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美学理论吸收问题研究

2022-05-03 15:30:01 | 浏览次数: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开展美学理论吸收的研究与实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德育吸收美学研究的成熟理论成果,坚持美德伦理价值取向,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提升高校德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审美

[作者简介]李祖平,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46-03

一、美学理论吸收: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1.新时期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中,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理想丧失、道德滑坡的消极社会现象。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现在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德育是未来教育的最大难题,也是个世界难题。目前人类的道德不是在进步,而是有滑坡的趋势。”在当代大学生中,其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著名学者檀传宝教授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德育现实缺损最为严重的是‘情感’、‘直觉’等内省的精神成分,缺乏马利坦等人倡导的‘人的觉醒’,这种内省精神的缺损使受教育者难以体味到主体的道德精神需求及道德情绪体验,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的缺乏导致精神动力系统的沉睡。”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网络虚拟化的今天,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的概念和标准,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德育,即如何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和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他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可以也应该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核心和突破点。

2.新时期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的重要性。美学究其本质而言,是指向一种普遍的人类形态——感性审美世界的理性活动,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领域和知识对象领域。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发育成熟的学科。美学的基础理论在美的存在、美的认识、美的创造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形成一批部门美学。其中,与高校德育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德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德育与美学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美学理论对高校德育都具有极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旨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美育则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德育和美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如何牢固树立德育美学观,有效吸收美学理论以促进德育的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德育的美学理论吸收正是为研究和解析出属于美学理论、审美教育过程独有的,且对于高校德育过程具有指导意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以保证为德育学所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美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的丰富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新时期在高校德育开展美学理论吸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的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

1.新时期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功利主义是高校德育的症结性问题。高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功利”,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必然职能,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高校德育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为德育功能上的多元救世、德育目的上的忽视关怀、德育内容上的变动不居和德育过程的主体缺失、德育研究的脱离实际。这样的功利主义德育存在着较大的教育危机,如德育信度的丧失、德育效度的缺损、德育地位的下降和终极关怀的缺失。要摆脱德育功利化的倾向,必须树立起德育美学观。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吸收,借助于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欣赏,以陶冶人的情感,使情感得到升华,进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怡情,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以促进整个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时期在高校德育开展美学理论吸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在美学“人的美”、“审美”和“美感”等理论中挖掘出其深层次的本质,培育起德育美学观。首先,吸收美学“人的美”理论以丰富高校德育内容。一是吸收“政治品质美”的美学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品质美”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首要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美和品德美。政治美即应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品德美即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吸收“审美观”的美学知识丰富世界观教育的内容。从审美的含义、标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三是吸收“审美理想”的美学知识,丰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审美理想是指人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针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功利化”、“多元化”倾向,吸收“审美理想”的美学知识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体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吸收美学“审美”理论以增加高校德育原则。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一是吸收“接受美学”的美学原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充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吸收接受美学的“读者参与”理论,确立接受主体的主体地位,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根本所在。二是吸收“审美协调”的审美教育原理增加德育“协调性”原则。美学认为,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即协调之美。协调是一种终极目标,整体的观念、全局的观念、和谐协调之美的观念是审美的精髓。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可以促使外表美和内心美得到美化和提高,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气质和风度。三是吸收“审美需要”的美学思想增加“理解和尊重主体审美需要”的德育原则。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

许多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审美需要是审美范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探讨审美规律和美本质问题的心理基础和学理前提。高校德育应按照大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文化-社会需要,在实践中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审美需要,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其审美发展水平。

最后,吸收美学“美感”理论以拓展高校德育方法。一是吸收“美感层次”理论。美学中“美感”一词,其含义就是指通过审美而获得快感。美感有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悦耳悦目处于最底层次,即感觉层次;悦心悦意处于中间层次,即知觉层次;悦志悦神处于最高层次,即精神层次。高校德育吸收美学“美感层次”理论,就是要拓展德育方法的美学理论基础,让审美带来愉快,给人以精神上极大的享受。二是吸收“美感特征”理论。美感来源于生活,具有情感性、直觉性、共同性、差异性、社会性的总体特征。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校德育吸收“美感特征”理论,就是运用榜样示范、形象熏陶、寓教于乐等方法提高大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三是吸收“美感种类”理论。美感的种类十分丰富,分为形式美和比拟美,而后者又包括自爱美、他爱美等,几乎涉及一切情感,彼此间的差别较大。高校德育吸收“美感种类”理论,就是根据美感的不同种类确定不同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增加审美新内容。

2.新时期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的伦理价值取向。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关注高校德育的伦理价值取向问题。与任何德育一样,高校德育也需要占有一定的主导伦理。科学正确的伦理价值有利于高校德育坚持正确的审美方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为高校德育伦理价值取向的,究竟应是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所谓底线伦理,就是指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如社会习俗、惯例、守则、法规等等,它具有最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社会良序、人际合作最基本的伦理需要。与底线伦理的“底线”特质相比较,美德伦理则是一种“上线伦理”,是指向更高精神境界、更高价值追求,造就高尚品德和自我完善的人的社会伦理。较之于底线伦理,美德伦理无论是在存在的先进性,还是目的的至上性,抑或是作用机制的自律性上,都充分表征着它在高校德育的指导和实践上具有的显而易见的优先性。在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美德伦理的伦理价值取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说过:“一般的道德是针对多数人的起码的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美德是针对先进分子的较高的道德要求。”于老先生这里所说的“一般的道德”即指底线伦理,而“美德”则是美德伦理。作为“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理应接受美德伦理的熏染,美德伦理即是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所指向的伦理价值取向。以美德伦理为取向的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美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最终践履美德行为。

三、美学理论吸收视域中高校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

高校德育美学理论吸收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日渐确立和审美教育的不断深入,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在美学理论吸收视域中开展高校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审美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在以往德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更多审美因素,使活动更具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做法。高校德育要确立“大德育”、“大审美”的理念,不能仅是灌输和说教模式,应是情境性与审美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去,完成审美价值创造力的培养,以指导自身的做人实践。

1.繁荣发展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审美化是校园文化实现其深刻而全面的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高校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大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思想理论性强、艺术上严肃高雅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低级、腐朽的精神文化垃圾。如通过经常性举办大型文艺汇演、大型交响音乐会、视听音乐会、歌曲演唱会、舞蹈、小品、话剧、英语剧等专门类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广告作品等艺术作品展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引导作用,扩大活动覆盖面,为大学生创造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创美能力,从而优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开展体验式审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审美是高校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中一种特别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真正成为审美教育过程的主体,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主体性”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审美化实践活动要以体验式审美为主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联系、交互促动的审美教育网络,让大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通过自主的活动体验,获得政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加强主体完美人格的自我塑造。

[责任编辑:白 云]

推荐访问: 德育 新时期 美学 吸收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