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在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11 09:17:31 | 浏览次数:

[摘要] 军校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担任国防使命,又要献身救死扶伤、投身科学研究。现代的医学科学技术进步越发呈现出军民融合一体化、交叉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化态势,过去军校管理模式条件下的医学研究生培养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如何提高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关键。本文从师资队伍、学生构成、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分析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军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方式的优势,结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在军民融合结合学科交叉的初步实践探索,提出新时代军校医学研究生军民融合、学科交叉培养方式的思考,以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国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军队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2(a)-0069-05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主力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军队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综合分支和军事后勤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积极着眼于当今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今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的要求[2-3]。虽说是军队医学研究生,但其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和地方医学院校大同小异,最终均会辐射全民生活,使得其教育和管理既要坚持“姓军”的原则,又要服务于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的宗旨。因此,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军队医学研究生是深化軍事教育改革、促进国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讨论通过军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以提高军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要求与现状分析

1.1 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要求

1.1.1 军事素质要求高 不同于地方学生,军校学生既担任着国防使命,又担任一个普通学生该有的学习任务。军人基本思想素质的养成:首先是政治思想素质要过硬,坚定政治信念,献身国防精神;其次是军事技能本领合格,胜任新时期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重任;再次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优良,强壮的体魄和坚强意志是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战争的突发性、剧烈性和残酷性的保证;最后才是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应该有的义务和责任[4]。

1.1.2知识结构要求全 掌握扎实系统的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是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也是进一步培养军队高级专业人才的基础。研究生只有具备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满足部队一线任职的需要,才能不断探索创新,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1.3 科研创新要求强 如今,国防现代化是将新中国建设成全球一流国家的必由路之一。军医大学是保障国防现代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基于眼下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推进军队医学卫生创新发展的趋势。因此,军队医学院校、单位承担了为国家国防事业及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批具有特殊身份的高水平人才,对其要求也水涨船高。

1.2 目前军校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1 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海、陆、空三所军医大学,由于具有军队的特殊性,以及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办学规模等原因,有待提高该系统的规范性。年轻教师主要集中在非医学专业科班出生,其在授课时对医学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拥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教授、专家、学者普遍毕业于医学专科院校,但未经过系统的教师培训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欠缺一定的教学方法[5]。

1.2.2 学生构成有待加强 由于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在同等办学条件下军医大学的生源数量、质量普遍低于当地水平相当的地方大学,特别是基础性、冷门性的学科。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军医大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军队医学科技骨干的“血液”更新,有一定的制约影响[2,5]。

1.2.3 课程教学有待改革 目前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授课的内容反映出学科的前沿知识及问题较少;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同领域或者相邻领域的校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和讲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丰富但不精炼,缺少与之相邻领域的联合及拓展。医学研究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至少80%来源于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这直接关系到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有待进一步改革。

1.2.4 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现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越来越多国际前沿的学科出现,有必要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的系统管理性工作。需针对性地规范医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在学术及临床上指导。

1.2.5 考核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可调整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机制,让其趋于更合理的范围。目前的评价机制主要是医学研究生必须在国外SCI杂志上发表一篇论著,且必须达到规定的影响因子(IF)。由于各高校、研究所的硬件或软件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避免不了学术造假等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因此,可在评价机制上进行合理调整并加以规范。

2 统筹学科交叉与军民融合,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水平

越来越多具有军民融合的多学科进行科学的相互联合、共同创新,军事医学领域既综合了军民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技术,并且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军民融合多学科知识、理论、技术进行研究解决,因此统筹学科交叉与军民融合、培养具有综合性的医学研究生已逐渐成为我国军事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

2.1 学科交叉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的教育地位

学科交叉,又名学科融合(fos-fusion of subjects)是指在认识到学科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使得不同但相邻的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融合出现的新兴学科是将来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学科创新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具有至高的重要性[6-7]。20世纪中叶在美国纽约,学科交叉主要特指“合作研究”。理科、工科在医学学科的渗透中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医学化学、医学材料学、纳米医学等交叉学科,其中有不少交叉学科属于当代医学的前沿学科,并有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各方向的影响度均超过了传统医学学科认识的范畴。从医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宏观到微观、单科到综合,无论是在学科基础理论层面、综合的实操技术层面,还是在前沿的医学认识上,交叉学科已成为当代医学学科的一个重要中坚力量,且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要途径。

