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阅读部分”导学系统探究

2022-03-14 08:24:21 | 浏览次数:

[摘要]教材不仅是教师教的材料也是学生学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与语文教材中的导学系统密切相关。本文对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阅读部分”导学系统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的编写提出策略性的意见。

[关键词]语文教材 导学系统

一、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导学系统整体分析

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荣生、倪文尖主编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本套教材必修模块5册。本文将从前言、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插图、注释、课后练习、参考资料这几个方面概述这套教材的导学系统。

(一)前言。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写说明除了对本套教材的介绍外还有大量的教材理念、教学理念以及课程理念贯穿其中,由此可见这套教材的编写说明侧重的是教师与学术工作者。

(二)单元导语。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主要呈现形式为:先介绍单元学习内容或目的,接着介绍本单元学习方法。在一些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读起来较为生涩的阅读教学单元,先介绍这类选文的定义,然后指导学生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该用什么样方法。如在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单元导语中,介绍了批判性阅读,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

(三)预习提示。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每篇阅读课文都有课前预习准备的建议,让学生课前预习有章可循,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总的说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预习的方式多样。如《情景依赖性》一课的预习提示,让学生做游戏,又如《想北平》的预习提示让学生在学习前依据个人经验填写所了解的北京景观与物产,读完课文后再填写关于老舍笔下北京的景物与物产的表格。

其次,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准备与预习”有联系。如第三册教材第2单元的课文《山峡中》中的预习有一条“了解艾芜等人为小说创作问题向鲁迅先生请教的故事。读链接材料,思考鲁迅回信中的8个字:‘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将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作为下一课的准备与预习,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三,“准备与预习”形式多样。如第五册的《诗二首》,让学生在课前“听《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族音乐作品,试着构思一篇乐评”。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同时也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最后,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经笔者整理大致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一,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如《变形记》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了解卡夫卡生平和创作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知人论世。第二,让学生预习时做旁批。如朱光潜的《谈谈诗与文学的趣味》让学生“阅读课文。阅读时有疑惑或不同意见,请做记号和旁批。”第三,让学生多次朗读注意体会感受。如《城市》这首现代诗歌让学生在课前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体会每遍朗读时的不同感受。第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等待戈多》一课中,让学生课前“找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要将自己想象成剧场里的观众,将人物和台词想象成舞台上的表演,努力从剧场效果来理解课文”。第六,在对比异同中进行阅读。如在第一册教材《外国诗两首》让学生课前预习“你觉得外国诗与中国诗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说说你的感受。第七,列出课文提纲。《差序格局》一课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并试着列出课文的内容提纲”。

(四)插图。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有23幅插图,在阅读课文的18幅插图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新闻与言论文章单元和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科学普及文章阅读单元,各有7幅插图。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可以体会,插图集中在新闻与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是因为新闻这种体裁需要图片给读者呈现现场来证明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般说来科普类文章,学生读起来较为生涩,以图配文让学生更容易读懂课文。

五、注释

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给与注音解释。每篇课文的第一条注释均是课文的出处,利于学生课外的学习、查阅。文言文的注释相对现代来说较多,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詞类活用、文化常识等进行注解。

(五)参考资料。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参考资料由“链接”与“术语解释”两部分组成。“链接”是“提供在教学中使用的课程资源,包括背景知识、参阅材料等。”“术语解释”是“学生可能不熟悉的语文知识,有脚注简要解说术语的含义”。

这套教材的参考资料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拿来主义》的课后参考资料有一则是钱理群先生的《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阅读方法的参考。

2.对课文中某—个现象或术语的解释。如《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附了一则课文作者对“主体性”神话介绍的文章。

3.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如《西部代课教师调查》一课在连接中呈现了一则《南方周末》对课文的后续报道《西部代课教师感受全中国的温暖》。

4.增加对课文作者、背景的介绍。如《鸿门宴》在链接中给学生提供了《史记》中对刘邦和项羽的介绍。

5.与课文的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有相关的联系。如《黑洞旅行》在链接中给学生了一份专业词汇表,在准备与预习中就提示学生参阅链接材料,了解理论物理学、宇宙学、广义相对论等概念。

(六)课后练习

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主要是“应用与拓展”部分。

从结构上来看每篇课文后,都将习题归类,直指本文学习任务。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整合与建构”中,编者将习题归为四类:“了解中国的谏官制度”“探究劝谏成败的原因”“讨论谏官的历史价值”“鉴赏进谏的言说艺术”,我们从这些问题归类中看到其中渗透的学法指导意识非常强。

值得一提的还有古典诗词的课后练习设计,有A、B两个方案可选。A方案侧重文学欣赏;B方案侧重文化意蕴的探究。以《孔雀东南飞》为例,A方案的课后练习从“概括情节,理清线索”“敘事详略,诗歌节奏”“分析人物形象”来设置。B方案从“追索刘兰芝和焦仲卿之死的缘由”“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探寻中国传统的爱情理想”来设置。A、B两个方案从出发点不同,自然落脚点也不同。

二、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编写改进建议

笔者在整理分析上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阅读部分”导学系统的基础上,谈一点关于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编写设计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编写说明。教材的编写说明既然是导学系统中的一板块,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侧重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编写说明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关于单元导语。单元导语中的学法指导要具体、便于学生操作。一些单元导语中的学法指导含糊、空洞,这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因而说单元导语中的学法指导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三)关于预习提示。上教版语文教材在预习提示编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预习提示的编写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课文的特异性来编写。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承担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因此,预习提示应根据课文的特异性来编写。

2.方式多种多样。好的预习提示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

3.学法指导应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从每篇课文的学法指导到整套教材的学法指导形成一个有机的学法指导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预习提示与其他的导学系统中的板块联系。比如预习提示可以与课后练习或者参考资料联系起来。

(四)关于插图。虽然高中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思维,但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材要减少插图数量。插图在类型上也应尽可能丰富一些,如可用国画、水彩画、概念图等。据研究表明插图与课文内容相关性越高对课文的学习所以到的帮助越大。上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基本源自现成的图片,教材编写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制插图,这样就能保证插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五)关于注释。目前国内大陆地区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注释均采用文字解释,形式较为单一。课文注释也应有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在这一问题上,教材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注解。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鉴于《红楼梦》中人物较多,课文又是节选,在人物关系的注释中可以配上人物关系表,便于学生的理解。这样一来不仅大大丰富了课文注释的内容,还让注释的导学作用发挥的更进一步。

(六)关于课后练习。笔者认为好的课后练习应在习题中贯穿着学法指导,培养能力。练习的设计从提问的方式到题型的设计都暗含着编写者对课文的解读,因此编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

课后练习形式应该丰富多样,我们不可否认在现今的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存在着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整套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几种形式,不同课文的课后练习雷同率较高。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导学系统的编排设计的着眼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推荐访问: 探究 高中语文 教材 实验 教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