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22-04-05 09:40:08 |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77—02

目前,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常见病,多发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当前肿瘤治疗总的趋势是综合治疗,即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反应等情况,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从而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治疗中的一部分——针灸治疗逐渐引起医疗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就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针灸在一定程度上能释放并且激活肿瘤患者被抑制的免疫活性细胞,恢复并加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机体紊乱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1]。

1.1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

人体肿瘤的免疫反应细胞由细胞免疫为主导,通过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的作用来实现,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这些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减少或比例失调有关[2]。针灸能弱化或对抗药物对T细胞,NK细胞的破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3]。

刘炬等[4]等将81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化疗加焦三仙(A组)、化疗加口服中药固本抑瘤三号汤剂(B组)和化疗加中药固本抑瘤三号加灸法(大椎、双侧的膈腧、双侧足三里,C组)治疗,观察灸法和中药复方固本抑瘤三号联合应用对化疗的辅助作用,结果显示灸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化疗引起的淋巴细胞总数和T淋巴细胞数下降。

1.2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

体液免疫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针灸对肿瘤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紊乱者具有调整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免疫球蛋白的调节上。

周红等[5]将32例肺癌病人分为针药复合麻醉组和全麻组,观察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针刺能提高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1.3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是生物体受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一大类内源分子,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并能在机体免疫系统内部以及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针灸通过调节与肿瘤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加强,从而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周红等[6]将60例肺癌手术患者分为针药复合麻醉组和全麻组,观察针刺对肺癌患者r-干扰素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针刺能提高肺癌患者血清中r-干扰素的含量。

2 改善放化疗后不良反应

恶性肿瘤在放化疗过程中常产生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不仅影响临床治疗,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针灸被用以缓解放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2.1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放化疗虽能攻散外邪,但常损伤脾胃,脾胃不和,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浊邪上犯,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针灸具有理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被用于治疗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王孝平等[7]将66例放化疗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治疗组)35例与药物治疗(对照组)31例,治疗组选内关、中脘、足三里及翳风4个穴位,对照组予药物(胃复安,654-2)治疗,结果表明针灸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

2.2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现象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其次为血小板降低,严重时可影响血红蛋白而出现全血象抑制。针灸治疗能健运脾胃,温养肾精,被用于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其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主要表现为升白细胞作用。

周俊青[8]等将102例化疗患者按2:1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取穴内关、 中脘、 足三里等)和服药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6、 吗丁啉等),观察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的影响,结果说明针灸对化疗患者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2.3改善发热症状

有些化疗药物常可引起发热,发热后增加身体消耗,发热出汗后又可引起尿少而加重肾脏负担以及水液代谢紊乱等,对晚期的肿瘤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史晓岚等[9]辨证应用荥穴和大椎、曲池、合谷等穴,针用泻法,白化疗之日起,每天针灸1次,每次留针20分钟,和消炎痛栓剂作疗效对比,结果发现用针刺法病人退热起效时间较长,但在治疗退热中出汗情况明显优于消炎痛栓剂治疗。

2.4改善化疗后疲劳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能改善化疗后疲劳,较为有影响力的一项研究来自MSKCC的Vickers等,该小组在选择了37例实施化疗3周后出现疲劳且有严重贫血、临床抑郁或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指数低于70的患者参加实验。这些患者都完成了平均2年的化疗患者,其疲劳指数基线较高,半数以上处于较危险的状态.第一组25例,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4周;另外一组12例,针刺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6周。结果发现针刺对化疗后疲劳有改善。实验同时发现,患者年龄越大对针刺反应越差,并且每周1次和每周2次的针刺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2.5治疗口干症

口干症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常见的副反应,影响了患者的吞咽、咀嚼和语言表达,是较难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方法缓解的症状,国外的学者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美国Naval医学中心肿瘤放疗部和Malyland大学牙医学院的临床报道指出针灸对缓解口干症有较好的疗效,并呼吁开展临床研究并推广使用,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也给出了初步的数据支持。

2.6周围神经损害

大部分化疗药物均可引发周围神经炎,针刺治疗能改善微循环,促进化疗后引发的周围神经炎的恢复。麦泽峰[10]采用针刺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出现周围神经炎患者30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30例患者进行非盲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减轻癌性疼痛

中医认为针灸疗法能平衡阴阳、行气祛瘀、疏通经络,可用于缓解癌性疼痛。针灸疗法以其安全、速效、无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在癌痛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一,能促进体内 5-羟色胺、内啡呔、脑啡肽等物质的分泌,从而提高痛阈;第二,通过针灸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尤其艾灸后体内癌细胞生长不活跃,部分癌细胞也被破坏严重,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了一层包膜包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瘤体缩小,癌痛也随之缓解。

