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索

2022-03-02 00:17:28 | 浏览次数:

摘 要:“美术基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育具有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新时代大学生,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美术课程教学中去,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思政教学;教学改革;美术基础;小学教育专业

一、思政课程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综合性人才。“美术基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育具有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新时代大学生,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美術课程教学中去,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为基础,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该课程以中国美术为主要讲授内容,向学生讲授美术、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开拓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深厚的底蕴、根基和源泉,使学生掌握美术史脉络、美术的功能、绘画的造型语言、色彩、版画艺术、手工艺艺术、东西方美术区别等知识,让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艺术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大国工匠精神。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基本内容。通过科学地将中国美术发展史和世界美术发展史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术和文化,培养跨学科的交际能力、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力,培养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价值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美术发展史,从价值导向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夯实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知识面、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增强文化自信基础上夯实“四个自信”,做“四个自信”的拥护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思路

“美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美术历史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色彩造型、传统版画、传统手工艺、传统纸艺等知识,首先要把我国文化脉络为最核心的要点贯穿到位,感染学生,其次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延展,讲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成就,通过中西方美术的客观比较,既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也能自然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有传统艺术魅力。通过学习具有红色革命背景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版画作品等,使学生了解作为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情怀。

本课程旨在传授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知识,深入挖掘“美术基础”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美术知识传授中注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化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身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中国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宣传者和践行者,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让学生在思想深处认同中国文化。

(二)具体措施

1.课程教学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在“美术基础”课程的各个章节中,从美术如绘画、版画、摄影、雕塑等不同方面,为学生讲授以红色革命为背景的优秀美术作品,以及我国的革命历史。同时,在教师引导之下,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有了新的认知,结合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人们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将“美术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将诸如“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题材定为作品创作的主题,并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创作。在探讨过程中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入挖掘,使学生通过除课堂以外的互联网、报纸等素材获得更多知识。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也会迸发出新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更加广泛地传递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2.课程教学与价值观树立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课程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去,通过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绘画、雕塑、书法等美术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列举其他有同样深意的美术作品,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不断地探知和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初步掌握核心价值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最终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美术基础”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专业必备素质和基本规范的要求,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树立优良的教师道德品质,有责任心、有耐心等,同时也要让该专业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未来适应岗位的综合能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让该专业学生美育和德育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全方面的道德品质。

三、“美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特色

(一)立足中国传统美术,响应时代的号召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的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永久地传达正能量,是以美术的方式来演绎作者本身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军,新时代人才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了解和掌握国际惯例,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只有了解和掌握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作品,对外传播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做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

(二)注重本土艺术文化展示与推广

重庆三峡学院地处三峡库区,在区域经济和三峡文化研究上特色突出显著。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的本科高校,服务库区、推广三峡文化也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任,“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理应兼顾地方本土艺术作品的推广和宣传,如三峡民间刺绣、三峡民间纸艺、梁平版画、歌乐山烈士雕塑等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基础”课程教学需增加本土艺术文化介绍。比如在讲授美术分类中版画的章节中,可以多方面講解梁平版画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在课余实践中实地考查相关博物馆等。在讲述中国书法时以万州著名景点流杯池石碑为例,让学生进行实地考查,感受本土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万州是三峡工程最重要的移民城市,学生通过参观万州移民纪念馆,能够了解三峡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模式增加本土教学板块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遵循多元艺术文化对话理念,倡导并强化多元互动型教学方式,以实现平等、相互尊重的跨文化交流为目的,探索多元化的美术类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三峡库区发展,增加本土艺术文化教学模块,让学生从身边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比如在“美术基础讲版画”这一模块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本土优秀版画作品,并分小组进行讨论制作PPT,并且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讲解,这可以让学生对本土文化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

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必须要合理有新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乐趣,打破传统思政课程枯燥乏味的一贯印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红色革命背景的美术作品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启迪,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趣,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感悟美的能力。把美术案例分析法引入到思政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将审美上升到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豪等人生层面,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我们“美术基础”课程要追求的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育理念为创新指导,以蔡元培和席勒的美育理念为实践探索的借鉴,结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高校美术基础课程进行关联性的研究。将教学创新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把思政和美育的理念融入教学方式中,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文紧扣“美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艺术课程相结合的思政改革相对来说较有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讲解的案例都是学生较熟悉的美术作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政治理念,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结合,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更容易吸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基础”课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作为一名“美术基础”的教师,笔者忠于教师的本职责任,在课改方面一直在做探索和研究。在美育思政教学中以美立德、以美育德,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本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育责任,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思政的兴趣,从实践中认识传统文化的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正确认知,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好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价值,以此提高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6(56).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解艳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关爱明天,2015(6).

[6]王建南.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J].求是,2014(8).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

推荐访问: 教学改革 探索 美术 高校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