2.1.1 有利于将医学基础单一学科变得更有时代性意义 学科交叉使不同但相邻的两门及以上学科相互融合、创新,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前沿产物[8-9]。将某一单项的研究归结到与其相关的学科进行更具深度的研究。所以,交叉学科是在保留原有单一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学科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及方式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形成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使“单枪匹马”到“众志成城”,一群各专业领域的科学家,不仅是自己领域的专家,还熟知并能正确把握临近但不相关的领域,相互碰撞产生出新想法、新思路,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

2.1.2 有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新时代的医学研究生大都属于同龄人中成绩优异、品格优良、身体素质优良、善于沟通的佼佼者,他们思想不守旧,容易接受新事物、创新意识强。利用各学科的相关性、互补性近而加强医学研究生的多学科背景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医学研究生专业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促进医学研究生在医学专业方面的创新力及专业性[10]。物理学家、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曾指出:“科学的意义在于它将工科、理科、文科、哲学、艺术、医学等学科连接成一个圆圈,让他们看似独立存在,但并非独立存在,由于人类对事物从意识、认识、学习、深入、提高的过程相对较长,故存在较大程度的认识局限。”[11-12]

2.2 加强军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2.1 軍民融合现状及意义 军民融合目前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其理论和实践都有待完善,对深度融合的意义仍然在挖掘和探索之中。由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前沿性,对我国社会基础建设、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3-14]。针对医学院校部分基础学科较单一性的问题联合其他高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等各学科优势,打破军校局限性,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CDC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归入国家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陆军军医大学烧伤创伤复合伤重点实验室、神经外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六个重点学科之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学安全重点实验室和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空军军医大学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接踵归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的建设。进入“十三五”以来,军队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一批优秀专家在生物医学工程、病原生物学、神经外科学、免疫学等方面,相继作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承担一批国内多单位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实施,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创新、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军队项目等,这体现了军队医药科技研究与创新队伍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及国内医学院校中的重要地位[15]。

2.2.2 军地联动,联合地方高校拓宽交叉学科的道路 联合各高校优秀科学家团队,利于提高在学科及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勇于创新,做一流科学、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为军地联合打造具有国际性的医学前沿高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基地[16]。

为促进提升脑科学及联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水平、研究生培养水平,以陆军军医大学牵头,协同重庆6大高校1个单位创立了《重庆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各校学科优势,针对学科单一的现状,将医学与生物、心理、物理、数学等手段联合起来探索“脑认知、脑治疗、脑发展”等相关课题,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脑科学研究前沿高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基地,以提高军队及地方研究生培养水平。

此外,为加速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加深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进一步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西南大学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引领、学科专业为依托、高水平导师团队为支撑,开展生命科学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围绕社会重大需求和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对项目涉及招生培养学科单独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共建,学分互认,项目导师组联合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一般为2~5年,基本学制为3年。以上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的尝试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统筹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提高军队医学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工作要点思考

3.1 科学选择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的合作高校与学科

利用军地、各相邻学科间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是实现“多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17]。军地各有所长,军队院校集中了我国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课题及研究平台,而地方高校则拥有相对丰富研究生生源及科学且多元化的教学经验。我国研究生自1990年扩招以来,每年的招生数量都较前一年有一定提高,但依旧无法满足部分军队院校及地方高校单位部分学科对学生的基本需求,很大一部分年轻优秀的导师招不到、招不满学生,大部分承担的好项目、好课题没有学生做,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很强科学性的基础学科逐渐弱化,所以要解决越来越凸显的招生数量与学科科研任务的配比矛盾的问题刻不容缓[18-20]。鉴于此种情况之下,军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地方院校需要具备一些硬性条件:一是为军队医学院校提供一些生源;二是地方高校需要有符合军队医学院校的招生专业。

3.2 科学制订军民融合学科交叉联合研究生的选拔机制

在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的生源情况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因此科学制订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的研究生选拔机制至关重要。

如今,我国目前的政策是鼓励军地民融、学科交叉招生[21-22]。给予军民融合、学科交叉研究生招生特区政策,包括设立相关报考平台、招生指标、考核科目及形式自主设计、录取方式灵活多样等政策,鼓励考生军地联合、学科交叉报考。对资质优秀的导师放宽招生(联合培养及跨学科培养生)的名额限制,制定相关政策可适当向以上两类生源倾斜。其次,在参考原有招录研究生基础上摸索联培生及跨学科学生的招录及考核标准。招生需要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性又要对加入创新性进行考虑,招录的研究生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协同合作精神与对新事物、新方向不畏惧艰难的探索和吃苦品质,在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及自主划线-进入复试(面试、笔试)-入学后每期进行一次考察3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一不可。

