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的碑帖收藏

2022-05-04 13:15:02 | 浏览次数:

zoޛ)j馟i}}ݴݽ_x]6^zm޵~9_xm}}}vߍ}u5v材料做出了有力的藏品保障。在国家图书馆历代前贤和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14年底共有馆藏155600余种,323200余件藏品,其中各类金石拓本26万余件。

(二)藏品概况

国家图书馆金石拓本类藏品分纸质和非纸质两大类,非纸质实物类藏品主要有:甲骨、汉魏石经残石、墓志、造像、玻璃底版等:纸质藏品以拓片为主,金石拓本是中国特有的保存金石资料的纸质文献,也是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特色藏品之一。国家图书馆现有各类拓本26万余件,据其内容有甲骨、墓志、房山石经、画像、铜陶砖瓦,据其装潢形式有裱轴、裱本,据其作用有法帖,据其地点有北京及其他各地,还有根据收藏人设置的专藏,根据收藏价值设置的善拓等等。拓片的传拓种类非常多,有蝉翼拓、乌金拓、朱拓、蜡拓、影拓及器物的全形拓(以青铜器为主)。为了方便利用和美观,有的整幅拓本剪割为裱本,有的装为卷轴。国家图书馆所藏大多数为整幅拓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而且还可据以了解石刻原貌。

国家图书馆所藏文献中,最古老的是殷商甲骨。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内容是占卜和记录占卜,是目前存世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行用于商代后期及西周初期,刻辞内容涉及商代的祭祀、田猎、出行、战争、农业、气象、疾病、生育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反映了商代的阶级、国家、社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迄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重要的文献载体。自1899年发现以来,河南省殷墟出土的有刻辞的甲骨约有15万片,散藏在世界各地。甲骨主要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遗址,河南省郑州市二里岗、陕西省周原等地也有甲骨出土。近年西周甲骨又有重大发现,为研究西周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有甲骨35600余片,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块牛肩甲骨长43.5厘米,宽24厘米,正面刻有196字,背面22字,共218字之多。甲骨文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留下了可靠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2013年3月,殷墟甲骨文、殷墟小屯南地甲骨文和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与甲骨同时出现并绵延1000余年的青铜器在古代被称为“金”,故上面所铸的文字又称为金文。青铜器的数量很多,所铸文字多寡不一,少者仅有一两个字,甚至只有一个族徽标志,最多的有数百字,如:西周后期的《毛公鼎》,其铭文达499字,是存世文字最多的青铜器;《散氏盘》内有铭文375字。青铜器拓本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国家图书馆藏有青铜器拓本近2000种,其中有全形拓拓本800种之多,数量不菲。

(三)馆藏金石拓本的价值

国家图书馆所藏金石拓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从历史文物价值来看,就传拓时间而言,馆藏宋元拓本1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其中北宋拓本《神策军碑》为海内外孤本。明拓《天一池碑》《乐善堂法帖》等是目前所见唯一拓本,《伊阙佛龛碑》是存世最佳拓本。此外大量的明清拓本中亦不乏精品,例如清拓《董美人墓志》是该墓志少见的几个整幅关中本之一。馆藏石刻拓本的历史文物价值还体现在名家旧藏上,如清代著名学者顾千里、铁琴铜剑楼主瞿镛、铁如意斋主缪继珊、四当斋主章珏、五百经幢馆主人叶昌炽、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还有李根源、周希丁、端方、陆和九等没有专门建立专藏的名家旧藏,也为馆藏增色不少。其中一些金石学家、收藏家和鉴赏家的题跋、批语本身就是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专藏的藏品装裱一致,多有藏家及友朋同好题签、题跋和钤印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专藏的设立是对藏家及其藏品的注重和认同。

推荐访问: 国家图书馆 碑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