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东:行走是为了不断超越

2022-04-13 10:21:31 | 浏览次数:

57年前,自阜外医院诞生之日起,朱晓东院士即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朱晓东院士迎难而上、夙兴夜寐,为阜外医院和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终成大家。

然而直到今天,他还常对年轻医生说:“希望你们超过我,但我仍在努力往前走,如果你们不努力,我还会超越你们!”

朱晓东院士的办公室简洁干净,物品不多。从墙上悬挂着他与恩师Dr. Jaroslav Stark(复杂先心病手术国际著名权威)、Dr. Marian Ionescu(人工心包瓣发明人)的合影,我们找到了蛛丝马迹——显然,他对留学师承感念至深。直到今天,朱晓东院士还时常问候两位恩师,而时光已一去36年。

除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赴英、澳两次留学的经历,朱院士的人生值得回顾的阶段还有很多:在抗美援朝时期投笔从戎并学医、在北京协和医院初受严训、在我国心脏外科起步期受诲于诸多阜外医院名医、在国家经济困难期食不饱腹依然昼夜工作、在十年动乱期手术及科研不辍、在青海高原藏族牧区开展巡诊和防疫、在西藏忍受高原缺氧和基础薄弱的困扰施行首例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并指导当地医生……

优秀的阜外医院传棒人

“阜外医院堪称我国心脏外科医生的‘黄埔军校’。我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也曾为她的发展壮大付出一己之力,深感荣幸。”朱晓东告诉记者。

朱晓东教授曾任阜外医院院长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并当选为我国心脏外科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在国内首次成功研制出应用于临床、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牛心包生物人工心脏瓣膜,却毫无保留地将这一技术推及全国,促进了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发展;他在国内率先实施自行研制成功的主动脉无缝线金属环吻合术,并率先对先天性主动脉弓中断畸形(A型)施行了一种革新手术(经肺动脉内升-降主动脉吻合根治术);他曾获得国家及部级奖6项。

1990年,他领导的阜外医院心脏外科,获批成为当时我国心脏外科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在连续两届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期间,朱晓东大力推动心胸外科学在全国的发展,并积极推动了与美国胸部外科医生协会(STS)、心胸外科医生国际协会(ISCTS)等国际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谈到早年树立的两大人生目标时,朱晓东深有感慨地回顾说:“首要目标是推动我国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20个世纪50年代,在我的老师们的带领下,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事业成功起步,后来我从老师手里接过了掌管阜外医院的重任,如今我的学生又在继承我的志向,我们希望阜外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另外,我还想创办更多的心血管病医院,方便老百姓求医治病。”

1971年以前,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我国刚刚开展使用机械瓣膜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但机械瓣手术后栓塞率甚高。英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Dr. Marian Ionescu发明了牛心包生物瓣,1971年率先成功应用于临床。

1974年,朱晓东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留学,师从Dr.Marian Ionescu教授。一年后,他将老师发明的生物瓣膜技术引入了国内,但进口的人工瓣膜昂贵且损坏率高,患者经济上难以承担。怎么办?朱晓东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支架弹性、减低瓣脚张力、改进生物膜化学改性处理等技术,可大大延长生物瓣的耐久性。为加速研发进程,阜外医院还盖起了一间小房子,买进几台机床,由3名机械工专门制作朱晓东设计的新一代牛心包生物瓣。就这样,我国第一枚国产牛心包生物瓣(命名为BN型生物瓣)得以诞生,在经过体外动力学研究和动物实验后,朱晓东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

1976年7月,唐山地震发生的前3天,朱晓东用BN型生物瓣成功地为一位左心衰患者实施了主动脉瓣替换术,这是亚洲首例成功施行的牛心包生物瓣替换术。朱晓东回忆说:“当时我们的手术室和恢复室都在4楼,地震发生时地面摇晃,在恢复室卧床静养的患者居然自己下了4楼,跑到院子里去了。后来这枚瓣膜还正常工作了21年。”

