;三是熟记“史”字在篆、隶、行、草中的不同写法,同时了解“史”的人文内涵。如,“史”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 )和小篆中的写法( ),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一支笔,放在口的正中间。意思就是写历史的史官拿着笔,必须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地記录历史,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和意愿。因为历史是写给后人看的,必须真实、公正。

三、“点”的设计要有趣

精选出来的训练点,要变成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活动之中,还需要作一番精心设计。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训练环节时,应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变换训练点的形式,来增加趣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上中下结构》一课时,在上课一开始,为了让枯燥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有意思,我是这样设计训练“点”的。

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意、茶、衷、率”等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篆、隶、行、草、楷等五种不同的字体中的写法)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看谁最厉害能帮这些字找到他们的家人?”

这个训练题的提出一下子就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出结果,然后帮这些汉字送回各自的家。

生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很快就把同一字五种不同书体的字送回了各自的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又解决了识记的任务,既轻松又有效。

以下是我设计的表格:

四、“点”的深化要巧妙

训练的本质意义不仅在于“接受”,更在于“发展”,即通过训练体现认识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学习《走之儿》这一课,当学生学完带有走之儿的字“道”的楷体写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拓展了关于“道”字的几个部件的其他书体的写法,首先我选择从 “自”字的篆书写法( )切入。

师:你们看,这个字像什么?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像杯子。这个字读“杯”。

生:像自己的“自”,这个字读“自”。

师:读“自”是对的,那你们知道“自”字的本义是指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你们看“自”像不像人的鼻子?(大屏幕出现鼻子的图片)

生:哦,真的很像呀!

师:出示“自”的本义图片:

师:“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明显像人的鼻子。后来鼻梁缩短了,鼻孔靠拢了,鼻子底部变成一横画了,字形跟鼻子的分别越来越大。正因这个变化,这个字慢慢引申为自己、自身、自家、亲自等意思,而记录鼻子这种用法就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在已经不像鼻子的“自”下边加一个声旁“畀”,写成“鼻”。所以当人们要说“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向自己的鼻子。此外,古人很早就发现狗的鼻子十分灵敏,懂得辨识气味,而气味和鼻子有关,所以“臭”字是“犬”字上面带个“自”。甲骨文里有个“自”边上有个“刀”的会意字,后来写作“劓”,本义指割鼻之刑。“罪”字原作“ ”。“自”指鼻子;“辛”原来也是一种刑具。

学生听到这里已经是趣味盎然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自”的上面加了三根头发,成了一个篆书的“首”字( )。

师:你们再猜那又是什么字?

生:这是个“发”字,上面有三根头发。

师:不对,这是个“首”字,本义是头部。你们知道这又是什么吗?(出示“走之儿”在篆书的写法 )

生:是“足”字。

师:这是走之儿。在“首”字左边加上“走之儿”,就是篆书“道”字。 ( )中国汉字很多都是这样的合体字。你们看,所有带有“走之儿”的字都是这样写的。(出示带走之儿的字)

师:还有很多汉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上网去找找,研究研究。

师:那么“道”字在隶书、行书、草书中又分别是怎样书写的呢?

师出示:

这一训练点的设计,于无疑处求疑,能使学生深感“学无止境”的道理,有很大的发展意义。训练点的定位不落旧窠,为一般人所意想不到。正如乐章中结尾处响遏行云的强音,可起到光照统体的作用。

五、“点”的转化要有创意

作为一门书法训练艺术,对课后习题的主要训练点,也不是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每每如此,会显得呆板僵化,“涛声依旧”,而必须审时度势,精心包装,转化训练的形式和手段,以求富有创意和情趣。

例如,学习《独体字》一课,教完了“子”字的运笔方法之后,我对“子”字的训练点进行了有创意的转化。

师:(出示“子”的五种不同字体的写法)

师:“子”在甲骨文和篆书中的意思就是“婴儿”,你们看,上面是小孩的头部,左右是两臂,两腿是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样子,非常形象。在很多古文中“子”仍然是“婴儿”的意思。如《荀子 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時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

师:在我们中国汉字中“子”的意思还有很多呢!

(师大屏幕出示:孔子、庄子)

师:这里的“子”是代表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师大屏幕出示:公、候、伯、子、男。)

师:这里的“子”是指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这五等爵位直到清代还在沿用。

师:“子”字在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的变化不大,很容易辨认,但你们知道“子”在十二生肖中是代表哪个生肖吗?

生:“子”代表的是老鼠。

师:对,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十二个生肖。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带有“子”的词语在其他书体中的书写方法。

(教师出示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四种书体的写法)

……

在一堂优质的书法课中,各个训练点不应是孤峰突起,各不相关;而应当互相照应,转化有创意,点点相扣,浑成一体。

在一堂书法课里,训练不是个别环节的点缀,而是紧扣目标、设计精巧、机理严密的一个训练整体。这种训练整体的构筑元件,便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训练点。从数学的角度说,“体”是由“面”组成的;而“面”凭借“线”来构建;“线”则是由“点’’的运动或集合而成。可见,只要我们恰当地选择训练“点”,精心地设计训练“点”,巧妙地深化训练“点”,有创意地转化训练“点”,然后“以点带面”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体为主,五体同步”的教学目标,保证一堂书法课的质量和效益,达到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目的。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心学校 浙江宁波)

推荐访问: 书法课 以点带面 同步 教学策略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