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养殖现状及种质问题探讨

2022-05-15 16:50:02 | 浏览次数:

摘要:鲤鱼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是淡水鱼中主要的鱼种之一。本文就鲤鱼养殖的现状及种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鲤鱼养殖质量提高的对策,能够给养殖户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鲤鱼养殖;种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鲤鱼的种类繁多,鲤科鱼占我国淡水鱼类的一半以上,很多鲤鱼的品种都是我国所特有的。鲤鱼鱼体略扁成梭形,体色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异,常见的有金黄色、浅红色、橘红色等,常见的品种有红鲤、鳞鲤、镜鲤、荷包鲤等,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而定。鲤鱼属于杂食性底层鱼类,生长迅速,个体较大,自然水域中的鲤鱼一般二龄可达商品规格,如果是人工养殖,辅以饲料,一龄即可达商品规格。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水产养殖主要有鱼塘养殖、网箱养殖等方式,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美国斑点叉尾鮰、罗非鱼、赤眼鳟、草鱼、黄颡鱼等,商品鱼和鱼苗均畅销消费者市场。鲤鱼作为池塘配养或网箱专养的主要品种,在水产养殖中占据着很大比重。

1 鲤鱼养殖现状分析

鲤鱼养殖在金陵镇已渐成规模,但是当地很多鱼塘水源不够好,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水源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高密度的投放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1.1 环保意识不强,水质恶化

大多数的养殖户都是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对鱼的品质不作关心,对于市里推行的无公害养殖更是置若罔闻。对于鲤鱼的养殖,鱼种的投放密度一般每667m2鱼塘为1000~1500尾为佳,但是所有的养殖户都会高于这个密度,甚至每667m2投放达2500尾以上,因为投放的鱼苗多,所以也会不断加大饲料的投放量,水体的富营养化愈来愈严重,致使养殖的环境不断恶化。如红水、黑水、蓝藻越来越多,浮头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冬春季节,养殖户只好整夜开着增氧机以缓解浮头的问题,平时也要不断往水塘内投放增氧剂,但是治标不治本,鱼塘内死鱼现象时有发生。

个体鲤鱼养殖也较多,平时鱼种的投放、饲料的用量、商品鱼的出售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统一的技术指导,盲目性较大。病害发生时,滥用鱼药,致使鱼体药物残留超标,造成了水产品质量上的安全隐患。

1.2 鱼病治疗困难,效益不高

水质不好的鱼塘,整体换水的可能性不大,这样鱼病的发生就比较频繁,如车轮虫病、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等。养殖户控制疾病的唯一途径就是往水里倒药。结果是水质越来越糟,效果却没有。养殖户因为投放的鱼苗过多,饲料投放也不断增加,成本居高不下,有产量却没有效益,而鱼病却越来越频繁的发生,治疗使用的药物也就越来越多,如此恶性循环,把整个鱼塘水环境都破坏了。

1.3 鱼苗质量参差,影响生产

鱼苗的质量是养殖户最为重视的,因为鱼苗的利润也比较高,所以进行鱼苗种苗生产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但是鱼苗的培育是要有技术支持的,特别是品质优秀的种苗,更要有技术保证。目前,大多数的种苗培育,无论优劣,都打着“优质种苗”的旗号,但品质参差不齐,导致养殖的效果不佳。亲鱼亲本近亲繁殖,选育杂乱无章,造成养殖过程个体差异较大,种苗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鱼苗的抗病性太差,导致鱼病爆发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1.4 养殖管理欠缺,不够科学

因为养殖户不断增加放养量,在饲料的投放上也不断增加。投喂过量,会使饲料没有经过充分的利用直接排出体外。饵料系数不断提高,不仅提高了养殖成本,还会增加水塘底部的残饵和粪便。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和分解,水塘底部就会处于缺氧的环境,而鲤鱼属于水塘的底层鱼类,缺氧的环境对鲤鱼的生长是不利的。这些饵料残渣和粪便还会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导致鱼类疾病的发生。如果投放量过少,鱼摄食不够,也会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因此,合理的投放和投喂是养殖户最需要注意的。

