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豫剧翻译研究 花木兰豫剧选段

2022-03-22 00:56:55 |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接受美学视角下豫剧翻译研究 花木兰豫剧选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接受美学视角下豫剧翻译研究 花木兰豫剧选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wendangku.net/doc/01001a7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c2.html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豫剧翻译研究

作者:李晶晶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9期

【摘要】豫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是世界文学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一张名片。《花木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其英译在豫剧传播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对豫剧《花木兰》选段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译者在翻译豫剧唱词时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豫剧翻译接受美学《花木兰》视野融合

一、引言

豫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花木兰》的唱段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高度的审美感受,时而少女情怀,时而浑厚刚健,洒脱豪放,显示出阵前将军的威风。接受理论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豫剧翻译强调舞台的表演效果取决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其与接受美学有着共通之处。本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豫剧翻译中来,通过对《花木兰》的两种译文分析,力求探讨豫剧翻译中使用接受美学的方法和策略。

二、理论背景

1.理论介绍。接受美学,也叫接受理论,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

文学批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首先,读者应具有期待视野,即读者阅读之前已经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也就是对作品意义的期待。并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受并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与期待视野的程度相关。理解者的视野和被理解对象的视野互相结合,相互交融,达到一种视野融合。接受理论运用于各个文艺领域,文本和读者的范围也在扩大。文本不仅创造于文学作品的读者,而且还有艺术的欣赏者,戏曲观众也包含其中。

2.研究现状。接受美学传入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其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接受美学所产生的文学、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直为人所关注的。论文中对豫剧及《花木兰》译本的研究较少,而涉及到接受美学的文章也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花木兰》选段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别从韵律、修辞等方面分析译文,使译本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为更多读者所接受,以达到视野融合的效果。

3.豫剧《花木兰》介绍。豫剧又叫河南梆子,属于板腔体声腔体系,豫剧唱词语言在运用上表现出气势恢宏、说唱结合、句式灵活的的艺术特点。《花木兰》是豫剧常派的最富有代表

推荐访问: 花木兰豫剧选段 豫剧 美学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