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同重的徐悲鸿书法

2022-05-16 13:35:04 | 浏览次数:

zoޛ)j馟_mچ体会先民之浑厚苍莽、率然天真、生拙稚憨、高古质朴、金戈铁马之气。悲鸿心摹手追[4],得其英泽,化诸笔端,焕然成辛。其作品通篇仿佛没有布局安排,率而信手,随意写来,撇捺敧侧,点画放逸,方圆大小不作讲究,野气盎然,驰骋放达。

但要说明的是,悲鸿先生上求漫溯“诸野”之风,但绝不取怪力乱神。碑学之兴,承帖学之坏,但当碑学逐渐成熟壮大繁荣之际,也出现了或粗糙、或草率、或程式化而无生气之倾向。悲鸿力求去两弊而取两优,书法中的碑帖同重当与他的中国画改革融合方针殊途同归。

对于帖学,悲鸿先生不似康有为那般苛刻,康不喜二王,对唐代书法也多贬斥,对宋元明清之帖学更是棒打[5],悲鸿突破南海先生之局限,对优美帖学名胜如同上古中古碑版一样,情有所钟。对于碑学书法家他仰慕老师康南海,亦深喜邓石如、包世臣、于右任等大师,而他特别喜欢的帖学名家则是钟繇、王羲之、羊欣、王远、李邕、颜真卿、怀素、智永、苏东坡、徐渭、八大、傅山、王铎等。[6]

悲鸿书体主要以行书为主,并颇参隶意。我想这不是他善写行书不能写其他书体所致,而是书体的选择体现着他碑帖同重又坚执心性书写之追求。因為行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隶书又是篆书的快写(篆之草体)[7]。隶书一方面不断充实发展为行书,在行书的基础上,经过整饬,向楷书演变。另一方面进一步快写,发展为章草,再进一步变章草为今草。[8]因此,在笔者的理解里,行书参隶的书体,既可通向碑学钟情的上古金石之文及中古碑版,又可通向帖学名家看重的各种草体,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悲鸿先生的行书,甲骨、金文、真、篆、草、隶意皆通。单字书写,既可从碑,不讲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拉绊,格外讲究中段书写,饱实中锋,敦实厚重;亦可从帖,讲究两端点画,结体自由飘动,空灵隽永。书家可根据书写的内容及心情状态选择不同的写法,所谓“合情调于纸上”。

因此,悲鸿先生碑帖同重、兼容并蓄、博涉多优但见性情的书法精神,正是中国哲学“一阴一阳之为道”而刚柔相济、气韵兼备的体现。因此,悲鸿先生的书法风格总体呈现为结体宽博而修长,劲健而洒脱,豪迈而内敛,铿锵浑穆又烂漫天真,古拙雄强又质朴灵动,跌宕技侧又静若秋水,点化放逸又内撅遒丽……

汉代扬雄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9]宋代郭若虚则把书家的、墨迹称为“心印”,[10]意即书家可以自己的书写、墨迹来言志抒情。悲鸿先生书以言志的代表是他手书多次的孟子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书颇富气势与节奏,结体自由浑成,笔力曲铁盘金,结构前松后紧,“威武”之后有非常突出的布白,如音乐之声暂歇再起,如骏马纵缰,驰骋飞动,而蓦然停定,收势沉雄。这如音乐般淋漓表达的金石墨迹,飞动沉潜的是深厚坦荡而浩浩荡荡的威仪人格。这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内圣之德。

悲鸿言: “书之美在德,在情。”[11]是说书法的美在于体现艺术家的德行情操、情感跌宕和心灵悸动。悲鸿为其视作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书写的长篇题跋[12],被美学家杨辛先生赞为堪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媲美[13]。此作以汉隶入行草,劲健洒落,飘逸沉醉,全文书写犹如徐徐展开的乐章,随着书家情感之发展,字之纵敛,轻重快慢,笔随心曲,或轻拢慢捻,或快板急弦。跋文开始相对平静,简单记录了自己的收藏经过,以及友人和自己对此作的考证与评价,但写到此画的重要性时,不禁心旌摇荡,神聚笔端,到华彩结尾乐段,更是神思翻飞,心游万仞,如幸福狂想曲,陶醉销魂,心笔合一,物我两忘:“呜呼!张九韶于云中,奋神灵之逸响,醉予心兮,予魂愿化作飞尘直上,跋扈太空,忘形溟漠,至美飙举……”[14]以儒家情怀面世的悲鸿先生此时却颇显庄周任性放达、恣意纵情之浪漫。

除此浓墨酣畅书写的大情怀,悲鸿亦书写小情调的作品,可谓儿女情长并不意味着英雄气短。譬如他书写的韵君女士之诗句便是此类美得揪心之作: “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时。伤心家国无穷恨,红树青山总不知。”此作结体清秀隽美,心姿飘逸,以帖之灵动摇曳使诗中情感更显忧郁凝定,又忽远忽近。在笔者细细观摩品味中,那诗意诗情就仿佛已是愁如海、情如水、爱如醉、甘如饴、清如风的兰花香了。

为国担忧之愁是崇高,为爱所困之愁是幽美,悲鸿所愁的还另有一种,那就是一地鸡毛的生活烦恼,如中华书局藏悲鸿给友人小笺中随手顺带一笔的“太太今日下午回来,天下从此多事”,令笔者莞尔一笑,尤其那长长内撅之撇的“今”字活画出书家愁长了脸的样态,而“多事”两字格外加浓笔、墨,更是表明了家书的心事烦恼之重。笔者无意于书家的闺闱秘史,只是欣赏书家书体,正如羲之所云“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15]亦如元代陈绎曾语: “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16]

属心性书写典范之例的还有书家的自题款“悲鸿”二字,看似随意洒脱,却如讲究的自画像,彰显人格精神,凸显审美心灵,是极具风格特色的个性化签名。结体宽博而紧凑,上宽下窄的结构,中锋用笔的浑厚,化小篆的上紧下松为上松下紧,力的安排颇显风神上举之飞腾之势,仿佛在说,劲收紧而心放宽,飞龙在天,晓策天马,尽显书家昂扬、飞腾、奔放、骁勇、英俊、飒爽之气派。

悲鸿先生的艺术践履属于正题建设,他不是隐逸避世愤世之辈,而是铁肩大义的担当者,因此他上求“诸野”求生拙浑莽之民间气外,又找寻“流美”典雅的士之帖学名胜的上下求索,是在“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中又奉行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即使追险绝也终能归平正而守住中国文化之根本。

注释:

[1]14]徐悲鸿《奔腾尺幅间》(徐庆平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 000年版,第52页、77页、139页,第94页。

[2][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3]徐悲鸿《积玉桥字》跋,见于《奔腾尺幅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4]其中《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 《爨宝子》(笔者2004年夏听徐悲鸿先生哲嗣徐庆平教授诉)。

[6]徐悲鸿《奔腾尺幅间》(徐庆平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112页、226页、253页。

[7]西晋卫恒《书势》: “隶书者篆之捷。”

[8]参阅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194页、540页、541页。

[9]汉扬雄《法言·问神》。

[10]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11]徐悲鸿《奔腾尺幅间》(徐庆平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12]笔者有幸于2006年冬在徐悲鸿纪念馆聆听廖静文先生展卷导读。

[13]杨辛《对悲鸿师书法的美学探索》,见于《美的呼唤一一纪念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15]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16]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推荐访问: 徐悲鸿 碑帖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