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尾鳠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2022-04-07 10:31:45 | 浏览次数:

摘要 阐述了丝尾鳠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通过对丝尾鳠的养鱼池建造、人工繁殖技术、成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的系统论述,探明了丝尾鳠的食性、溶氧需求、温度适应性、盐度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指出了丝尾鳠繁殖与苗种培育措施,提出了池塘养殖所需配套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丝尾鳠;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74-03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鳠属,地方名长胡子鱼,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澜沧江下游支流,干流中较少见。该鱼个体较大,且适应性强,对鱼病抵抗力较强,适宜于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及流水池高密度养殖。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开发潜力,但由于水电站的大量建设和人为滥捕,目前野生丝尾鳠日趋减少,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人工繁殖已经取得了成功,并已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逐步推广养殖。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丝尾鳠隶属鲶形目鲿科鳠属,本属在云南有3种,分别是丝尾鳠、斑鳠、越鳠。丝尾鳠体色美观,背部为青色,体侧泛淡蓝色,腹部为白色。体短或中等延长,后部偏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端位或次下位,横裂,眼侧上位,腹视不可见,接近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偶见无眼个体,前后鼻孔远离。绒毛状齿带生于上颌和下颌,颚骨齿带连续不中断,须4对,背鳍具1根硬刺和分执鳍条7根,背鳍外缘凸出,鳍条末端不达脂鳍起点。胸鳍具1根硬刺和分枝鳍条6~10根,胸鳍水平伸展,略呈三角形,硬刺外缘光滑,后缘具强锯齿。

腹鳍条6根,腹鳍后伸达生殖孔。臀鳍条9~16根,臀鳍外缘凸出,鳍条后伸不及尾鳍基。尾鳍分叉或稍凹至圆形,脂鳍基等于或长于臀鳍基,后缘游离。尾鳍上叶延长呈丝状,鳔1室。上颌须甚长,可达臀鳍条末端,长胡子鱼由此得名[1]。丝尾鳠外形见图1。

1.2 生活习性

丝尾鳠属温水性鱼类,生活温度为15~37 ℃,最适温度26~32 ℃,低于15 ℃明显不适,14 ℃时鱼体失去平衡。最适生活pH值范围为6.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丝尾鳠属底层鱼类,白天集群生活,晚间才分散觅食,较易起捕。野生条件下,属于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捕食浮游生物,成鱼以小鱼、水生昆虫、水蚯蚓等为食。人工养殖以鲜鱼块和颗粒饲料为主。人工养殖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强,饲料来源广泛,病害少,起捕方便,养殖效益高,池塘主养产量可达15 t/hm2以上。

1.3 繁殖习性

丝尾鳠雄鱼性成熟在3~4龄,雌鱼性成熟在2~3龄,池塘养殖环境下,成熟亲鱼不会自然产卵,需人工催产。产卵季节在5—7月,产卵水温为25~30 ℃。1年产卵1次,怀卵量因鱼龄及个体差异不等,一般为2万~5万粒。

2 丝尾鳠人工养殖技术

2.1 养鱼池的建造

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筑成,成鱼池和亲鱼池土质、石砌或混凝土筑成均可。鱼池大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刚孵化出的丝尾鳠苗种在孵化槽中培育,孵化槽长3 m,宽60 cm,水深20 cm(图2)。鱼苗培育池面积为100 m2,水深70~80 cm,鱼种培育池250 m2,水深100~120 cm,鱼池的高度应高出水面20~30 cm。鱼池的形状以长方形池为主,长宽比为4∶1。鱼池必须保证水流畅通、排污方便、土地利用率高、造价合理等。同时由于丝尾鳠苗种喜夜间活动,故仔鱼池和育苗池应建遮荫棚或者加盖遮阴网。每个鱼池都要设置进水口、排水口与排污口;根据鱼池面积、水流速等确定各水口大小,并在进水口与排水口设置拦鱼栅。

2.2 人工繁殖

2.2.1 亲鱼培育。培育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有利于产卵、受精和孵化。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年龄2~3龄的个体,雌雄比1∶1。对准备用作次年产卵的亲鱼,经选择后开始进行周年培育。2月水温升至20 ℃左右后开始投喂冰鲜罗非鱼鱼块,按鱼体重的2%投喂,并套养适口的鲤鱼、鲫鱼等,混养花鲢、白鲢等调控水质,适当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12月水温下降到20 ℃时停食。亲鱼培育应在开阔的鱼池进行,面积一般为250~400 m2,并保证水流畅通,溶氧丰富,水深100~120 cm。适时开增氧机,保证亲鱼培育池溶氧充足。

2.2.2 人工授精及孵化。进入5月后,亲鱼池应经常加注新水,保持亲鱼池水质清新,水体流动,以促进性腺发育。中旬水温升至25 ℃以上时,可检查丝尾鳠亲鱼的性成熟情况,雌鱼应选择腹部膨大、后腹部生殖孔饱满、红润的个体作为亲本,雄鱼应选择生殖孔红润但不过度充血的个体作为亲本,雌雄配比为1∶1。人工催产时采用二次注射法,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催产剂量为雌鱼第1次注射LRH-A2 3 μg+DOM 2 mg/kg;第2次注射LRH-A2 10 μg+DOM 4 mg+HCG 1 000 IU/kg;雄鱼减半。水温26 ℃时,第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12 h,效应时间为10~11 h。采用剖雄鱼取精巢采集精液,雌鱼人工挤卵的方法进行人工授精,孵化槽流水孵化,授精后受精卵在棕片上进行遮光孵化,孵化时孵化槽水位保持在15 cm,提供100倍/d以上的水体交换量。丝尾鳠受精卵为沉性,扁圆形,黏性较强,水温26 ℃时,人工授精后36 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时间为48~50 h[2-3]。

