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2-04-13 08:12:03 |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从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需求及人才分工入手,提出了独立学院培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定位。同时针对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并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看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亚(1979-),男,湖南岳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DSP技术、混沌保密通信;马云辉(1961-),男,湖南益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东 中山 528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教研项目“独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试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LGC2009JY01)的研究成果。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办的本科层次院校。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独”,即有独立的招生、独立的教学组织、独立的教学管理和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等相对公办高校灵活的运行机制。然而由于近年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连一本和二本层次的高校都明显感到就业压力,作为三本层次的独立学院自然压力不小。更何况在社会对独立学院这个新生事物还未广泛认同的大环境下,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就业歧视,需要技高一筹才能取胜,这是现阶段独立学院需要正视的挑战。

那么独立学院如何利用好“独”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质量上也体现出独到的特色优势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有通过改革,扫除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障碍,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肯定。具体来说即“打破传统套路,量身定制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动手能力,打造强势专业,培养特色人才”。下面围绕上述思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像独立学院这种新鲜事物,更要通过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就业难,难就业”是时下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但我们也总是看到在大学毕业生深受就业困扰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企业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才?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众多IT企业的调查,如金山软件公司招人不重经验重灵性,用人主张小马拉大车;用友软件公司选才本着“专业、敬业、创业、务实、诚信、创新”六项基本标准;明基电通公司挑选新人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的价值观和本人的素质;连邦软件公司选人看重学习能力和忠诚度;微软将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作为选拨新人的标准;IBM认为,只要再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其实有很多共性的内涵,总体来说就是三种素质三种能力。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把人才的发展比作是翱翔蓝天的飞机,则思想道德素质就犹如航行的罗盘,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飞机的双翼,学习、实践、创新三种能力则是飞机的备用油箱。前者是飞机起飞的基本条件,而后者决定了飞机的飞行半径和续航能力。

2.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高等院校的共识。那么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呢?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通俗地讲,就是“心中有做事的套路,手上有做事的技能,眼睛里有创新的灵光”。专业技能就是做事的套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从业的套路。应用型人才可细分为三个层面即“应用型单一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单一人才指的是掌握了一个套路的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就是掌握了多个套路的人才,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则是不仅掌握了多个做事的套路,而且在套路的运用过程中,还能够对套路进行“流程重组”和“流程再造”,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是企业和社会渴望的人才。

3.独立学院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工作。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工作。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这些人才的分类并不是一刀切没有过渡带的。工程和技术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必定存在着过渡带。工程中有一些偏向操作的实际问题,技术中也存在着偏向理论的方法问题。因此这给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这个层面正好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这样既有别于二本院校的动手能力,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的理论水平,正好弥补了工程类和技术类人才的过渡带造成的空缺,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现阶段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不合理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加之近年来发展步伐太快,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沿袭甚至是照搬二本或一本高校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第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比较多。另外,有教师和学生观念转变不过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教师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不由自主的与自身的教育经历相比较,认为某个知识点很重要,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丢,怕耽误了学生。甚至,有的教师还会延伸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从而总是感觉理论课时不够。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授课对象的接收能力和实际需要。第二,大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仍然把自己定位为一本、二本的学生,把动手能力看成是高职高专的专利,不值得去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论与高职高专没有什么区别,动手与二本不相上下”的局面。

2.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不吻合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理论课程学习抱有抵触情绪等特点。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照顾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间的继承性不强,显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有一种见木不见林的感觉,致使学生看不到学习该课程的用途,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没有改变,仍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加之学生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致使部分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感觉非常抽象,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第三、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没有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第四、理论课内容陈旧,与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3.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欠缺

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将走向企业一线。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将生产产品流程、系统设计经验、设备调试维护方法和企业运作管理规范传授给学生,则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而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没有企业工作背景,从而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学生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利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是一句至理名言。既然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那么就应该用好这个指挥棒。而现阶段的考核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办法,在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进行闭卷考试,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占60%以上)。因此,应付考试成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只要考前一个星期死记硬背就没问题,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观点已经在学生中形成了共识。这也是产生诸如逃课、考试作弊、上课说话、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的重要根源。相反,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考试没有体现这一点,甚至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比如“单片机原理”这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关心你是否记得多少条汇编指令,而能否运用这些指令编写程序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三、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对策

