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2022-04-08 10:22:33 | 浏览次数:

zoޛ)j首总结反馈的信息,对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 课程设置 专业选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7

1 引言

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推动了航运市场的迅速发展。随着订船量的高涨,世界造船业开始空前规模的扩张。整个造船业的发展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船舶趋向“吨位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新船型、新技术、新工艺的方向发展。未来的船舶建造将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的新型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特征将大为削弱。虽然中国在造船量上和日韩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整体造船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从人力资源成本、国内市场潜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软、硬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比较,中国是最有条件成为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间造船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任何制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如何为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是学校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2006年开始,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增加了一批与船舶和海洋工程相关的专业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覆盖了船舶设计、海洋工程、交通运输、船舶贸易和海洋环境等领域。专业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同学们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眼光都会给每个人以不同的启迪。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专业选修课门数多,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很大,同时,部分专业选修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属于交叉学科,使得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本项目通过对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选课过程和教、学的过程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选课和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体系,直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2 研究目的和指导思想

有关部门曾对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被调查的有工厂、科研所、医院、中学,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是否适应工作的需要。从调研结果来分析,有63%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知识面较窄,专业性太强,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没学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形式上,以“三中心”(课堂、课本、教师)为主。在教学目的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探求教学内部的规律,强调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严密性,强调如何学好和掌握知识,而忽视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学习,如何灵活运用知识;忽视学成后对社会有何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满堂灌,注入式,而不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注意留下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自己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讲授,学生听、记,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与抄袭”。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要针对现有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这一指示对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中心,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必修课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体现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选修课则是发展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解决个性问题,体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20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要有跨越式的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实施“科教兴船”的发展战略,就一定要始终坚持“两个第一”,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些年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为大家所接受并付之实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更是科学地指出了今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倍加重视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造船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虽有提高,但仍与世界造船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仅占就业人员10%以下,远低于造船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再有,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这是我国造船工业最大差距所在。我国造船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建设造船强国的需要,必须实施“人才强船”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造船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定出可操作的人才政策,从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待遇等各方面拿出配套的、有力度的综合措施,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要搞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指导理论和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必须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而且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朝三个面向方面努力。积极挖掘潜力,努力为社会服务,即“面向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在为社会服务中,又能吸收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加强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能达到以下目的:从传授知识型向开发智能型转变,即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知识型学生,是指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只能接受、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书本知识,不能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学生。智能型学生,是指有较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学生。许多高等学校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对每个人尤其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劳动的高度协作化与人际交往的日益广泛化要求;二是知识的整体化与一专多能的要求;三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与创造能力的要求;四是现代社会高度节奏化与应变能力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自学时间。实践证明,大部分青年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力,问题在于多数人缺乏创造意识、创造欲望,没有把才能挖掘出来,我们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走上创造之路是完全可能的。进行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当作学习过程,而是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应使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综合、研究、创造能力,让他们及早进入创造性思维和实地创造的境地,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创造教育的推行,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措施。

3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立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氛围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将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新体系,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研究方法是:

第一,针对目前现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有学科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提纲(见附件);

第二,对已经参加专业选修课学习和教学的学生和老师的调研;

第三,对生产部门和社会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系专业培养要求进行调研;

第四,对调查报告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的建议。

4 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的区域以武汉和上海地区为主,涉及的单位包括船厂,设计院,研究所和船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调研反馈的信息人员的工龄,我们将调研结果分成了几组,本校2001级,2002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在船厂和设计院;2003级在校生;工龄小于3年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和设计工作第一线;工龄大于3年小于5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工龄大于10年工程技术人员,项目负责人和主任工程师等。所有受调人员的本科专业均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图1至图6为按不同组人员反馈的信息分析图。纵坐标单位为百分数。横坐标为各门专业选修课。

对问题20的回复按照各人从事的专业有多种多样,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船舶专业英语;

*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如Tribon,NAPA,CADDS5,FLUENT等;CAD必须学好;

*生产设计,工艺流程,船舶编码技术,船舶生产管理;

*船舶贸易法律,船舶经营决策;

对问题21的回复进行分析和归纳;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增加课程设计;

*多实践,增加实际动手能力,各实践课程应加大比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应多增加和企业的合作;提高认知学习和毕业实习质量,以拉近学生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距离,增加工作现场的实习时间。

*根据实际,增设均与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密切相连的课程。

分析企事业单位反馈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到随着船舶与海洋工业的迅速发展,造船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对外交流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质量管理等等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外语基础。加强船舶专业外语的教学,将为学生今后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而造船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先进的设计工具,制造设备的管理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使用的技术,加强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将使得学生在今后人才发展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而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一直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如何在当前行业商业化的条件下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

对在校生的调研结果表明,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课的盲目性,加强引导,避免把专业选修课变成科普课,使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应的贡献。

5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国际化的教育

当今造船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要参与国际工程竞标,就要提高国际活动能力。中国的工程教育必须加强国际化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及对国外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动态的关注,主动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5.2 强化各种设计软件的教育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船舶设计和制造过程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加强各种船舶常用设计软件教学和培训,将为学生在设计和研究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只有充分利用高校教师丰富的工程理论知识和造船工业工程师丰富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实践经验,加强两者的结合,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经常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为学生介绍当今工业技术的发展特点,教师要尽力加强与企业在工程中的合作和交流,在创新理念上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大学的教材,尤其是像造船技术,工艺等实践性很强的教材一定要邀请企业合作编写,同时,还要在企业帮助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实践环节,充分利用见习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机会,为企业培育创新人才而共同努力。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模式必须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条件下,坚持专业教育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不同层次定位就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就应当采取各自相适应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满足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陶永宏,冯俊文.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J】.船舶工程,2005,27(5).

【2】张通等.浅析中国造船业未来的发展战略【J】.江苏船舶.

【3】盛颂恩.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之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4】岳爱臣等.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5】项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推荐访问: 海洋工程 教学改革 船舶 探索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