2.2.3 鱼苗培育及饲喂管理。鱼苗孵出后,3 d左右可开口。流水孵化槽培育密度为5 000~6 000尾/m2,开口饲料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日投喂3次,其中晚上投喂日粮的50%。每次投喂时应停水,投喂量以1 h后鱼苗腹部膨大,鱼体变红为准,并适时调整投喂量。培育到鱼体全长2 cm时开始使用破碎料拌合黄颡鱼饲料捏成团状诱导其集群摄食。体长达到3 cm后转入水泥池培育。水泥池的放养密度为350~500尾/m2,使用漂浮料投喂,日投喂3次,苗种用饲料的营养成分为粗蛋白37.0%~40.6%、粗脂肪10%[4]。实际生产中使用天邦黄颡鱼0号料投喂,日投喂3次。水泥池水体小,水质易变坏,育苗一般应加注微流水。剩料、粪便对水质污染大,应及时清除,一般每天排污换水1次,排污换水量约为原池水的10%,以保持水质清新。育苗期不间断充气增氧,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2.3 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池塘面积400 m2左右,水深100~120 cm,池底以沙质土为好。鱼体长达5 cm后,丝尾鳠鱼苗可转入鱼苗培育池或者直接下塘培育,此阶段投喂天邦黄颡鱼1号料,5~10 cm苗种放养密度为80~120尾/m2,池塘培育的1龄鱼种放养密度为5~8尾/m2,并混养体鲢、鳙鱼30~40尾,当年鱼种可生长到150 g/尾。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夜间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65%以上,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按鱼体重2%~4%投喂,并视天气及鱼的摄食情况而适当增减,饲料的投喂要遵守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的“四定”原则。1冬龄后,丝尾鳠喜食沉性料,可改喂沉性料和新鲜鱼块[5-6]。

丝尾鳠属热水性鱼类,15 ℃时表现不适,14 ℃时鱼体失去平衡,并逐渐死亡。因此,进入冬季放养密度要根据越冬池自然条件及鱼种大小确定,条件较好的越冬池,6~10 cm的鱼种放养密度为7~14尾/m2,50~100 g的鱼种放养密度为10~14尾/m2。越冬期间适当加注新水和排污换水,保持水质良好。每隔10~15 d泼溴氯海因1次,视天气、水温情况适量投饲,尽量避免剩料造成池水污染。越冬期保持水温不低于16 ℃。适时开增氧机,保证越冬池溶氧充足。经常施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态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保持水质嫩活肥爽。

2.4 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丝尾鳠抗病力强,成鱼养殖期很少发病,但因水质恶化、运输起捕受伤、溶氧严重不足、饲喂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得病,鱼病防治就是尽量避免以上因素的出现。丝尾鳠常见的疾病有出血性水肿、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体外寄生虫病等,其中擦伤最为常见。在拉网和运输途中,其硬棘易造成鱼体擦伤、裂鳍损伤等,容易造成细菌或霉菌感染,导致皮肤溃烂。因此,应缩短出苗时暂养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鱼种入池前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2%氯化钠溶液浸洗消毒。发病后,全池泼洒新鲜大蒜汁,使浓度达8~10 g/m2,同时使用溴氯海因进行常规消毒。

丝尾鳠出血性水肿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解剖后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对丝尾鳠危害较大,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易发。为预防此病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中溶氧在5 mg/L以上。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连续投喂3 d,同时注意水体消毒[7-9]。

丝尾鳠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该病多发生在水温25~30 ℃时,为预防此病,应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连续投喂3 d。

丝尾鳠跑马病由斜管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鱼患此病后出现焦躁不安的症状,镜检可见大量虫体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主要危害5~10 cm苗种,为预防此病,应每15 d使用苦参末全池泼撒,使浓度达0.3~0.5 g/m2,保持水质清新,并选择合适的放养密度。

针对各类鱼病,应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主要预防措施:鱼种选择时注意选择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保证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饲料中添加鱼用复合多维,提高鱼体抵抗力;使用中草药泼洒,有效预防寄生虫;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保证鱼体入池前消毒,鱼病多发季节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并适时投喂防病药饵;注意观察鱼群状态,发现病情及时诊疗。

3 参考文献

[1] 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 刘孝华.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4):940-942.

[3] 薛晨江,田树魁,李永明,等.丝尾鳠的驯养及人工繁殖初报[J].水生生态学杂志,2010,3(4):142-144.

[4] 邓君明,毕保良,张曦,等.一种丝尾鳠幼鱼配合饲料:中国,2013 10300189.1[P].2013-07-17.

[5] 薛晨江,李晓双.丝尾鳠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2(4):7.

[6] 陈国权,林显道.丝尾鳠的生物学特性和苗种培育技术[J].中国水产,2001(1):47.

[7] 陈国权,林显道.丝尾鳠的饲养与人工繁殖技术[J].渔业科技产业,2004,3(1):17-18.

[8] 程维立.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集约化培育技术[J].动物科学,2012(16):294-296.

[9] 薛晨江,田树魁,刘跃天,等.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的人工繁殖方法:中国,200910095074.7[P].2009-10-22.

推荐访问: 生物学 性及 养殖技术 丝尾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