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临床管理,推进我国疼痛学科的建设步伐

2022-03-10 08:49:30 | 浏览次数:

疼痛是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理解、诠释和不同的处理方法。疼痛的发病率很高,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因而疼痛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疼痛医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专门研究、从事疼痛临床诊疗的新兴临床学科。

担任着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诸多要职的樊碧发教授,是我国疼痛医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今年的“世界镇痛日”到来前夕,本刊记者就我国疼痛医学发展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独家专访了樊碧发教授。

疼痛学科主要诊治慢性疼痛

采访一开始,樊碧发教授首先介绍了疼痛医学的学科背景。他说,从19 世纪开始,人们便认识到疼痛的客观感觉是存在的。进入20 世纪之后,疼痛是由感觉和情绪组成的概念已经被学界广泛接受,但直到上世纪70 年代才奠定了现代疼痛医学的基本概念。

他从另一个角度解析说,很多疾病,诸如残肢痛、幻肢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其最核心的症状即是疼痛,疼痛缓解了,疾病也就痊愈了。但是在疼痛学科形成之前,却存在着“哪个科都在治、哪个科都不治,小痛谁都能管、大痛谁都不管”的窘境。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疼痛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便“呼之欲出”了。1973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成立,促进了各国疼痛学领域研究及临床实践交流的开展;1989年,我国成立IASP中国分会,并于1992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07年之后,我国疼痛学科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当年,原卫生部医政司为适应疼痛学科新发展,发布了“227号文件”,要求在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疼痛专科,这意味着疼痛学科真正成为了有建制的“正规军”,我国疼痛医学也由此进入了飞跃性的发展时期。

樊碧发教授表示:“在我国,以韩济生院士为首的老一辈疼痛学人,在疼痛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成为疼痛学科发展的先行者。现代意义上的疼痛学科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疼痛科的主要任务和诊疗范围限定于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这是原卫生部‘227号文件’规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急性疼痛所涉及的疾病过于宽泛,相当一部分属于伤害感受性疼痛,疼痛的背后是涉及各学科的原发疾病,此时诊疗的重点是明确原发疾病并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治疗得当,疼痛也会随之缓解。当然,基于疼痛学科对疼痛的专科理解,完全可以参与到急性重度疼痛的管理与控制中来。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以原卫生部‘227号文件’为标志的话,那么我国的疼痛学科建科只有十来年,属于非常年轻的学科,但它发展的原动力是广大患者的需求,它发展的基石是在各学科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因此,它既具有一般学科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

樊碧發教授还介绍说,近30 年来,对疼痛的研究和认识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疼痛是疾病,疼痛是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和医生的神圣职责等。这标志着疼痛医学进入了自成体系地发展的新时代。

樊碧发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疼痛医学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柱与关节疼痛三大类;当然,常见疾病还有各类慢性头痛、软组织痛、创伤和术后痛等等。以癌性疼痛为例,退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只有吗啡片剂和针剂可用;30多年的发展,药物治疗发展出了包括口服、外用贴剂、舌下含服及肛门栓剂等各种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剂型,完善了三阶梯药物,使各类辅助用药逐渐齐全;对于各类重度癌性疼痛、阿片类药物耐受或难以耐受阿片药物副作用的患者,还有神经阻滞及毁损、神经调控及鞘内高效应用阿片类药物等诸多办法。可以说,疼痛学科是难治性癌痛的“终结者”。再如各类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前在治疗方面几乎是空白。近30多年以来研发出了各种类型离子通道类药物,这是药物治疗的基础;而对于不耐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有各种神经射频调制或毁损、脊髓电刺激或外周神经刺激、鞘内药物输注等各种手段。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会对微创治疗的要求,疼痛学科更加“大有可为”。在脊柱与关节疼痛领域,诸如选择性神经阻滞、神经根脉冲射频、硬膜外腔镜及椎间孔镜技术、间盘热凝、水刀、等离子射频消融等诸多手段,迎合了广大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要求。

樊碧发教授强调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疼痛学科建设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作为并行于内、外、妇、儿、麻醉等专业的学科,疼痛学科在我国的临床系列中属于一级诊疗科目,基本涵盖神经病理性疼痛、骨关节痛和癌痛。我国不但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专业的疼痛科,还为世界各国树立了自主发展独立学科的榜样……”

疼痛管理在临床上非常重要

在采访中樊碧发教授还介绍说:“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 James Campbell 提出将疼痛列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2 年,第10届IASP 大会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正式确立‘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的理念。”他接着说,“疼痛是人类最常见的痛苦,也是患者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慢性疼痛不仅仅在于疼痛本身,更重要的是长期的疼痛刺激可以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使疾病的进展愈加难以控制。及早控制疼痛,可以延缓这一过程的发展。另外,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体验,还可以严重影响躯体和社会功能,使患者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

樊碧发教授强调说:“具体到本专业来说,疼痛管理是临床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可能是比原发病更重要的一种管理内容。比如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大类疾病,而不是一种病,是感觉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损伤导致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的时候才用一些辅助检查。详细的病史追问,严密的体格检查,再加上量化评估,是我们临床上诊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规方法。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并不是所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都要依赖像皮肤神经活检这样有创性的方法。而且,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多数情况下不像伤害感受性疼痛那么好治。从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来讲,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概念是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或疾病侵扰的一种带有中枢敏化的疼痛。这种疼痛治疗起来较伤害感受性疼痛更复杂,如病程长、比较顽固等。有一些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早期控制的时候几乎是能痊愈的,而有些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控制它。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比如说中枢痛等脑脊髓损伤后的疼痛有时候将会和患者相伴终生,需要不断地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作斗争。”