2 鲤鱼养殖质量提高的对策

鲤鱼是大家比较青睐的淡水鱼,养殖户应该不断推出新的措施,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鱼品的质量。

2.1 增强养殖户无公害意识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无公害意识,积极推广健康合理的养殖技术。养殖户要严格按照《鲤鱼养殖技术规程》投放密度进行投放、喂养,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鱼品的质量。政府也应该制定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检测制度,对于药物残留超标的水产品,严禁进入市场。还可以运用价格来调节,经检测无公害的绿色水产品可以提价,消费者宁愿多花钱也会选择安全的食品,这也是在保障无公害养殖户的利益。

政府还应该引导养殖户形成一定的组织规模,这样有利于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鱼苗,统一提供饲料和管理,还可以集体签协议订单,形成规模,有利于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2.2 提高鲤鱼种质的质量

鱼苗的种质要纯正、成活率高,育出的鱼苗要有较强的摄食能力,抗逆性好,不带任何病原体,生长的速度要快。成鱼后要求体长、背宽、个体大,规格整齐。但是目前,鱼苗的质量堪忧。鲤鱼种质下降的原因是亲鱼的选择不当,一些人工养殖场在培育鲤鱼的鱼苗时,选择亲鱼随意性比较大,没有考察亲鱼的抗病能力以及生长的速度,甚至一些鱼苗生产户在选择亲鱼时,会在同一批亲鱼产出的子代中选择,近亲交配严重影响了鱼苗的品质。另外鱼苗繁殖时,隔离措施不当也会造成鲤鱼品种的混杂。

渔业行政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渔业法规,对鱼苗的各个流通环节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不合格的伪劣鱼苗在市场流通。渔业技术推广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鱼苗繁育的技术指导,严把亲鱼选择关,在鲤鱼种苗培育中尽可能提纯复壮,以培育出优质的鱼苗。

2.3 采取多种混养方式养殖

在鱼苗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养殖的方式。一般单一精养效益低,产量不够稳定,不如混养效果好。鲤鱼的养殖有莲鱼混养、稻田放养、鱼虾混养等。根据水塘的分层,鲤鱼还可以与草鱼、鲫鱼搭配混养,这3种鱼主要以摄食颗粒饲料为主,还可以配养不摄食颗粒饲料的花鲢和白鲢。经过实践检验,混养模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鱼塘的空间。因为摄食不同,混养鱼类还可以充分采食水塘内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有利于维持鱼塘的生态链,减少鱼病的发生。

当然,对于混养模式的采用,要有渔业技术部门提供方法与数据作支撑,对鲤鱼的混养模式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并随时跟进指导,发挥出混养的最大效益。

2.4 科学合理的投放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鲤鱼养殖的关键,鱼塘养殖的管理分为水质管理和投放喂养管理。水质的管理以预防为主,及时处理恶化异常的水体,除了降水改善,还可以调水。合理投放鱼苗的密度。对鱼塘坚持底质改良,避免有机质在塘底堆积耗氧,多用增氧机改善塘底缺氧的情况,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使用,以避免对水体的破坏。投喂时要根据塘内鱼的数量,不宜投放过多饵料,减少肥料的使用,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减少饵料残留对水体造成破坏。冬春季,鱼类生长较慢,摄食较少,投放量可以相应减少一些;夏秋季气温高,鱼类生长快,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也快,可以适当增加投喂量,但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宜一次投放太多饲料。

鲤鱼是消费者比较喜欢的淡水鱼之一,提高鱼品质量也是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养殖户要增强无公害意识,严格按照《鲤鱼养殖技术规程》投放鱼苗密度,投喂饵料的用量,并进行科学管理,在提高鱼品质量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倩,凌去非,王磊,王大鹏,佟广军.4个鲤鱼群体形态学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2] 杨正荣.云南鲤鱼资源保护与开发探析[J].中国水产,2011(9).

[3] 李倩.微山湖四鼻须鲤鱼种质资源状况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 张晓妍.鲤鱼Akirin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免疫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推荐访问: 种质 鲤鱼 现状及 养殖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