3.3 科学确立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协同合作的军、地各高校有各自优势及特长的各单一学科基础及优势相互联合、相互进步、相互影响,并达到“多赢”的互作模式。培养模式具体如下:①招生目的。招生目的是指招录非本专业但相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原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再结合目前在读的专业性知识,相互研习与提高的过程。②课程学习模式。课程模式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系列涉及军地不同学科、多元化知识的课程,由研究生根据自己所修專业或所研究课题的需要选修相关课程,是另外一种补充学习模式。③项目研究模式。项目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依托重大项目而设计,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围绕重大项目科研,学位论文与项目、课题的研究需紧密结合。④双学位模式。双学位模式是通过大量具有相邻科学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利用规范的医学研究生培养体制,使在读医学研究学生达到取得该学科的学位要求,获得两个不同但相邻的学科学位,以达到培养专业复合性人才的标准。⑤交叉学科学位模式。交叉学科学位模式是指被录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或者获得了在读研究生之外不同但相邻学科的批准后,参与的跨学、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并完成了在各领域相应的研究成果且达到了取得学位的条件,便可获得交叉学科学位,或者双学位。

3.4 科学预防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泄密隐患

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一般承担了军队课题的院校,多数都存在部分涉密的相关课题与科研任务。军地联合培养研究生会面临一个涉密的环境中开展项目课题的研究,对课题研究的越深,越容易触及到双方的涉密信息,若前期未进行预防,将存在泄密的风险[23]。所以,加强军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保密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一,根据研究课题的保密层度用以不同的人员进行操作,不具有涉密资质人员只能从事简单非涉密基础的课题研究与材料整理。第二,军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及军校医学生均采用同一套政审标准,且与联合培养学生签署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范围及雷区。第三,军地联合培养医学研究生及军校医学生在学习、科研地域需要进行分区,尽可能的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范围。

3.5 科学建立军民融合与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模式

鉴于军队医学研究生和地方研究生原本科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两类学生不适宜严格使用军队统一的标准,应该给予适当的“区别对待”,但应保持两类医学研究生生活保障大致相同。任何以制度形式出台的条例都应该以服务、培养学生为目的,所以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方式与原军、地本科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在原有管理标准制度上有一定的调整;地方研究生的标准应建立在军队统一的标准制度上,但考核要求与军队研究生应具有相对差异。第二,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军队院校从事项目及课题研究期间,应该按照本校相同学生标准,统一足额发放研究生津贴。第三,军队院校联合培养、跨学科招录的医学研究生享有与当地地方高校同样标准的助学金、奖学金。第四,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与军队在读研究生同样的食宿生活标准,并为其根据所承担的项目课题情况发放一定的奖金,使联合培养研究生有较好的生活保障,将精力全力扑在学习与科研上。

[参考文献]

[1] 徐元浩,黄国庆,吴飞,等.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7(36):50-51.

[2] 陶蓉.军医大学研究生培养方式探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1192-1193.

[3] 张守华,秦宇彤,黄建军,等.综合性一体化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重庆医学,2016,45(18):2573-2575.

[4] 罗长坤,秦宇彤,张守华,等.军事医学教育整合与新型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C]//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2009.

[5] 冯一梅,高蕾,张曦.试述当前军医大学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55-57.

[6] 李钢,汤仲胜.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21(11):45-49.

[7] 刘莉,孙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51):229-230.

[8] 房正宏,李本友.构建学科交叉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20(3):13.

[9] 高磊,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动力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3):32-36.

[10] 邹彤,王樵砚,宣登峰,等.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40-742.

[11] 邱磊,张俊平,胡振林,等.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5-6.

[12] 李亚玲,叶云,黄毅兰,等.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4):126-129.

[13] 王梦浛,方卫华.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历史逻辑与作用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136-141.

[14] 姜鲁鸣.积极探索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途径[J].中国人民防空,2012(6):4-7.

[15] 刘勇,程旭东,王茜.军民融合的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578-581.

[16] 张立功,王涛.关于军队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2013.

[17] 刘国瑜.论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34(11):35-37.

[18] 杨德广.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大学教育科学,2013,4(4):103-108.

[19] 吕雪,朱晓博,徐斐妮,等.军队医学院校临床阶段医学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162-165.

[20] 孙国玲,徐一凡.基于精细化管理ORTCC模式的眼科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流程管理[J].现代医院,2016,16(7):1054-1056.

[21] 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2] 何勇涛,张雪,秦永杰,等.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29-132.

[23] 王凌菲.涉密科研项目保密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保密科学技术,2016,9(8):63-65.

(收稿日期:2018-05-02 本文编辑:苏 畅)

推荐访问: 军民 交叉 学科 军队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