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梗阻因素与路径选择

2022-05-16 08:25:03 | 浏览次数: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产业集群是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将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市县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从企业、政府、银行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制约因素;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8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23

产业集群是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大量与其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模式,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成功经验。尤其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总体特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同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协作创造了条件。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第六,发展过程特征。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1]。

二、产业集群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这样使其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尤其在县域,发展产业集群更是明智之举,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它把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产品升级,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

产业分布呈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利于各种产业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形成不同类型的集群;产业分布呈放射性轴向推进,利于集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产业分布呈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利于各种产业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形成不同类型的集群,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梗阻因素

(一)在集群企业方面

1.集群企业的“小、低、差”等特点,不利于吸引银行信贷支持。一是规模小。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其产品难以取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抵抗市场冲击能力弱,银行对其发放贷款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专业化层次低。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短期化行为突出,产业提升动力不足。三是财务信息透明度差。大多数集群企业是由家属企业发展而来,财务管理不规范,往往不具备规范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金融机构通过正常渠道很难掌握有效的财务信息。四是有效抵押、担保能力差。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资产三证不齐,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土地、房产作抵押,企业主的车辆、机械设备等作抵押却无法进行有效登记,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3]。

2.产业集群所属企业经营趋同化特征明显,不利于银行分散信贷风险。首先是企业组织形式、运作模式、产品标准、供应价格基本一致,企业效益受当期商品价格影响明显;其次是集群所属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且无技术优势,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频率比较高;第三是目标市场相同,导致集群企业内部过度竞争,使企业陷入增产不增效的境地,企业积累速度放慢;第四是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发育缓慢,信贷资金一旦投入,极易导致信贷资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因此,虽然集群内的众多企业都符合担保贷款条件,但银行从均衡风险角度考虑,不愿将过多资金集中在该领域。

3.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集群内企业产品的关联度也较低。这样的产业集群不能体现出企业间合理竞争和分工合作的优势,无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在政府及中介方面

1.政策扶持集群企业力度不够。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对深化中小企业推力不足。未能为集群企业规划好区域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电、交通、通讯的基本经营条件的具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等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环境条件。

2.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行为不合理。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产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本地产业集群与外地产业的竞争,扭曲了地方生产系统的合理运行机制,不利于产业集群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过于重视本地大型企业的发展,忽视中小型企业所构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缺乏对其的必要支持。忽视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不善于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中发现机遇,引导和培育本地经济特色,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横向整合,使资源无效配置和浪费。

3.中介机构少且收费过高,增加了集群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成本。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从而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县级中介评估机构一般只有国土局、房产所和公证外三家,这三个部门还不是专门的信贷评估机构,很难满足整个县域信贷评估需求,而固定资产评估、登记、鉴定相关费用过高,增加了集群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在构思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缺乏周全的规划和有效的行动。

(三)在金融机构方面

1.对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没有科学把握产业集群的内涵,片面认为企业扎堆在一块就是产业集群,对一部分正在成长的产业集群缺乏长远的金融支持规划。更有个别金融机构认为集群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形成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创造不了区域发展品牌,对其信贷扶持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2.严格的信贷政策制约了金融对集群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是评级授信标准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标准严格,要求A级以上的企业才有贷款资格,集群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受规模等条件限制难以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相当一部分经营比较规范、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集群企业则被排斥在贷款支持范围之外。二是贷款程序繁杂冗长。现行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层次多,审批链条长,与集群企业资金需求快速、频繁等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抵押担保贷款门槛高。据对文昌海淡水养殖企业集群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对种养业贷款规定贷款一万元以上,必须以有效抵押物作为抵押担保。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信贷权限上收,对集群企业信贷资金支持明显减少且门槛抬高。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使众多经营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无缘银行信贷支持。

3.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随着集群企业的发展壮大,集群企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由于县域金融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县域金融机构难以满足集群企业的金融需求。一是缺乏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对应的民营金融机构。目前集群民营企业亟需的恰恰是与之相配套的民营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萎缩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难以为集群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二是银行网点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资金需求不适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经营网点大量撤并,使集群企业外源性资金供给减少。三是县域金融机构缺少创新能力,金融产品单一,难以与集群企业发展进程相适应。在信贷业务品种和信贷业务操作上,未能适应集群企业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不能针对不同时期集群企业对金融产品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

四、县域产业集群深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使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整合、配置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中小企业本地化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企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形成有竞争能力的地方产业集群,走产业集群和产业深化之路。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切实提高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企业应当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个人的技能,并努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企业活动的开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是注重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于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当促进集群内企业家的相互联系、共同学习,给予企业家获得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起到带头人的作用。

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四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抗御风险能力。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捕捉信息,提高企业抗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运用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实行收汇多元化,适当选择远期结售汇、掉期、择期交易等锁定风险交易,或者用押汇的形式提前结汇,以进一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二)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并举,促进集群企业结构优化

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地政策支持。出台发展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激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如建立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切实落实出口退税及免抵、技改贴息、出口奖励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效应作用,引导和规范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是制定配套政策,引导本地分散的企业逐渐向产业集群集中,利用本地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招商引资,吸引更优秀的企业进入本地产业集群中,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为本地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经营设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它们的不断发展、创新,以此培育和壮大本地的产业集群。规划好区域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的生存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电、交通、通讯的基本经营条件的具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等项目,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完备的环境条件。

三是引导和帮助本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开拓市场。政府部门应当同行业、企业共同挖掘本地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致力于筹划和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努力提高本地产业集群的知名度。积极组合产品宣传、展示、交易会等活动,对外宣传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促进本地产业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产业的外向度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外在的推动力量。

四是加快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管理、规范的同时,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健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4]。

(三)创新金融服务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重,促进集群企业结构调整

一是准确定位,找准金融要素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位置。作为经济活动稀缺生产要素之一的金融要素,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措施跟进,努力通过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企业集群,并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

二是引导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当前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金融部门要通过资金投向、行业选择,通过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来引导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贯彻择优扶持信贷原则,重点支持集群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组织形式都是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的体系,龙头企业在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集群企业内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其发展生产、扩大销售,支持其开展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把配套产品和加工辅业分离出来,确保龙头企业的火车头作用力度不退。

四是建立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各商业银行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产业集群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原贷款界限,提高融资效率,扩大金融融资规模。

参考文献:

[1]李庆胜.县域成长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支持策略探讨[J].济南金融,2007(1):52-54.

[2]杨家杰.金融与产业集群经济互动发展:济宁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7(1):54-56.

[3]杨金柱,邓大海,周文平.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调查[J].济南金融,2007(1):56-59.

[4]符浩勇.县域产业集群深化发展路径选择[N].海南日报,2009-09-08.

推荐访问: 梗阻 县域 路径 产业集群 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