朱晓东改进后的牛心包生物瓣膜耐久、成本低,一经推出,便直接推动了我国心脏瓣膜外科的普及。此后,朱晓东并未就此止步,经过20余年的持续改进,又研制出新一代Perfeot生物瓣,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它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我国心脏瓣膜手术。

当记者问到对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该如何取舍时,朱晓东介绍说,这两种瓣膜的材料不同,机械瓣膜是用合金做的单向活门,包括钛合金、热解碳合金等,比生物瓣膜经久耐用;而生物瓣膜则采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牛心包、猪的主动脉瓣膜等生物组织,来替换坏掉的心脏瓣膜。两种瓣膜都有不可取代的优缺点,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取舍。

机械瓣膜虽有耐用的优点,但由于不是生物材料,容易出现血栓,患者须终生服用抗凝药,因此不适用于有抗凝禁忌证的溃疡病患者;而生物瓣膜则正好相反,瓣膜替换术后原则上不服用抗凝药,如果出现房颤、心律不齐等其他原因则仍需服用抗凝药;生物瓣更适合老年瓣膜病患者。目前牛心包经过不断更新换代,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此类生物瓣的工作寿命超过20年。

为心外科发展殚精竭虑

20世纪70年代,国内心脏外科专业刚起步,许多年轻医生对这一专业还摸不着门道,参考书却寥寥可数。朱晓东认为,有必要写一本简洁实用的心脏外科专著。于是,从1970年开始,朱晓东白天忙手术、查房,晚上挑灯夜战查资料、编书。他把两个心脏标本放在书桌底下的福尔马林溶液里,不时拿出来翻看核对,时间一长,他对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也浑然不觉了。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心脏结构,他用早年打下的美术功底,手绘出各种心脏示意图。怕读者难以理解,他总让妻子吴锡桂大夫先看。吴大夫回顾说:“如果我不能理解他的图稿,他就毫不犹豫地撕掉草图重画。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他就起床去画上一阵,直到黎明。”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心脏外科基础图解》在1980年付梓,一时间,洛阳纸贵,还出了手抄本——阜外医院的年轻医生没买到这本书,就借别人的抄了一本。此后30年里,这本启蒙专业书再版两次,重印5次,陪伴着几代年轻心外科医生成长。

离开心脏外科临床第一线后,朱晓东难舍自己热爱的心脏外科事业,还在做力所能及且喜欢做的工作。2007年,朱晓东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张宝仁教授共同主编出版《心脏外科学》。之后,他又着手编撰一部“看图详解式”的实用解剖书,以缩短年轻医生解剖知识的学习期,为他们“上手术”提供直观正确的指导。2008年起,朱晓东亲自动手整理阜外医院开院以来病理科收集的心脏标本。没有专用的“标本摄像室”,他就用自己的一架有些落伍的佳能相机,在简陋的办公楼走廊里拍摄出一张张清晰的心脏解剖图片。为使图片效果更鲜明,他还自学了Photoshop软件来处理图片,从临床应用角度总结出了自己多年手术的解剖思路和经验。2011年,图文并茂、实用精确的《心脏外科解剖学》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年轻医生的欢迎。

朱晓东知道,目前国内需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约500万例,仅靠少数医院和科研单位,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因此他特别重视国内的技术协作。20世纪80年代,朱晓东亲自到全国近30家医院协助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后10年间,他又奔赴内蒙、湖北、辽宁等十余家医院协助开展该地区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通过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学术活动,促进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

1990年7月,他带领医疗队远赴西藏拉萨人民医院协助建立心脏外科。从动物实验开始直至应用于临床,他为一位先天性心脏病的30岁女患者成功完成了心脏直视手术,这是世界首例3600米高原上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此后,阜外医院不断派出医疗组到西藏支援工作,促进了当地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身体力行,鼓励多形式办医

