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模型的分类及建模重要性

2022-04-12 08:30:01 | 浏览次数:

物理现象错综复杂,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非常庞大.因此,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化繁为简.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性步骤.

一、高中物理模型的分类

在培養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时,教师一般要明确以下问题:将要研究什么对象;所研究的对象处于什么状态;对应的对象和状态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因此,物理模型一般分为实体物理模型、状态物理模型、过程物理模型.这些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可以描述为如下几种.

1.研究对象的模型化.由于研究的需要,我们经常将某些研究实体进行抽象处理,如果将其大小、形状等特征忽略掉,而是突出其质量以及所在位置,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它,即“质点”.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对象的模型化.高中学生遇到类似方法得到的物理模型还有刚体、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点光源等.

2.对象所处情境的模型化.真实场景的物理问题之所以难以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是通过操作减小或抵消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重力的影响非常微弱,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忽略掉,从而简化问题情境.此外,热学研究中的绝热容器、力学研究中的光滑平面、电磁学研究中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都属于此类模型化的情境.

3.研究过程和状态的模型化.实体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变化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为了研究的方便,进行理想化的抽象处理是必须的.正是通过上述方法,才有了力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电磁学中的恒定电流、静电平衡;热学中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等等.这些内容都属于过程或状态的模型化.

二、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运动形态、物质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帮助人们认知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为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奠定理论基础.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揭示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在对应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揭示事物之间本质属性的联系,还要在此基础上系统建构严密而自洽的物理理论.事实上,由于自然界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完全从事物本来面目开展研究,只能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增加总结物理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适当进行抽象处理,进而建立能反映认知客体本质特征的物理模型.

1.构建模型是物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物理学史发现,很多重大突破与模型建立密切相关.这都是源于科学家大胆进行猜想与构思,构建出理想化、但又与事实基础有较高吻合度的物理模型,并最终通过实验验证或是实践检验,从而发现通往真理的道路.比如,法拉第创造性地提出电场线和磁力线等一系列力线模型,并通过铁屑呈现磁体附近磁感线的分布特征,由此建立“场”的有关概念;在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时,爱因斯坦充分借鉴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大胆地提出“光子”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光电效应方程,不仅解释了实验现象,也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本质属性……构建物理模型,能有效简化物理情境,从而促成现象的解释和规律的总结.此外,科学家通过对模型的深层次研究,做出科学性的预言,也进一步推动了物理学科的发展.比如,卢瑟福结合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中子的假说;泊松在光的波动模型基础上提出“泊松亮斑”;等等.

2.从高中物理的学习特点来理解模型构建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的一开始,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的物理情境进行分析,并从中进行重要因素的提取,进而建立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内在规律.可以说,学生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理想化的模型.比如,力学中轻绳、轻杆、质点等模型;热学中的分子、理想气体等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光子等模型;电磁学中的点电荷、理想电表等模型.学生所接触的物理过程也是理想化和模型化的.比如,动力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过程等;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压変化等;原子物理中的原子跃迁、原子核衰变等.学生也是结合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来研究对应的规律.比如,力学中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索对应的运动学公式、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探索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在碰撞过程中探索动量守恒定律;热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电学中围绕点电荷建立库仑定律、围绕匀强磁场探索安培力的特点;等等.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模型,从而简化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

推荐访问: 建模 重要性 模型 高中物理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