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22-03-19 11:50:20 | 浏览次数:

摘 要:教学模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仍需与专业建立整体联系,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数学;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数学(公共数学)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目的不仅在于煅炼学生思维,也为其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从学科分类来看,不但理工科专业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经济管理类专业也需要高等数学中的微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板块知识做支撑。那么,如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应用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题能力,而是与学生专业相契合的能力。

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可知,诸多作者都习惯于从教学模式上展开。诚然,教学模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其与专业联系的碎片化仍无法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上述能力。可见,还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一、对应用能力的认识

文章开篇之处就已指出,本文所指的应用能力是与学生专业体系相联系的。处于大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应用能力便需要与各专业基础课程相联系。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应用能力。

1.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同样要学习高等数学,部分高校设立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其中,高数的微分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概率论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中的“决策树”分析方法的原理。

2.促进学生使用专业知识

随着专业课的学习,学生逐步进入了广阔的专业领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就需要学生使用高等数学的专业知识。如在市场营销学的市场预测中,学生需要对该商品的交叉弹性进行计算,此时便需要学生自主应用微分来计算。不难理解,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仍需学生在高数知识的支撑下,能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表明,单纯地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展开将难以实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目标。因此,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模式定位。

二、认识引导下的模式定位

以上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进行论述的,理工科专业同样满足这一道理。就模式定位而言,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教材定位

对教材定位。具体来说,是需要根据各专业特点,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数教材,且在重难点上与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相匹配。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十分重要,则在微分这一模块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强调偏微分方程,且应紧密围绕生产和生活中的经济事件进行案例解题。

2.教学手段定位

这里所指的教学手段是与教学模式相挂钩,也是当前诸多教师所广泛关注的。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建立起与专业课教师间的沟通机制,从而把握好经管事件的一般表现形态。这样才能避免因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致使学生在教学中陷入因果倒置的困境。

从以上的定位可知,提高大学生对高数的应用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应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其中,管理层可以牵头组成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小组,组织教学内容设计。

三、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由于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已十分普遍,所以本文将主要从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上进行阐述。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培养模式构建如下:

1.高校管理者主抓课程建设

高校管理者主抓课程建设的优势在于,借助权威式管理能改变对数学课程的传统认识,且若教学中涉及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也能在其主持下顺利实施。管理者主要对数学的课程地位和功能进行界定,而不应参与具体的课程建设工作。这不仅存在着专业背景差异的问题,还有主观意识的干扰等问题。针对系部的课程建设工作,管理者应履行过程监督职责。与此同时,还应根据课改需要,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和预算经费。

2.学科带头人主抓具体实施

盡管高校数学教学现状是由系统性偏差造成的,但问题的解决仍需从技术层面展开。这就要求围绕学科带头人而进行具体的实施。一般来说,学科带头人无论在教学实践、学术积淀,还是个人威望上都具有优势,他们能在高校特有的组织中形成凝聚力,增强工作实效性。在主抓具体环节时,应突出对学生诉求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现有数学教学的意见。最终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形成课改的关键素材。

四、小结

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专业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洁.高校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J].河南农业,2011,(24).

[2]赵欣.对我国高校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6).

推荐访问: 性能力 培养模式 探讨 数学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