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报考科研院所的4条理由

2022-04-29 19:15:02 | 浏览次数:

资源:小而精致

同样是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

待遇:不差钱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生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寝室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导师:传帮带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

培养:更灵活

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自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科研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外的专门的科研机构,和普通高校不同,其教育是从硕士开始,没有本科教育。和高校一样,科研院所在招收、培养研究生方面也有推荐免试、考试选拔、上课、实验、论文等环节,但是科研院所由于其特性,和高校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也是对科研院所不熟悉的考生所迫切需要的。

科研院所为什么会招生?

从字面上理解,科研院所应该专业做科研才对,怎么会和高校一样招起生来?

事实上,科研院所招收研究生的历史,和普通高校是一样长的。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成立, 其前身是“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以及北平研究院。1951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启动,当年共招收了276名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就招了95名。1982年,中科院培养出我国首批博士,高能所的马中骐老师是博士0001号。

可见科研院所招生研究生的历史和高校一样长,但是以科学研究为本职工作的科研院所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呢?

第一,科研院所要做科研必须要有研究生。科研队伍基本上是金字塔形,上面是科学领军人物,主要负责申请和协调大项目,中间是普通科研职工,主要是直接执行项目并带领研究生,底层是研究生队伍,主要是在一线完成科研实验。

科研是一个需要积累和经验的活动,研究生在一线干粗活也是从基础锻炼开始,培养科研的基本技能。没有广大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最基础的科研开始。在国际上,研究生和博士后是科研一线的主力,在国内,博士后机制相对不成熟,更多科研一线人员(实际做科研人员)都是研究生。

第二,科研院所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职能。科研院所拥有良好的资源,在科研之外,培养人才也是科研院所服务社会最大化的体现。

第三,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做得好科研未必当得好老师,教学可以让研究员本身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研究员在与研究生的交流中也会碰撞出火花。

小空间里藏着大能量

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吉林大学成立,以其过万亩的“地盘”,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学,以至于有“长春市在美丽的吉大的怀抱中”的调侃。中山大学9000多亩,四川大学7000多亩,华中科技大学6000多亩,更不用说还有有17000多亩大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中国的大学占地着实不小,占地一千亩的校园只能叫“小学校”了。

相比于普通高校的面积广阔,科研院所显得小巧精致。科研院所的规模比大学要小得多,一般仅有一座或几座楼。规模大的单位有比较全面的支撑体系,如食堂、宿舍、宾馆、物业公司等服务部门或机构;规模小的新成立的研究所,则仅仅占用一座办公楼或者写字楼的一部分。中科院物理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算是科研院所里面比较大的研究所,也只是一个小院子里面盖了几座楼;中科院自然史科学研究所只是占据北京四环边的一栋六层小楼;成立较晚的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则只是占据了一座写字楼的几层空间。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由于科研需要,某些科研院所的“地盘”也着实不小。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占地460余亩,里面有教学楼、宿舍楼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西双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而总部在北京百望山脚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面积有5000多亩,主要是为了植物研究的需要。

虽然科研院所占地面积小,但是科研硬件可是一点不差,应该说要好于大部分高校的硬件。

实验室是衡量研究实力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我国的实验室有一个等级体系,从高到低按照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校/所级重点实验室分布。其中最高级别的国家实验室,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资金按国际一流标准建立,在各方面都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其学习、交流的层次都比较高。我国仅有20个国家实验室,其中有14个由科研院所单独建设或者由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建设。

除了设备好,科研院所一般更加专注于一个领域,其特色非常明显,实验室的指向也更加明确。同样研究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重离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众多研究方向;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则仅研究理论物理,不同的课题组侧重不同的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与相关量子场论、弦理论与量子场论非微扰效应、凝聚态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以及量子混沌、核内夸克与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引力与宇宙学研究、统计物理和理论生物物理等方面。由此看出,高校的专业覆盖学科分支较为广泛;而研究所专长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分支,在分支下面的研究方向更为全面。

此外,图书馆也是展现研究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没有高校动辄数百万的藏书量,比较袖珍,几十万的藏书量就是比较巨大的了。虽然总量不大,但是针对性要强很多,都是本领域内的馆藏,专业性方面是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

