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4 08:37:22 |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村寨大多数因保护不周而损毁严重。文章以近三年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梳理了近三年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领域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今后的保护传承方向,希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民族特色化保留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趋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平台,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特色村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其今后的保护与发展。

一、近三年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

从这三年的总目录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的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关键词,将时间限定为近三年,展开文献检索,截止到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共计170余篇。

从整体来看,呈增长趋势。在2016年发表的文献中,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及发展的文献有61篇,2017年增长至73篇,2018年至今发表了37篇。但是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相关方面文献的数量,这说明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缺少研究以及关注度,应当引起学术研究者的重视。

从发表论文的关键词来看,可把170篇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成4大类,分别是:“地域文化保护及策略”“少数民族传承及发展”“特色村寨分析”“旅游开发及生态农业”。在这3年中讨论最频繁的主题是“地域文化保护及策略”,此类论文占论文总量的45.5%;其次是“少数民族传承及发展”“特色村寨分析”方面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30%;以“旅游开发及生态农业”为主题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25.5%。不难发现,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研究、保护及策略研究是这三年的重点和热点。

二、近三年文献资料主題及观点梳理

(一)地域文化分析

近三年来,许多文献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研究方向上的变化。从对村寨本身地域文化的单一研究转变为在国家政策下对于特色村寨地域文化进行提炼以及创新。例如2016年,许陈颖、陈烨鑫以闽东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发展,对金贝与溪塔两地的畲族特色村寨文化进行提取,对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提出意见及建议。[1]而到了2018年,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文化的研究结合了国家政策,例如2018年彭晓烈、高鑫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探讨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

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保护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谈到:“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从各个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3]国家也提出了“三农问题”“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给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的研究方向。

(二)保护与传承

从近三年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对特色村寨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的重点。国家已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列入重点扶持项目,近三年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提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并且积极探讨了位置的有效保护措施,并探讨了许多技术和方法。

从近三年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研究从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转变为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重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析其承担的多重角色与历史使命。例如熊琪、刘业两位作者探讨了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及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符合广东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平衡的规划策略,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平衡。[4]到了2018年,李忠斌、陈剑则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重背景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的选择,将其内在逻辑整理成体系,给探索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借鉴。[5]由此可见,近三年来文献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是有一定成效的,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方法。

(三)紧随现代前沿

从近三年所发表论文数量的上升趋势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现代结合的研究是一个新的热点。例如,陈薇、刘丽娟研究了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创意农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融合设计模式。[6]由此可见,在近三年的文献研究中,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注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村寨城市化是近年来越发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加大力度对特色村寨以及民居进行保护,并且保持其民族独特性。

三、研究方法的分析

从以上提到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研究采用了经典的研究方法,诸如图形分析、空间分析等,还采用了来自历史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近三年中,还有许多创新研究思维及方法涌现出来。李忠斌、李军、文晓国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固本扩边”理论。[7]陈炜、李军辉运用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专家问卷法,讨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驱动机制研究。[8]李杰、苏丹丹、李忠斌以期构建一个整体的评价系统,从特色村寨建设实施过程和建设完成两个阶段进行指标设计。[9]谢菲用“空间结构理论”构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过程演变与反思的整合性框架。[10]陈炜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其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辨识和界定,从而探讨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因素。[11]刘俊、胡显斌尝试用“文化基因”的理论解释少数民族村寨特色。[12]

可以看出三年中研究方法从循规蹈矩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在新时代和新政策背景下,结合政府政策对村寨进行创新研究。这些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加入,改善了传统对于少数民族村寨的研究分析方法,给少数民族空间中蕴含的复杂、抽象、深层的结构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平台。[13]

四、评价和展望

(一)近三年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近三年来,文献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方面表现出重复性,即对同一议题反复且单一的研究,而没有对于同一议题进行更深的细化再研究。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没有详细具体的研究资料。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在文献中探讨如何保护村寨“特色化”,但是提出的论点及措施太过“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施的困难性。例如,在保护传承方面,政府对开发旅游的模式有很多讨论,但以村寨村民为主的考虑太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在特色村寨建造文化及现代适应性研究方面,文化的“外延”没有得到进一步研究。

(二)發展趋势

趋势一: 不论是纵向横向的研究,还是深度和广度的研究都在不断增加。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者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但是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需要未来做更深更广的研究。这预示着地域文化在未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传承中的作用研究将更加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研究模式也开始多元化,除了注重对村寨本身建筑的保护,也开始注重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体系以及社会结构。

趋势二: 研究方向紧跟政府提出的政策方针,在政府支持下解决议题。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与我国当下很多重要社会议题紧密相联,如“城镇化”“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开始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分支。

(三)总结评价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 “全球化”与 “现代化”等社会现象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出现的种种问题渐渐被大家所重视,特色村寨蕴含的传统地域文化与发展中的现代社会难以交融,相互冲撞,从而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意识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开始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及保护措施,重新思索如何才能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

从近三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界对相关问题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细化研究议题,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从保护现有特色建筑、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开发等许多细化的方面继续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研究。紧跟政府提出的现代社会议题,将时下热门议题与研究进行结合,对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更好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许陈颖,陈烨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现代化发展探究:以闽东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6(4):31-32,115.

[2]彭晓烈,高鑫.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64.

[3]国新办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举行发布会[EB/OL].(2012-05-17)[2019-10-11].http:///ztk/

xwfb/72/5/Document/1159206/1159206.htm.

[4]熊琪,刘业.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J].价值工程,2016(36):198-199.

[5]李忠斌,陈剑.村寨镇化: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1-58.

[6]陈薇,刘丽娟.广西桂林市龙胜少数民族村寨创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13):54-56.

[7]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27-37,124.

[8]陈炜,李军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驱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4):124-131.

[9]李杰,苏丹丹,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5):23-31.

[10]谢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的过程性研究:一个整合性框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0-135.

[11]陈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7(1):96-102.

[12]刘俊,胡显斌.刍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基因与保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3):132-135,210.

[13]刘肇宁,车震宇,吴志宏.近15年来我国乡村聚落与民居的研究趋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1-108.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推荐访问: 村寨 三年来 综述 民族特色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