3.1毫针应用

主要为常规取穴研究,其次为辨病取穴和循经取穴,结果显示对于轻、中度癌痛效果较好,而对于重度癌痛效果欠佳。另外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针法和古代子午流注时间取穴法的研究,主要有配合时间取穴、强刺激手法及齐刺留针法等。

陈仲杰等[11]将66例晚期癌症伴疼痛患者按癌痛的轻中重分为3层,每层再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采用以痛为腧,在疼痛部位选取3-5个压痛明显点作为针刺点,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每日一次,药物组按WHO三阶梯给药原则给口服药,轻度疼痛给阿司匹林,中度给可待因,重度给吗啡,两组疗程均为7天。结果发现两组均能控制疼痛,但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3,p<0.05),且针刺组无依赖性和成瘾性。

3.2艾灸

目前常用的艾灸方法为隔药灸,因其发挥了药物和艾条的双重作用,故疗效明显。秦飞虎等[12]运用艾灸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36例,取胁下最痛点灸30壮、章门7壮、丘墟3壮,1日3次,结果疼痛完全控制12例,好转员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9.44%。

3.3电针

电针疗法是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电脉冲、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针刺穴位和电刺激的综合作用产生镇痛效应的。电针信号由外周神经传入中枢,一方面可以在脊髓水平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经腹外侧索上传至脑,通过某些核团,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节作用。

肖建华[13]将50例各种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和针刺组。根据疼痛所在或病变所属脏腑,选取相应背俞穴,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有极显著差异(P<0.01)。

3.4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 是创造性地运用针刺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新疗法。它继承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并采用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同时,又与现代医学的局部观相结合,通过针剌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穴位的开阖与传导作用,使三者共同结合起来对人体产生强烈刺激

穴位注射由于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药物吸收会有一段时间,增强了对经穴的刺激时间,故有效率较高。谢玉兰[14]用穴位注射治疗各种癌痛92例,并与肌注组对照。方法为一组用胎盘注射液穴注大椎、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注射普鲁卡因。第二组用生理盐水沿耳根做环形注射。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5耳针

耳针疗法对于癌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根据“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在耳穴施以针刺、耳穴贴压、及耳部穴位注射等,均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

David A[15]等报道用耳针疗法治疗中晚期癌痛病人20例,治疗前患者的平均疼痛强度为74mm(vAS评分),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平均疼痛强度下降33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极显著。同时患者自身感觉非常好,有的甚至建议中断药物止痛治疗,并且发现疼痛强度与耳穴皮肤电活动的投射区具有一定相关关系。

3.6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亦为穴位与药物有机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自制的散剂或膏剂。如苏寅等[16]用自制“消瘤镇痛散”辨证穴贴治疗骨转移癌引起的骨痛92例,取疼痛部位阿是穴,配以辨证主穴和配穴4--6个,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主穴:肺俞、肝俞、阳陵泉、肾俞、委中、承山。配穴:肝郁脾虚血瘀型配三阴交、血海、章门。气滞痰凝血瘀型配膏肓、大杼、俞府。肝肾不足血瘀型配三阴交、涌泉、足三里。按原位癌评价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71.71%。

3.7针灸药物联合治疗

陈仲杰等[17]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95例患者入组病例分为轻、中、重三层,每层病人随机分配至循经取穴组(治疗组)、局部取穴组及药物组(对照组)。结果发现循经取穴用于癌痛镇痛,可以起到与局部取穴或西药镇痛近似的镇痛效果。

4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4.1肿瘤病人腹胀

蔡岚等[18]将胰腺肿瘤腹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治疗)20例、对照组(药物治疗)20例,治疗组选取中脘,足三里,神阙施灸,一般每穴施灸5-10分钟,对照组在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促进胃肠动力、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艾灸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4.2 肿瘤病人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黄国富等[19]对20例晚期有呃逆症状的肿瘤患者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取穴:天突、翳风、内关、足三里;操作方法:针天突、翳风、内关穴,留针30分钟.10分钟捻针1次。天突翳风穴采用快速捻针法(每分钟80次以上),内关穴用慢捻针法(每分钟30次以下)。足三里采用针灸并用的方法,进针得气后,在针柄套上艾条,连负3壮。每天针灸1次,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未愈,接着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有效17例,占85%,无效3例,占15%。

