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思考

2022-03-19 10:35:52 | 浏览次数:

摘要:课程设置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教学实施与管理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决好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是笔者针对西部的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部分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问题,提出的改革建议,有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1-02

课程设置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模块是否能够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通过对西部地区部分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调研,对于规范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为客观准确地把握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中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相关工作,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事业的发展。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西部的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的部分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现状的了解,发现在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多相仿,差异定位不清晰。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缺乏清晰的定位。通过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可知,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均提出“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共同点是以学生掌握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为重点,从目标与定位可以看出,两者具有非常高的同一性,培养目标等差异定位不够清晰,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性不明朗。具体而言,中职对岗位针对性较强,对专业基础要求较低,岗位稳定性较好,迁移性较差,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高职针对的是岗位群,对专业基础要求深厚,迁移性较强,能够做好灵活转换,对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旨在培养实用型、应用性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能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差异较大,缺乏比较统一的、规范的、准确的培养目标的表述。

(二)课程分类不统一,开设课程差异大。

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类型基本统一,各类专业都按照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的要求,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而高职的课程设置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求,学校与学校间差异较大,或设置为三类: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或设置为四类: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亦或是设置为五类:公共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部分高职院校课程科目过于宽泛,设置的随意性较明显,同类专业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开设类别差异较大,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安排与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影响着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职公共课繁冗,不利于学生学习。

目前高职学院的公共课程开设科目较多,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影响。目前,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要求高职应开设包含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经济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等,公共科目的繁冗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就紧张的教学课时安排形成了巨大压力,部分学校为完成一些硬性规定课程,强制性地占用学生非上课时间进行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巨大地冲击和挑战。同时,学生往往在紧张的第一学年公共课的学习中产生疲倦感,甚至形成了课程“免疫力”,学生对于公共课程的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较弱,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四)理论课时占比高,实践课时难保证。

从部分高职院校提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座谈中了解到,一些学校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不合理,从调查学校的数据统计发现,其理论课时在总课时的占比高达50%-65%,实践课时低于50%。一些学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影响,不能充分满足实践课程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课时的安排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于某门学科的学习程度,也影响着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五)企业积极性孱弱,顶岗实习成虚名。

调查中大家普遍反映出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困难存在问题:一是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接收、安排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业出于安全意识、质量保证、经济利益或其它方面的考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机会;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学生实习持有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生没有根据所学习的专业进行岗位实习实践,实践技能课的开设敷衍了事,学生实习也就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目的。二是顶岗实习在不少专业难于进行。不少企业对于上岗人员都有一定的规定要求,有的岗位上岗还有一些法律的规定,而在校的学生并没有取得相关进行岗位实习的资格,不能按照所学习的专业进行与专业对应的岗位实习,使得规定的顶岗实习难于进行。

二、问题原因的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不够清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普通教育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培养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文件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及应该达到层次标准,使职业院校能够明确完成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目标,而目前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清晰,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院校间的差异较大,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

缺乏教学规范的指导文件。国家教育部对于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对于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通过了解发现,目前高职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还缺乏国家的指导文件,学校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差异性较大、相关的表述也不够准准确与规范,影响了高职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学管理的相关要求不够明确。主要是在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定岗实习方面还缺乏相关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从高职院校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反映出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及学生定岗实习上等方面的随意性较大,给教学实施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相关改革的建议

(一)关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质上都是对人的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体现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层次。中高职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主要应区分在技术能力的深度上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上。中等职业教育属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范畴,要在初中教育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基本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中级技能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层次,又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重点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上应该在知识面上应当更宽,在理论上应当更深,在技能上应更熟练,在技能上应当更具独立性和创造性,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技术人才

(二)关于中、高职课程类型设置的建议。

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有差异性,在设置课程的类型上,中、高职不宜统一,但应分别提出中职与高职课程类型设置的统一要求。由于中职的课程类型设置基本统一,都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二类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可以保持中职现行的课程设置类型不变。而高职的课程类型相对繁冗,有必要对高职课程设置分类进行统一,将有助于相同或相近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工学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衔接。建议将高职课程类型设置统一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公共基础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应该明确统一设置的必修课科目统一制定课程标准。选修课由教育部提出指导意见,由各高职学院自行选择,各学院也可结合学院的实际自行设置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类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第三类是专业实践课。实习实践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同时注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

(三)关于高职公共课程科目设置的建议。

从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的结果进行统计发现,按照目前相关文件规定,高职公共基础课应包含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经济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公共课程较多的局面应该进行调整。应结合高职教育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公共课程的设置,要提出公共课程教学的总教学时间,要统一公共课程设置的要求,要规定公共课程必修的科目和选修的科目。其开设依据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某些课程是国家统一要求开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与政策教育;二是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积极人生观,强健体魄,为更好地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根据院校特色开设课程,为各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适当减少公共课程的科目,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为后期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关于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建议。

多数院校负责人建议对于“顶岗实习”这一概念提出了较多的意见,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要考虑具体岗位的性质,避免对所有专业进行一刀切式的要求,应出台顶岗实习相关的底线标准,指导院校灵活处理顶岗实习工作。希望尽快规范这项工作:一是建立顶岗实习的法律体系。制定出台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专门性法规或地方性条例,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及学校的责权,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监管,包括对顶岗实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顶岗实习企业资质的审定和认证、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等。二是完善顶岗实习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顶岗实习制度,满足不同专业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顶岗实习需求,根据专业不同的要求,可以采用跟岗、助岗、协岗及顶岗的实习制度,针对职业院校的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职业资格与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真正完成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任务。三是搭建顶岗实习的基础平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设“教学工场”,开展顶岗实习。职业院校加大对现有实训基地的投入和改造,或者利用现有的实训厂房、实训设备和技术优势,吸引企业以提供资金、设备、原料、任务等方式,创建具有先进性、生产性、开放性和具备一定岗位规模的“教学工场”,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2)依托“企业现场”,开展顶岗实习。依托企业生产岗位或实习训练车间,为顶岗实习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现场,实施“企业产品(服务)”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实习,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训练和实习生产中提高职业能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3)组建公共实训中心,开展顶岗实习。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点及区域经济特色,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筹建地方公共职业实训中心,面向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训服务。

推荐访问: 亟待 西部地区 课程设置 思考 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