同样,和高校动辄几千上万的招生规模相比,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也小得多。一般多者不过上百人,少则几人。同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每年招生100人(含推免生),算是招生比较多的院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一年招生20人,硕士10人,博士10人;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2014年仅招收硕士生2名。因此,相应的在读学生自然也不会多,一个所能有几百人就算得上是体量大的研究所了。

因为人数少,一般科研院所很难有高校时常举办的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虽然研究所也不定期开展活动,但是规模要小得多。活动的配套设施可能也没有那么完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运动会不得不借隔壁北京理工大学的场地进行。

比在大学更充实

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方式都差不多,即先上课、后科研。不过,科研院所的上课模式和高校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所的人数比较少,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一般在研一的时候统一授课,如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们第一年集中在总部的研究生院(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已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上课,上完之后再回所学习。有些所虽然集中上课,但是并不集中住宿,可能会有一些不便,如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学生研一的时候不得不从北京的西五环跑到东边去上课,免不了路上的奔波之苦。许多较小的研究所因为学生数量太少,没有自己开课的必要,而与各高校或研究生院联合,让学生去他们那里上课。

相比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院开课更为广泛。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有许多相关课程可以选修。选课之前,学生们一般是拿着课表请导师划出要修的专业课,自己再到网上选定。因为课程太多,学生未必知道哪些课程和自己更为相关。只要时间允许,其他课程尽可以去旁听。

一些研究生院还有极富特色的夏季学期,即俗称的“小学期”。小学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以讲座和公选课类型为主,有许多当前著名的科学家前来授课。

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们便可回到自己的培养单位(研究所),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了。一开始,导师会让你阅读大量文献。与此同时,做实验的要熟悉一下实验仪器,做理论的要学习一下编程序。等熟悉得差不多了,就会开始做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逐步进入科研的一线阵地。不得不承认,科研院所的研究生确实比绝大多数高校的都要累。以笔者所在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晚上九点放眼望去,楼上还一片亮灯的房间。学生辛苦只是一个方面,许多研究员的办公室也经常亮灯到深夜。

当然,回所之后的上课模式比较灵活,每个所各有不同。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回所之后基本上没有课,学生四个人一个办公室,任务就是读书、科研;一些天文台站的工作就是长年累月的测量、观察。

导师所带学生少

常言道:师父之风,山高水长。那种随于师、步入门的经历,本科生较难感知,故研究生都习惯叫同门为师门。不少人认为,考研、读研过程中,导师最为重要。师生关系在研究生生涯中,举足轻重。

在高校,导师除了要承担研究生的课程外,同时要承担本科生的课程,而科研院所是没有本科生教育的,导师不会因本科生的教育问题而分散精力。在高校,近几年扩招严重,一个导师带10个以上的学生比较常见,甚至是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虽然研究生的师生比是多少最为合适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6个。

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的师生比要远高于高校,虽然有些科研院所的师生比也不太高,但毕竟是少数。据中科院大学的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统计,“中科院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有8000多人,平均一个导师指导不到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很好的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其硕士研究生招生咨询问答中有如下解析:“我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每名导师每一级一般只能带1至2名硕士生,数量远远少于一些高校。因此,我院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导师更悉心、更全面的指导和培养。”

确实,师生比高是件好事,研究生能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但是这是考进之后的事情。在考研的过程中,师生比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尤其是在报名时就要确定导师的情况,在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并不明显。师生比高自然意味着导师招生比较少,不少导师一年只招一个学生甚至是隔年招生,有的甚至是一个专业隔年招生,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部分专业三年招生一次。

不受收费改革影响

读研有成本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家境不错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对于家境一般的同学,读研期间的花费就不能不是个需要权衡的问题了。

在高校读研,普通的理工科专业一年学费10000元,文科学费一年13000到15000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每个月生活费支出600元到1000元,一年算下来,光是学费和生活费就要20000元左右。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多集中于省会城市或者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地方物价水平更是只高不低。

之前,科研院所的“不差钱”是吸引广大考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此次改革前,绝大多数科研院所招生全部是国家计划内公费,不收学费,且各研究所都有比较高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方面的待遇。

2013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明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生收费改革,使得这个情况产生了一些变数。

中科院系统:

