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纹的象征内涵研究

2022-04-10 12:29:04 | 浏览次数:

摘要十二章纹是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服饰的装饰图案,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样。象征的领域涉及各个方面,无处不在。南宋乾道年间的罗愿在《尔雅翼》中就给象征下过一个定义:“形著于此,而义表于彼。”

关键词:十二章纹 象征 内涵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十二章纹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尚书·益稷篇》:“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织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这十二种纹样在历代帝王服饰中都有所采用,被认为是最尊贵的纹样,大概产生于西周或者更早的时期。

前汉孔安国对这些纹样的解析是:日、月、星辰为三辰,与山、龙、华(草华)、虫(雉)以五采画于衣服旌旗。藻、水草有纹者,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已相背。他把粉和米分列为二章,不列入宗彝,如再把华与虫分为二章,合起来就成为十三章而不是十二章了。隋顾彪在《尚书疏》中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一 十二章纹图案的原始萌芽

十二章纹样的题材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与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的,同原始先民的生活、生存和生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人类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下无能为力的阶段,人类的思维和意识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首先只能是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界存在的物体有所感知。《尚书·尧典》有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说明原始先民在进行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来预测气象的变化,从而安排农事活动。

古人认为,天道的实质内容是日月星辰。《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日月告凶,不用其行”、“百川沸腾,山冢崩”。在上古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便视这些山崩川竭、日食地震等自然现象都是君王行事不当,有悖天道,是国家败亡的征兆。古人还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些都表现出上古先民对日月的崇拜之情。

原始先民们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之后,把对自然的朴素认识进行归纳、提炼,就有了一些原始的图腾,而这些具有神性色彩的图腾只有君王才配拥有和应用,君王是代表下界子民向上天祈福的,这些图腾绘制在君王礼服上便属理所当然,十二章纹样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逐渐萌芽直至完善。

二 十二章纹从神话中汲取灵感及象征

原始先民对太阳的崇拜经常和鸟密切联系在一起。《尚书·禹贡》中多处有关于鸟的记载,也被认为与对鸟和太阳的崇拜有关。《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幅彩绘帛画,画右上方一轮红色的太阳中间便有一只三趾的乌鸦。

十二章中的华虫,一说为雉。另一说华,草华;虫,雉也。把华与虫分开来解释。一般都认为华虫为雉。雉,理也。雉有文理也,形大如鸡,雄有文采而尾长。《尚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雉”,是说汉高宗刘在祭成汤的时候,有雉飞升到鼎上鸣叫,司马迁认为这是一种祥瑞。《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把兔子比做小人,把雉比作君子。《诗经·邶风·雄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喻其神采飞扬的样子。可以看出雉在远古时期是受人尊敬的,而且是作为男性来描述的,我们可以得知雉图腾在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神话中还有以鸟为图腾的部落——东夷族,其首领少昊,也写作少,名挚。也有说其号为金天氏。初即时,凤鸟恰好飞来并遗书给他。《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又《西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春秋时代的郯国,就是少昊的后代。《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列举了大批以鸟为名的官职。在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璧礼器上所刻的“小鸟立于祭坛上”纹图,很可能是少昊氏的凤鸟的族徽。

关于日和鸟的传说还有后羿射日,有乌鸦从空中落下,于是都说太阳之神是乌鸦,从此人们便用“金乌”来代表太阳。这个传说中还涉及了十二章中的另外一个纹样“黻”。有的认为是两“己”字相背之状,寓意“见善背恶”,君臣可相济。但也有一种说法为两弓相背,因为弓与斧相对应。取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王明辨是非,知错能改之意。而且在其他原始文化中也有弓形纹出现,这一说法似乎更为合理。

由于弓箭在史前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也就具有了神性。弓的原型是七彩虹霓。所以帝赐给后羿的是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箭,到人间扶助下国,为民除害。同时日食月食对古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神秘现象,因此在日食月食发生时,即鸣鼓驱逐天狼,并用弓矢禳之。《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有关弓的神性可见一斑。

通过远古时期的岩画,我们还可以得知弓箭具有性象征的含义。阴山岩画中有不少执弓搭箭的猎人,猎人的生殖器被大大夸大,似有代替箭或者就被类比成箭的意味。岩画学家盖山林先生认为,在原始先民看来,男子生殖器的大小,不仅是健壮与否的指示器,也是健美程度的测试物,生殖器大的男子必是超凡的狩猎能手。

同样,对月亮的崇拜也和生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月亮晦盈的周期与女性信水的周期刚好吻合,女性的生育功能和月经现象,使原始先民感到惊奇和神秘。于是便把这两种神秘的现象联系起来。后来把月亮和兔子联系在一起,也是源于兔子生理、生育的一些特征与月亮相呼应。至于月中有蟾蜍则在屈原《天问》中记载了这一观念:“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古人认为月亮的晦盈是死而复生的现象。蟾蜍冬眠而春出,同月亮一样它们的变化也被认为是死生之变,由此蟾蜍便进了月宫。无论是月兔还是月蟾,都是神话思维时期类比联想的产物。同时还有生殖崇拜的涵义在里面,在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都有蟾蜍或蛙的形象。如青海乐都县柳湾出土的人像彩陶壶,除了女像之外,还饰以蛙腹纹与蛙肢纹,喻指女神如同蛙的繁殖力之强。