樊碧发教授进一步解析说:“神经病理性疼痛一般分为中枢性疼痛和周围性疼痛,这两种疼痛在治疗上是有区别的。按病变部位,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不过从疾病的本质上来讲,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差不多的,但是治疗难度完全不一样。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丘脑痛、球性痛、脊髓损伤后疼痛等等这些脑脊髓中枢损伤后引起的顽固性剧烈性疼痛,治疗起来往往十分困难,手段少,疗效差。而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手段就更多一些,如常见的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属于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起来就相对要容易一些,疗效会更好一些。此外,很多疾病的早期我们只关注到了疾病本身或者疾病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忽略了疼痛问题。疾病早期如果没把疼痛当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往往容易留下顽固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疾病早期,如果损害躯体感觉系统引起剧烈疼痛,我们在治疗原发疾病时就要密切关注疼痛的生理病理变化,就要进行规范的疼痛治疗,如完善的镇痛、营养神经、保护神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作用。”

身兼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的樊碧发教授还强调指出,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约8000多万人,但是只有不到65%的患者会去医院就医,不到28%的患者会因为慢性疼痛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神经调控疗法的患者甚至少于0.002%。这说明患者没有把疼痛当回事,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当回事,甚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慢性疼痛作为人体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早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疾病。所以说,我们必须像重视其他疾病一样重视疼痛,必须加强疼痛临床管理工作,重视疼痛临床管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疼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优秀团队填补多项学科空白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樊碧发教授领衔的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的前身——“中日医院疼痛门诊”开设于1989年,是国内早期开设的疼痛门诊。2003年10月,他们在“疼痛门诊”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疼痛科”,并由此成为国内大型综合医院最早单独设立的疼痛科之一。200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由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北京大学疼痛医学中心主任韩济生院士担任,现任主任为樊碧发教授。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日友好医院的疼痛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3年8月组建“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开始负责北京全市的疼痛质量控制督导改进工作。2014年8月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14年11月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始赋予学科发展国际化视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承担中央保健医疗康复任务及涉外医疗保健任务的大型综合性疼痛治疗中心。

對此樊碧发教授介绍说:“我们的疼痛科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人才优势突出。现有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医务人员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设有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3个亚专科。自建科以来,广泛开展了对各种急慢性疼痛的诊疗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脊髓电刺激(SCS)’‘中枢靶控镇痛’等国际上最先进的疼痛治疗技术,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开展此类疼痛治疗最多的疼痛科,填补了学科空白,开我国神经调制治疗慢性疼痛之先河。我们还开展了目前国内所有类型的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技术,包括X线(CT、超声)引导下神经根射频调制毁损、椎间盘射频/低温等离子消融、椎体成形、周围神经毁损、交感神经节(丛)脉冲射频/化学毁损、椎管内PORT植入、静脉港植入、脊柱内镜、感觉定量测量、皮内治疗、银质针导热、明视针刀镜、经颅磁刺激和硬膜外腔镜等,尤其擅长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交感维持性疼痛的介入治疗。我们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全、疼痛治疗手段最丰富的疼痛科之一,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承担着临床医学本科、神经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的疼痛教学任务,也是北京大学疼痛医学中心的主体教学单位,培养了包括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及进修医师在内的大量的疼痛学人才,还承担着北京市卫生局‘社区医师疼痛诊疗培训’任务,培训社区医师逾6000人次,为提高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

樊碧发教授接着说:“我们在完成国内教学的同时,还与IASP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合作,承担了IASP面向发展中国家的‘IASP疼痛专科医师培训项目’和JICA面向疼痛专科医师的‘日本捷卡疼痛医师培训项目’,共培养疼痛高级专科医师60余人,其中大多已成为所在地区的疼痛学术带头人,被IASP誉为‘发展中国家疼痛专科医师培养的典范’。在完成医疗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开展慢性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牵头或合作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形成了较高水准的科研团队,具备了较为过硬的科研能力。”

他还介绍说:“2016年10月,我们还和全国200余家医院成立了疼痛专科医疗联合体,推动技术资源向基层医院下沉,方便基层患者会诊、转诊,促进疼痛专业在不同省域、地域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各省也进行了相应的布置,使疼痛专业在全国蓬勃发展有了强劲动力。”

作为科室主任,樊碧发教授欣慰地说:“在未来,我们科室将一如既往地以‘照护生命与健康’为使命,以‘做中国医疗事业先进的思想源和强劲的动力源’为愿景,为把疼痛科建设成国际知名的,以疑难疼痛疾病诊治为重点、以微创介入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疼痛中心而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插图及封面照片 摄影/陈其升)

专家简介

樊碧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主任委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等,兼任多家专业期刊总编辑、常务副主编等职。先后留学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旭川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系统研修临床疼痛学;目前主要从事神经调制技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以及慢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如中枢靶控系统植入术、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等。承担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临床疼痛学的论文80余篇,主(参)编专业书籍9部。

推荐访问: 临床 步伐 学科 疼痛 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