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和装饰艺术

2022-05-13 14:30:05 | 浏览次数:

zoޛ)j馑j!לF*ryni㾵i^*.4.aj*ˢ謶z_; %xj;.zBjv/|]u_]y]j-'?u"vvm,\޲7i"'iinR]^8(nh}+CzxQǰwhóhjgx9|Z"http://www.wufanghuizhong.com/p/cailia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材料选择上,建筑师们偏爱一些能够持久保存的物质,如大理石、雪花石膏和青铜等。大教堂的西正门一般开有三个门,中间的门洞最为高大(开向正殿),两边的门洞稍小且相互对称(开向两个侧廊)。大门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奈斯克的半圆形拱门,每个大门都是按依次“退凹层次”的方法所建造的:从最里面的拱开始依次叠上较大的拱,层层叠叠,造型远看呈半月形。这种结构也使中堂拱门或窗户侧柱更具美感,拱门的每一个层次或石块都可以布满雕刻装饰,以构成石制《圣经》故事里的很多章节。

雕刻家们塑造的雕像身材比例较长,大都是呈现站立的姿态,展现出了垂直向上的动势,衣褶也用垂直的线条来表现,体现出建筑物直飞上升的感觉。雕像的头像被艺术家们表现得生动而又有变化,《圣经》故事里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面部表情,如主教的神态庄严,圣母玛丽亚的脸部刻画得比较年轻、美丽,这样便于信徒辨认出各个塑像所对应的人物。夏特尔大教堂(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的装饰雕塑是哥特式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西立面大门上的雕塑代表了哥特式最古老的风格。三个大门的雕刻构成了《圣经》完整的图像解说,门楣上雕刻了耶稣基督的一生:右边刻画的是基督年幼时期的场景,左边刻画基督复活升天时的场景,而中间刻画的是基督坐在天国的宝座上(图6)。与罗马奈斯克的雕塑相比,夏特尔教堂的雕塑有着极大的进步。罗马奈斯克教堂的人像雕刻均是在柱子表面刻出的扁平的浮雕,人物造型表现夸张、抽象,而夏特尔教堂的侧柱人像虽然依托柱子,但已接近于圆雕,不再是扁平的浮雕。“这是西欧中世纪雕塑家‘再度征服’独立式的纪念碑式石材雕像的最初尝试。”[9]纪念碑式雕像盛行于古希腊、古罗马,消匿于中世纪前期的蛮族入侵时期,直至罗马奈斯克建筑时期,纪念性石雕才慢慢在建筑上复苏,到了哥特式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夏特尔大教堂的门柱上的人物,有着清晰的面部结构以及安详、静谧的面部表情,散发出肃穆和神圣的气息。这表明哥特式建筑师们开始慢慢关注人的真实的内心活动、精神状况以及可触感,并在雕塑作品中表达出来,体现了雕刻家们写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与罗马奈斯克的人物雕刻有着明显的区别。1194年大火之后重建的夏特尔大教堂,它的雕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建的两个耳堂入口处的雕塑比西立面的更加精彩。雕塑与柱子的依托关系开始出现解体的迹象,形体略呈S形的曲线式,一改之前的拉长的直立式造型,肃穆静态的人像开始“有了生命”,他们左顾右盼,互相交流,表情生动,身材比例趋向合理,衣纹的动线也开始丰富起来。如耳堂的《圣狄奥多尔像》表现了武士造型的人物,雕刻家塑造的是法国人心中理想的基督教战士的形象,所以面相倾向于法国人的形象,身型略呈S形,脚踏水平的台座,站姿对立和谐,雕像的身体结构、外衣的纹理等细节刻画十分生动准确,都显示出雕刻家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娴熟的雕刻技法,整个塑像自然生动而又放松。

哥特式建筑的雕刻装饰在13世纪进入了盛期,古典主义的潮流开始活跃于西欧的绘画和雕刻领域,兰斯圣母大教堂(Reims Cathedral)西立面的《圣母往见》和《受胎告知》群像是代表性作品。《圣母往见》(约雕刻于1230年)中圣母像和以利沙伯像已经符合圆雕的形式,柱子成为了背景。塑像的造型坚实,身体呈S形,具有三维的空间感;长袍的衣褶稠叠细密,紧贴着身体从而凸显出人体结构,整体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气息。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传达出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图7)[10]。《受胎告知》群像中的大天使加百利天使有着鬈曲的头发、修长的身材,婀娜的身躯有致(图8),令人惊喜是她的甜蜜笑容,这种笑容遍见于当时的人像雕刻作品中,标志着美丽与幸福。古希腊时期有“古风式的微笑”,中世纪则有“哥特式的微笑”。

哥特式建筑以其浪漫和大胆的建筑构造,成为法国建筑史上最为独特、最为夸张也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风格。高耸的尖塔、尖形拱门、大型窗户、彩色玻璃以及丰富的雕刻体现了石头和玻璃在哥特式教堂中的完美结合,它们构成了建筑本身的形式美:雄伟的外观和内厅高阔的空间。整个建筑以直升的线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天际,崇高而又庄重。哥特式教堂将法兰西的历史和人民的信仰通过建筑这样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细细地向后世的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故事。

四、结语

中世纪的法国为哥特式建筑孕育了土壤,富裕的经济环境、先进的文化氛围、大量能工巧匠的聚集使得哥特式教堂首先诞生于法国,并迅速在其国内扩展开来。轻巧的结构体系、高耸的视觉效果、梦幻的色彩、巨大的空间构成哥特式教堂统一的艺术特征。相对于罗马奈斯克建筑和拜占庭建筑的古老樣式,哥特式建筑完美展现了人类内心那种渴望升腾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诠释了中世纪文化艺术的内涵,具有一种新的寓意和象征。

哥特式建筑一经问世,各个城市便开始争相竞争,欲求建造更高、更大、更美的大教堂。哥特式教堂承载了法兰西的民族荣耀和人民的宗教情怀,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也受到西欧其他西欧国家的追捧,为各国的教堂建筑提供了完美的范本。13至15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逐渐流行于西欧各地,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又称西敏寺)、德国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意大利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等都是哥特式建筑不朽的代表。哥特式建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到19世纪,西班牙著名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仍然以哥特式风格为主,建立了圣家族大教堂。

建筑真正的不朽在于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的终结,是中世纪的集大成者,它囊括了中世纪的神学、哲学、道德观念、七艺(语法、修辞、辩论、音乐、算术、几何、天文)、社会上各个不同的阶级、城乡的四季劳作、罪恶与美德、自然中已知的一切、大地与海洋中已知的一切、历史上已知的一切,尤其是信仰与爱的巨大力量”[11]。

参考文献:

[1]刘明翰.世界史:中世纪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

[2][9][10]洪洋.哥特式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8,45,52-54.

[3][11]罗丹.法国大教堂[M].啸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0-71.

[4]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哥特卷:上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1.

[5][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7,88-91.

[7]李晓敏.哥特式建筑彩绘镶嵌玻璃窗的装饰艺术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8]雨果.巴黎圣母院[M].魏会玲,译.北京:银声影像出版社,2002:101.

作者单位:

芜湖市鸠兹建设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 哥特式 法国 中世纪 教堂 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