日中有三足乌和月中有玉兔、蟾蜍,都是原始先民在蒙昧时期把自然界感知和平时接触的动物的一些神秘现象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丰富的上古日月神话,也向我们明白昭示了上古先民对日月星辰和生殖这些神秘现象的崇拜之情。

与太阳崇拜经常叠合在一起的还有火崇拜。传说中炎帝即是太阳神,也是火神。《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由于火与太阳有许多共同之处,给先民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对火的崇拜也就是对太阳的崇拜。燧人氏是传说中最早钻木取火的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运用使人类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 十二章纹在自然中提炼精华及象征

除了动物之外,中国上古文化对植物也很重视。十二章纹样中唯一选用的植物就是藻。在《诗经》中多处提及草木。体现着先民对大自然的感受,植物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并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被先民视为神圣而有灵性。藻在这些植物中尤其值得注意。《诗经·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湘之?维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诗中提及,在古代贵族的女儿出嫁前要到宗庙进行祭祀,而祭祀用的祭品中就有藻。或许先民是想通过对植物灵性的接受,获得某种力量和感应。因为藻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这是早期人类所希望却并不具备的。由于藻是在水中采得的,还含有洁净的含义在里面。

山也因其稳重的性格,象征王者威重四方,天下太平,成为先民崇拜的对象。“望山川”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因山川距离遥远,故又称望。《通典·礼六》:“周制,四坎坛祭四方;以血祭祭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乐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祀山川”。由此可见祭祀山神在当时是非常隆重的仪式。在《山海经》中也多处记载有日月出入的大山,可见日月和山也是相互联系的。

宗彝,是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而应用于服饰上的。在此宗彝是作为一种“神器”,承载着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器”,是国家神明尊严之所托。因其上面常常饰有虎和两种动物的形状,所以常以宗彝作为虎和的代称。,也就是长尾猿,在后代帝王的服饰上宗彝都绘为虎和长尾猿。

在这些纹样中代表权力的还有黼纹,半黑半白的花纹,其图形为斧形。斧,这看似简单的物品,被人为地赋予了超越其本身实用价值的内涵,在原始社会乃至先秦时期一直都有代表权力的象征意义。《说文》:“斧,所以斫也,从斤从父声。”斤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与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20年代在仰韶发现的5000年前的陶制阳具合若符契。父在上古不单指父亲,而是男性长辈的通称。《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其中的“负斧依”就是在王位背后设置一座画着大斧的屏风,作为天子权力与威严的象征。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化。米作为农业耕作的果实在中国这种农耕文化环境中,其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十二章中的粉米,即白米。《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周礼曰:“谷宜五种”,指的便是5种农作物“黍、稷、菽、麦、稻”。《山海经》中多次提到用精选的稻米来进行祭祀,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还提到了用高粱米来进行祭祀。

考古证明周人在原始社会已经过着农业生活,在半坡遗址中就发现有谷物的颗粒。“稷”在当时已经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诗经·大雅·生民》是关于谷神后稷的最早而又最完整的纪录。后稷的母亲姜因上帝之灵而感孕生下后稷,为人们带来了农业生产。这是一种天父、地母和儿子的关系。土壤的生殖力似乎与人类的生殖力相联系。“稷”,从禾从,前者代表人工种植的作物,后者代表种子或阳性生殖力。由于谷物与大地母亲的依存关系,所以社稷成为农耕国家的象征决非偶然,粉米作为十二章之一应用在帝王的服饰上也绝非偶然。

著名学者闻一多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中国人自古便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又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之一。那么龙到底是什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临渊。在许慎的解释中我们能感受到浓烈的神秘色彩。龙跨过漫漫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神秘、威严的符号,而它的最初含义已消失在漫漫长河中。在上古时期,由于龙是通天神兽,是神的助手而被先民们所尊崇。这样就产生了居于一国之尊的国王或国君有被喻成龙的可能性。

在中国其他原始文化中,也有类似十二章纹样的装饰纹: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这些纹样所要表达的已经不是这些动植物或灵物本身,而是包含着强烈的象征内涵,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二章纹样虽然不是在一个时期形成的,但它涵盖了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纹样都是为了先民和社会的需要而创造或采借的,也向我们传达了上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生殖的认识和希望能掌握的强烈愿望。

十二章纹样是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服饰文化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对十二章纹样的研究探索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祖国的服饰文化,让祖国文化的百花园中的这朵奇葩开得更艳丽多姿。

注:本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2009年校级立项课题“十二章纹的象征内涵研究”(SZD09W29)。

参考文献:

[1] 王世舜译注:《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3] 任自斌、和近健主编:《诗经鉴赏辞典》,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 任孚先、于友发译注:《山海经》,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

吴玲,女,1971—,江西抚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尤景林,男,1955—,北京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工艺美术,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推荐访问: 十二章 内涵 象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