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2022-03-14 08:41:59 | 浏览次数: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一直都是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国农林院校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存在学生前后知识衔接断层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多年中药药理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使学生知识断层得以弥补,也使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221-02

为适应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大为提升,我校生命学院2002年为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了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学虽然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但其内容与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化学、生理学、实验动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密切相关,在中药新药研发和生产行业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及实验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技能等科研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不但内容体现多学科交叉,实践中还能帮助他们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也是学好该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所在。然而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存在前后知识衔接断层,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校中药药理学课程组一直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特点,不断改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及转换教学模式,使学生知识断层得以弥补,也使教学效果大为提高。笔者对这些年来中药药理学课程组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概括为以下几点,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讲授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正常、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恰恰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医所描述的中药的主治功用及药性很难理解。因此只有补充和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经络学说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知识内容,学生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药,特别是温热寒凉四性及五味、归经等特性,也才能在尊重传统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其活性成分、药理机制、新药研发的相关研究。这样我们在今后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道路上才不会偏离方向。

二、补充知识点,理清科研思路

中药药理学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在学习本门学科之前,需要具备许多中西医基础知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药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理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因此在学习这门课时,一旦出现知识脱节,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并补充一些教材中出现而实际学生缺乏的内容,例如痛域、惊厥域等概念,病理模型、动物病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在实验中的应用等。中药药理学课程充满了有趣的命题,适当地提出这些命题,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命题内容来源于教师对于学术前沿的把握以及自身科研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随时了解学术前沿,包括研究热点、新的试验方法与技能等。在讲解总论部分时,涉及许多传统命题的现代阐述,如五行理论与网络调控,一个是古老而不易被人理解的理论,一个是现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命题[1]。讲解分论时,要多进行科研思路引导,如对于中药抗炎活性与机制的研究,教师就可以从药理学炎症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及实验设计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又如在涉及动物实验时,又可以联系到实验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如卫生级别及不同实验相应实验动物选择的依据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回忆起来,又通过补充学生欠缺的内容,把一个个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最终使学生学过的其他生物学科的知识通过中药药理学的课堂学习及实验研究得到巩固,使他们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大为提高,科研思路更加清晰。

三、科研导向的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思路探讨[1]

中药药理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却异常活跃,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研究内容从临床药效验证、药理活性物质确定到药理机制研究,研究形式从整体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局部组织细胞到生物大分子都有涉及。

中药药理学课程大多数教材内容是针对近年来科研成果的陈述,缺乏实验过程与科研思路的引导,而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恰恰缺乏这些基础。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讲解时,应该引入逆向思维,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先查阅相关药理研究的目的、过程与注意事项,并加以分组讨论,老师再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又能系统全面地学习到中药药理学研究试验设计的思路与科研的精髓,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有些中药具有降压、降糖及抗血栓作用。而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通过一系列的药理实验得来的,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先从生物学或者人体生理学的角度让学生查询资料并了解人体血压的形成,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及血栓的形成机制,再引入对血压、血糖的调解及抗血栓形成的可能途径,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测定中药在这方面作用的实验设计。先让学生初步进行思考,老师再通过举例和系统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学习和理解中药药理学科研精髓。如目前中药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理药效研究,包括病理模型的建立、模型种类、体内体外的结合研究等内容。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会为以后从事药理科学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并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加深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实验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学习环节[2]。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学生听后照教案做,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改革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修订完善实验教材,以学生为主导设计实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新思路与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2]。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中药药理学教师应该对实验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讨论,重新规划,将原有的实验内容重新编排[4]。根据多年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经验,我们教研组老师经过讨论,建议实验教学内容应由以下五个实验部分组成:一是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如对实验动物生理特性的认识(包括药理实验相应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与依据);二是常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备(使学生了解常见符合中医辩证要求的动物模型的设计方法、判定指标,如“热证”模型、“寒证”模型、“虚证”“实证”模型);三是试验中使用的中药样品的设定与准备(根据所使用的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级别的提取精制);四是实验设计(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给药”指标的选择与检测,结果统计处理与分析等基本知识);五是综合性设计性试验(中药样品制备、动物模型的制作、药效学试验及结果分析与判定,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技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们以后从事的药理学、生命科学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不但促进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大大激发学习兴趣,这在近年来我校中药药理学教研组教学评价中很好地得到体现,无论是学生成绩、随机调查问卷还是评教结果都较以往大有提高。

教学模式除了传统基本内容教授之外,我们还进行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换。如在讲述教材分论部分时,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会领到不同章节的教学任务,组员进行讨论、资料查询、PPT制作并课堂讲解。教师与其余同学进行课堂提问,最后教师再对每一组做出评价并打分。在考核的方式上我们也进行了多种尝试: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尝试,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增加了主观理解与实验设计方面的考核;再如教师就目前传统药物药理学科学前沿所涉及的问题和研究热点,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写出论文,再进行课堂PPT汇报。

总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信息化程度的普及,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科研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近年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师应积极面对,这样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我们才会为传统中药的发扬光大,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培养强大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华永庆,陆茵,许惠琴.科研导向的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7-8.

[2]阮叶萍,陈红,姚立,张冰冰,王一奇.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8-279.

[3]何晓山,李秀芳,代蓉.开展中药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60-61.

[4]舒刚,龚洁,李英伦,符华林,张伟,吕程.在农业院校开展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162-163.

推荐访问: 药理学 教学改革 中药 思考 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