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提速自主创新

2022-05-11 15:10:03 | 浏览次数:

2007年1月26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工程分会承办的“2007年迎春报告会生物制造工程”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这次迎春会议与以往有所不同,以提供学术大餐的形式迎新,是学会迎新方式的一种创新,别具一格,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副部长杨文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宋天虎致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韩镭、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思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工程分会主任委员王至尧共同出席,同时来自四个学会以及中华医学会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报告会。

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彦敏主持,中国科协学会部杨文志副部长作了简短的讲话,他充分肯定四家学会联合举办活动,提倡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促进学科发展的做法。机械工程、电工技术、仪器仪表、汽车工程表面上似乎与生物制造工程没有联系,而在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凸显出来,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对各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加快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步伐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宋天虎作了题为“生物制造工程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的精彩开场白。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每年一度的迎春报告会其主题就是带有科普性和前瞻性的生物制造,它是当今制造工程向生命化发展的主要体现。当前,生物制造的工作领域是人工假体的制造和人体器官的制造。他们的不断发展,着实的反映了制造工程从无生命制造到有生命制造的明显走向。制造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其进展必然要体现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是机械工程永恒的课题。从非数字制造到数字制造;从非精密制造到精密制造;从替代体力的机械制造到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智能制造);从宏观制造到微观制造(微纳制造);从非生态化制造到生态化制造(绿色制造);从无生命制造到有生命制造(生物制造);这些发展趋势,预示着制造工程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工业革命以来,制造工程已历经20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有诸多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突破,去创新,去发展。这将是一个伴随人类始终的漫长历程,它需要我们满怀信心地孜孜以求,艰苦登攀。制造工程,特别是生物制造,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进。”

会议邀请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作“生物制造工程”主题报告。颜永年教授于1995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生物制造的概念,并先后进行了人工假体制造、组织工程、细胞三维受控组装等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颜教授指出,生物制造从生物质制造、仿生制造发展到包括组织和器官制造的广义生物制造是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以及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加的直接结果,目前美国人造器官产业已形成40亿美元的规模,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机械制造与生物制造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从生物制造研究中得到某些启示。

会后,与会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颜永年教授所在的生物制造工程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机械系激光加工制造中心、航空行天学院宇航中心和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了解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生物制造工程研究所,大家主要参观了骨组织工程、细胞三维受控组装的实验室,并深入了解了该研究所的发展状况;在激光加工制造中心和宇航中心,负责人刘文今教授和郝宏伟博士分别介绍了实验室科研发展状况;CIMS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部于1992年批准组建的第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在清华大学,是一个跨系的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联合体,参加人员主要有自动化系、精密仪器系和机械工程系的部分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与会专家主要参观了自动化系吴澄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由肖田元教授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发展状况。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许多科学成果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结果,不仅研究速度上有了很大提升,成果的质量上也大大提高。

精彩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的参观,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位代表的记忆中,科技创新的精神,更加鼓舞、激发代表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推荐访问: 自主创新 提速 交叉 学科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