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将以人才质量建设为中心,以“基础性”、“应用性”、“实用性”为原则,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职业生涯需求”来构建知识平台,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

在关于构建怎样的知识平台的议论中,专业基础知识平台的争议最大。哪些东西才算是基础?哪些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对学生的未来生涯最重要?哪些应当作为教育优先的内容?在构建基础知识平台的过程中,应遵循“按需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就是实事求是,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职业需要来实施教育;国内权威专家在对IT产业人才市场进行广泛调查后,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主要由四大知识领域构成:一是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二是电磁学知识领域;三是信息处理知识领域;四是计算机知识领域。参照这个报告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确定如下专业知识平台: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由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与现代数字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系统和通信电子线路5个模块组成。电磁学知识领域由电磁场与电磁波一个模块组成。信息处理知识领域则由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3个模块组成。计算机知识领域则由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电子线路CAD技术、计算机通信网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共4个模块组成。

2.以任务/项目为驱动,构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目前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大学教育中学化的倾向。中学教学的典型特点就是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对于自制能力较强的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是快速获得知识的捷径。然而对于三本层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加之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更是不把上课当一回事。上课可以不来,即使被迫进了课堂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很少有人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就更不用说了。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其更加消沉,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几个任务或小项目,上课前提前将任务布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知识。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来询问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教师加以引导和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来上课的目的性加强了。教师也了解学生情况,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清楚,讲授起来针对性也强。当然,这个任务的设计需要精心准备,需要照顾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是随便拟个题目就了事。这种项目驱动是不是对三本的学生有点勉为其难呢?其实不然,我们都会遇到这种现象,许多学生热衷于玩网络游戏,而且技术水平相当高,大部分老师都望尘莫及。其实,游戏的学习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从目前国内高校来看,没有哪个学校也没有哪个老师会去教学生玩游戏,那么学生的游戏水平又来自哪里呢?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玩游戏是带着任务和目的去学的。这充分说明,尽管是三本的学生,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条件完全具备,只要教师将任务分解合适,引导得当,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提高。

3.以“产学研”为纽带,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特色人才

学校的特色在于学生,学生的特色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特色则在于科研。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源之水,不可能生动。教师只有参与科研,才能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学生的动态,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讲课的时候,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科研心得体会渗透到课堂,教师讲起来生动,学生听起来也津津有味。作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产学研一体化”,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它是指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具体来说,围绕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生产实习基地,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采取教师与师傅相结合、学生与员工相结合、教室与工厂相结合、作品与产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前知道企业的需求在哪里,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造就特色人才。

4.以“动手实践能力”取代传统的试卷考试,建立与企业人才考核相一致的考核机制,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现有的考试机制,特别是专业课的考试,不能体现出人才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滋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动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也是企业最看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却很难在试卷中体现出来。专业课程考核可以参考企业对人才的考核方式,命题可参照电子设计大赛或其它大赛类似的开放式或自主命题,作品以硬件实物或软件程序形式提交,同时提交相应的技术文档,最终考核采取毕业答辩的形式。这种考核可以与课程实验相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因验证性实验太简单,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实验报告抄袭成风的不良习惯的出现,又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5.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

如果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比作是优等品,那么有德无才充其量只是次品,而有才无德将是危险品。这是因为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动力因素和导向因素,它包括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坚定的信仰,良好的品德修养,高雅的审美情操,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第三,要努力塑造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为今后从业作准备。

四、结语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也无论大学的理念怎样更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不变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而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改革永远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独立学院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覃焕昌,潘大胜,颜锦.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4).

[2]邱丽芳,王皑,谭耀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包永强,王青云,刘化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梅开乡.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张中)

推荐访问: 电子信息 构建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