此次收费改革政策,对中科院这种理工类为主的科研单位来说,影响并不大。中科院并没有专项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培养研究生的费用一般由课题组、导师承担。我们在其新的招生简章中看到了让考生大为高兴的话:“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将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的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同时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研一是900元/月,研二、研三1400~1700元/月,博士研究生2600~3100元/月。

不难看出,中科院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研究生“三助制度”(助研、助教、助管),把研究所和导师给学生的补助由“暗补”变为“明补”,如导师给学生的津贴,将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把学生、导师、课题组、研究所、中科院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这样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方面通过各种奖助形式一定可以解决,而食宿等基本问题的生活津贴,也是可以保证的。

部委所属科研院所:

政策的改革对学生奖助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尤其是理工农类院所,如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等,这些科研院所直属国家各部委,主要是为本部委和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同时也利用自身成熟而丰富的科研优势与硬软件资源为本行业培养研究人才,所以科研经费非常充足,受研究生收费改革的影响不大。

以农业部直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现行标准是硕士研究生全部免学费: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课程学习阶段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月,二、三年级回所后助学金与助研津贴合计在1300元/月以上。而即使是2014年改革后,其趋势也是即使交学费,学生的实际支出也会在科研经费或生活补贴中得以补助,而不是纯自费。

同样,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招收的全日制非定向生培养费均由课题资助(本人免交),在学期间发放生活补贴,目前标准为每月不低于1000元。而即使是2014年收费体制改革后,在学期间的培养经费也会由课题经费等承担,不需要学生自己负担。

直属于各省市相关单位的研究机构:

它们的级别相对低一些,规模小一些,但是研究方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也很有地域特点,研究成果更实用,能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它们在向所属省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各自领域培养后续的新生力量,所以地方政府投入多,科研经费就高,研究生不用为学费等问题发愁。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

社科院:

几乎没有变动。社科院2012年以前就是收学费的,硕士研究生每年学费8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院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进行奖励,实行“三助”岗位津贴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有余力的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而在专硕方面,改革前后也没有变化,法律硕士(法学)学制两年,学费共1.6万元,法律硕士(非法学)学制三年,学费共4.8万元。而对于全日制MBA来说,学制两年,学费9万。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得各种资源都比较紧张,住宿条件自然受到影响。大多数高校的硕士宿舍是四人间,部分高校是三人间,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部分校区都是三人间,两人间的则是凤毛麟角,如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江南大学等。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要好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大多数是两人间,甚至有的是一人间。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学生统一入住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临湖而居。不单如此,不少宿舍的生活设施也很齐全,仍以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例,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这在高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科研院所之最

Number1:最大的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目前我国最大和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2000多种,建立植物专类区38个,保存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版纳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Number2:SCI收录论文被引用篇数及次数最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3年9月27日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科院化学所2007—2011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在2012年被引用2402篇,被引用1344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2003—2012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5565篇,被引用114856次,居全国研究机构第1名。

另外,中科院化学所有两篇研究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Number3:亚洲第一的智库

智库的影响力不在于每年出版了多少本书,或是召开了多少场会议,而在于它们对媒体、公众和政府决策者的影响。

2013年1月17日上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华盛顿召开发布会,公布了2012年全球智库最新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蝉联亚洲第一,在全球总榜单中排名第17位,较上次上升11位。

目前全世界共有6603家智库,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之中。自2007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研究项目”小组每年对全球智库的影响力进行一次排名,除了综合影响力排名的总榜单之外,还包括按地区、研究方向划分的榜单。此次排名是由全球120个国家的1900多名学者、记者、政府决策者进行打分得出的。

Number4:政界要员最多

中央党校的学位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全一样,都属于国民教育序列,都是由国务院学位办授权设立学位点,通过全国统一的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从招生、就业到学籍管理、学位授予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进行。

在已毕业的学位研究生中,先后有29位校友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137位成长为司局级正职领导干部。

Number5:学生住得最舒服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位于风景秀丽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内,临湖而居。独墅湖景色秀丽,湖水清澈,有白鹭园等知名景观。学生统一入住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每人一间,公寓内空调、热水器、冰箱、厨房用具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可拎包入住。周边一公里范围内配套设施有公共图书馆、邻里中心、体育馆、网球场、影剧院等,为研究生的课外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推荐访问: 让你 报考 科研院所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