朱晓东平生的另一个心愿是,创建更多的心血管病医院,让心血管患者都能看上病。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参与创办了多所医院。其中既有公立医院,如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也有民营医院,如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1985年,深圳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医院。在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建议下,民革中央决定在深圳建立孙逸仙心血管医院。1988年,受原卫生部委派,朱晓东和他的老师郭加强院长开始筹建这所医院。当时,朱晓东带领阜外医院多年培养的30名技术骨干前去支援,将内外科、放射室及化验室等科室的技术干部输出到该院,户口档案也迁至该院。在两三年时间里,朱晓东通过“输血式”人才和技术输出,搭建好了医院的基本框架。1992年,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正式开院,成为深圳市和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第一任院长沈宗林正是朱晓东多年的助手、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的原副主任。20世纪90年代前期,朱晓东还不时应邀亲自前去做手术并培训医师,一点一点地把这所医院从荏弱带到强健,直到步入正轨,朱晓东对该院的帮助才告一段落。

2012年,该院与德国心脏中心结为友好医院的见证仪式上,朱晓东欣然得知,该院在华南地区的心血管专科领域实力较强,目前是广东省仅有的两家具备心脏移植准入资格的医院之一。

协助创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下简称亚心医院),是朱晓东近些年完成的另一件大事。1997年,从阜外医院院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朱晓东终于能腾出精力,来做几年来一直想做、对医疗界影响深远的事——协办一所民营医院。

然而,即使是院士,要协办一所民营医院也绝非易事。因为当时民营医院在我国地位尴尬,政府对它们的态度并不明朗。在亚心医院初创期,外界对德高望重的朱晓东的这一举动也颇不理解,可朱晓东并不在意这些。他知道,心血管疾病是危害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现有的公立医院远不能满足13亿人口看病需求,每年都有众多心血管病患者因无法及时治疗而死亡,应借助社会力量开办更多高水平的心脏中心。

1999年,亚心医院获湖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被称为鄂州大地跃起的一条“鲶鱼”,人们寄望它能促进医疗界的竞争和发展。

“如果朱晓东不当院长,亚心就没有今天。”至今,亚心人仍感念朱晓东给予的帮助。如今,这家医院已颇具规模,跻身国内心血管医院的先进行列,并成为我国社会办医为数不多的成功样板之一。而在当时,多数患者不相信民营医院,刚成立的亚心医院也不例外。

曾有一位来自西宁的心血管病重症患者,当地医生建议她到亚心医院找院长朱晓东做手术。这位患者不放心,就让妹妹先跑一趟武汉,看看亚心医院院长是否真是朱晓东。“确实是朱院士!”在当面证实后,患者当即被送到亚心医院,朱晓东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就这样,“朱晓东院士在亚心医院当院长”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亚心医院在业内外口碑很快打响。

作为首任院长,朱晓东承担着建章立制的使命,要做的事很多。他首先牢牢把握医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质量和服务立院,创办学院型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管理上,他重构学科间和科室间的联系,使之保持协同合作。技术上,他亲自带教年轻医生,于手术台上谆谆教诲,帮助他们提高水平。那两年,年近古稀的朱晓东往返奔波于北京、武汉两地,忙碌而劳累。“每月我的一半时间在武汉,另一半时间还要回北京,除了学会的工作,还必须出阜外医院的门诊。”

等到亚心医院逐渐获得患者认可后,朱晓东旋即功成身退。10年后,朱晓东对民营医院未来前景的预见变成了现实。

2010年7月,国家医改工作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亚心医院成为唯一一家受邀参加的民营医院。2011年底,原卫生部的陈竺部长到亚心医院视察调研,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6月,陈竺部长在亚心医院组织召开了社会办医现场经验交流会,来自各地的卫生管理者、专家、学者纷纷赶来参观交流。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亚心医院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现在,全身心奉献给医学事业的朱晓东院士不顾八十高龄,仍在奋力前行,继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为心脏外科事业添砖加瓦,做着更多的贡献。

推荐访问: 是为了 行走 超越 朱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