4.3 肿瘤病人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是中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胃癌、胰腺癌、结肠癌、卵巢癌等晚期肿瘤。由于肿瘤广泛转移并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加之肿瘤晚期正气不足,胃肠蠕动功能减慢或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梗阻。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肠胀”“鼓胀”范畴。多由热结、气滞、津枯、气虚等,而致大肠传导失司,腹气不通,气聚作胀或术后脏腑功能未复,气机逆乱而成。针灸疗法重在行气导滞,调理胃肠功能。针刺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曲池、合谷等,耳穴取穴:三焦、结肠、直肠下段、小肠、腹、脾、胃、耳尖、交感、皮质下、肾上腺等,通导腑气以利中焦升降之功能。

4.4皮肤粘膜反应

一般表现为红斑,色素沉着,蜕皮,坏死。有时皮肤反应可在数月至数年后出现延期反应。血管收缩性潮红症状常常发生在男女癌症患者经治疗后,由体内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发生,国外男性前列腺癌术后此症状的发生率为50-66%。Hammar观察 7个有此症状的患者,在接受10周的针灸治疗后,2次每周,30分钟每次。10周后,症状平均减轻70%。表明针灸可作为血管收缩性潮红症状的替代治疗手段。

4.5手术后泌尿系统后遗症

褚自宏等[20]应用三阴交、次髂穴为主治疗妇科肿瘤术后尿潴留40例.配以阴陵泉穴:对50岁以上和体弱、肾气虚者,加用脾经地机穴和胃经水通穴。结果:20例经3次治疗治愈.12例经4次治疗治愈.6例经5次治疗治愈。治愈率为95.00%。

4.6缓解呼吸困难

肺癌患者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Jobst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针灸能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针刺和对照搭配的12对病人相比较,针刺组病人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治疗3周后,可持续行走6分种。此次研究虽基于单纯COPD,但同时提示我们肺癌伴COPD病人可选择针灸作为治疗方法。

4.7治疗激素治疗引起的潮热

潮热是接受激素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副反应。Nedstrand、Walker等报道耳针治疗使患者取得良好收益,在潮热发生频率、精神状态和体力均得到改善。美国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的Deng等也报道了其随机对照单盲试验。该研究纳入了72例每日2—3次潮热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治疗每周2次,持续4周。假针灸组患者第7星期起,进行真实的针灸治疗。虽然该研究未得出阳性结果,研究小组认为是因为治疗和观察时间不够长,治疗的针刺强度也不够,但该项目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宋佳磷,樊风杰,韩志平,等.传统针灸疗法治疗癌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6,26(3):722.

[2] 洛永珍,张燕华,周荣兴.针灸与免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2-471.

[3] Hey Liming LIA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J].World J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2005,15(3):48. [4] 刘炬,郁仁存,唐武军,等.灸法和固本抑瘤Ⅲ号结合化疗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机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杂志,2002,22(2):104-106.

[5] 周红,童稳圃,施伶俐.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8):8.

[6] 周红,童稳圃,施伶俐.肺癌手术患者应用针刺对γ-干扰素的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27-28.

[7] 王孝平,刘永敏,郝颖.针灸治疗放化疗后顽固性呃逆3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20.

[8] 周俊青,徐天舒,钱雷.针灸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和消化道反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1):741-743.

[9] 史晓岚.针灸防治肿瘤化疗毒副反应[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4):286.

[10] 麦泽峰.针刺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并发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122-123.

[11] 陈仲杰,郭宇鹏.以痛为腧针刺治疗癌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4):251-253.

[12] 秦飞虎,秦宇航.艾灸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36例[J].中国针灸,2001,21(9):540.

[13] 肖建华,李力军.针刺缓解癌痛50例观察[J].针刺研究,1994,19(1):139-140.

[14] 谢玉兰.不同给药途径用于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47-48.

[15] Alimi D, Rubino C, Pichard-Leandri E, et al.Analgesic Effects of Auricular Acupuncture for Cancer Pain[J].Letters.2000,19(2):81-8.

[16] 苏寅,李荣.辨证穴贴治疗骨转移癌疼痛l临床观察[J].临床报道,2003,1 1(5):46-48.

[17] 陈仲杰.癌痛循经取穴针刺镇痛作用临床观察[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33—44.

[18] 秦岚. 艾灸治疗胰腺肿瘤病人腹胀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0,11(8):3026-3027.

[19] 黄国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肿瘤晚期呃逆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62.

[20] 楮自宏,罗美珍,赵宁侠.三阴交、次醪穴为主治疗妇科肿瘤术后尿潴留40例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3.

推荐访问: 恶性肿瘤 针灸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