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

2022-05-15 12:45:03 |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声艺术在当今中国现阶段发展传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规律。指出现阶段美声唱法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探求加快中国美声唱法发展的内外在规律。

关键词:美声唱法 发展现状 发声 演唱技巧 探讨

美声唱法是全世界声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最早产生于意大利,自1919年“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在我国生根、发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中,得到了传播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艺术事业在我国出现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本文在经过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间的深入比较分析之后,得出以下几点有关美声为什么还不能在中国“大众化”的原因:

一、从三大唱法的起源及发展来看

首先说美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歌唱家的摇篮。到了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使得美声唱法正式成为意大利的一种民族学派,为当时的歌剧服务。到了18世纪,意大利唱法随着歌剧和歌唱家一起向欧洲整体输出,并迅速成为歌剧演唱中唯一和必须的唱法。由此便产生了美声长达几个世纪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声唱法还在不断进步、完善,且已被全世界公认为一个学派、一个科学的唱法。但在传统思想浓郁的中国,美声唱法毕竟被看成是洋文化,且在其传入之初,最早的也只是思想开放的声乐艺术工作者们对其有了解,而一般的民众恐怕也无人问津。虽说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围发展的越来越快,但要使人们像对待民族或通俗那样对待美声的话,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是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声乐来自于我们中国传统民歌和曲艺,它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色彩以及强烈的个性,算得上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艺术,如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都深受老一辈的欢迎和喜爱,虽然它们都是由各地不同风格的语言所形成的一种唱法,但这些全都是中国民众寓娱乐于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艺术表演风格上既具本土风俗人文气息,又不失与时代相结合,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在长时间不断的总结、综合、提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再说通俗唱法,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是一种流行音乐,是大众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唱法。通俗唱法与时代结合比较紧,歌曲流传很快,消失得也很快,一首歌曲刚唱完没多久很快就成了旧歌,新歌曲又不断出现。

二、从三大唱法的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来看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曾说,唱法是由作品决定的,即可归纳为这三种唱法是由其风格、语言形成的。所以,无论是外来的美声、土长的民族,还是时代气息强烈的通俗,它们运用的都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体现为咬字的方法不一样,声音的用法不一样,风格的体现不一样,且内容的表现也一定不一样。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强调声音的共鸣,并追求强烈穿透力的“面罩集中点”,以此来获取高质量的声音效果。民族唱法则注重歌唱发声的自然性,(如我国特有的原生态唱法歌手,她们都是身居于深山中且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形成这一唱法是由她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所影响的。)强调行腔与咬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才能“腔圆”,追求“字清”而“韵正”的传统格式,所以比起美声这种“洋文化”来更容易被我国民众所接受。通俗唱法则更多的注重“感觉”,强调乐感和模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追求声音的个性与特色,以及“口语化”式的演唱风格。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声在演Ⅱ昌就好比与100米距离的人讲话,或是唱给100米距离的人听;民族是50米;通俗就是耳边语,不是靠共鸣把声音穿透出去,而是靠电声和现代的麦克风设备把声音唱出去。分析可得:一般人认为,美声唱法相对于民族、通俗来说更不易唱,因为它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还有人认为,美声唱法不易被听明白,不易听清楚歌词内容。这是因为美声唱法大多是用外文演唱的,这也是由他们特定的语言习惯环境所形成的:而当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时吐字则不像民族与通俗那样清晰,从而不能被大家广泛传唱。

三、从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来看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各自的图腾意识与文化氛围中,声乐艺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不同宗教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传统艺术观念与声乐艺术走向。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民族声乐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它狭义上的定义指的是民歌,但广义从广义来说,它还包括如黄梅戏、湖南花鼓戏、上海越剧、东北二人转等戏曲音乐,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民族声乐。如果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声乐学派”的话,那么滋养这个具有旺盛生命力歌唱艺术的,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这些不仅是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面对“入侵”的洋美声,民族意识强烈的民众都想捍卫他们民族的瑰宝,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有意排挤外来事物,美声在中国如此的文化处境也正是由于这种略带“盲目”的民族意识所造成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基于人们的审美观不同还是由于大众的社会心理等因素,美声唱法的发展现状现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尽人意的地步,为了使美声唱法不再在中国受到“鄙视”,为了使美声全面推广成为一种“大众唱法”,从而必须要对美声唱法进行解救与呼吁,以下就美声艺术在中国健康发展提出四点解决方案:

1、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

即解决大众对美声唱法的心理根源看法。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无非是想弘扬民族事物从而排挤外来事物,这也是情有所原的,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不好,有些事物是可以“借鉴”的,并且这种“借鉴”对自身也是一种帮助与提高,这又何乐而不为昵?我们必须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重点弄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加快美声艺术中国化的步伐。也许在70、80年代的中国,美声唱法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以致人们对这种“暗且轰、难听又难唱”的歌声敬而远之,如今的美声却不如当年那般模样,今天我国涌现出许多著名歌唱家,在国际大赛中的频频获奖足以表明我国美声艺术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应该忘却以前那种“久远而古老的美声”,对“新美声”“洗耳恭听”。

2、突出美声唱法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美声可以说得上是学习及学好其它唱法的基础,就拿流行唱法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要,流行歌曲的演唱难度加大,这就使得一些从事流行歌曲演唱的歌手开始系统地学习歌唱方法,面对这种现状,许多老师则要借鉴美声唱法的某些重要的歌唱训练方法,以弥补流行歌曲在发声上的不足。因为对于发声方法的科学研究,美声唱法的历史最早,从16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至今,经过了几个世纪,通过各国歌唱家的传播和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歌唱艺术体系,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

3、端正媒体导向,留给美声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声的“大众化”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这人们“耳濡目染”多了之后,自然会对美声艺术有一定的解与认识,也许习惯了也就喜欢起来了,这无疑对美声的及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

4、对美声加以改良,以投更多“一般人”所好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改良之后的美声还是美声吗?的,改良之后的美声也许只和“以前”的美声似曾相识,但们为迎合更多的“观众”。一点改变那又何妨呢?而这种良是可以多方面的,当然,我们不可能改变美声该有的基特征,但我们可以从美声的艺术创作开始,加强美声艺术格歌曲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3.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图文联出版公司,1998:30-52.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2-32.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杜,2001:52.□

推荐访问: 唱法 美声 现状及 探讨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