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影响探究

2022-05-13 08:00:09 | 浏览次数:

摘 要:现代建筑正以多种方法传承和发展着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展现其古今结合的独特风貌。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根植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本文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例,分析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的建筑杰作,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等各方面都完美体现了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建筑文化与技术,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发展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建筑文化;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它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从建筑文化思想到建筑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的影响。现代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结构优点,吸收西方建筑的可取之处,并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将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传统建筑赋予了现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代建筑在秉承传统建筑文化、建筑工艺的同时,又向其中融入时代气息,使其发展变化。即中国现代建筑对古代建筑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建筑的文化特征,也就是既成的建筑物以其形象表现出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我国在宋代以后,虽然历经数代,建筑的结构却一直没变,人们得以从元、明、清的各类遗存建筑中窥得数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古代整体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思想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思想之“中庸”

“中庸”由孔子提出,作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将其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而“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时,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建筑在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南北中轴主线,使整个平面呈对称均齐布置。这一格局在各类中国古代建筑中均能找到,如宫殿王府、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也体现了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

第二,中庸之道讲究万事万物皆可共存,无需走极端,即以最大的宽容性包容一切。中西合璧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就是包容性的产物,凡是能被称之为美的建筑,无论是否来自异国,都能揉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中,收为己用。

第三,不追求建筑物的过高、过大,总体上呈平面发展。也就是说从单体构成庭院,从庭院再构成建筑群,以此表现出一种绵延于大地之上的感觉,并且在单间内通过出眺深远的大屋顶与门窗来构架出内部空间延续至外部之感,达到模糊内外界线以将两个空间结合之用。

(二)儒家思想之“礼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因此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可见儒家把“礼制”看作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秩序准则,也是治国的根本之道。封建统治者兴建了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也提到了其“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的具体作用。这种自觉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等级的做法,使古人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以做到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拿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例,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能体现出其严格的主次之分、内外等级,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同的屋顶规模也显示了等级的不同。另外,一般的四合院中,長辈居于上房,兄东弟西,女眷居于后院等皆是礼制上的等级之分。即便是人死之后的墓园占地、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三)儒道结合,内儒外道

前文已提及儒家的“礼制”之说在建筑上的强硬体现,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礼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显示伦理制度的同时,也不忘适时的诗情画意,形成了前宫后苑之局。这种内外的两重之感即是内儒外道的表现。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宫殿王府之内的后花园正是其修养之所。并且,中国古代建筑的飘逸之感、流动之姿,也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一说。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是榫卯联接,这种木构形式从河姆渡遗址沿用至近代。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很容易按人的空间需求来改建、加建或是迁建,这就有利于“变”,而其中不变的则是文化的发展性和连续性。再者,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是地上立柱,柱上架梁枋,梁枋上建屋顶,顶部重量就由梁枋到柱,再由柱到地面,而墙壁只是起到隔断作用而不承重。因此,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的榫卯联接富有韧性,往往“墙倒屋不塌”,也就是依靠柔之内力的调整来与刚之外力进行协调。这些建筑观与《周易·系辞》中的“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思想不谋而合,皆强调了不可为固定的格式所拘束,并且需要刚柔相易。

二、现代建筑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古今如何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只要略微观察,人们就能发现中国的建筑师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也有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绩,其中尤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亮相为最。

中国馆的整体造型似斗拱,实际上却又并非斗拱。所谓斗拱,是典型的榫卯结合构件,由斗与拱组合而成,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两者合称斗拱。作为力传递的中介,斗拱能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刚柔相易”,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何镜堂院士曾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功能与艺术形态结合的一个突出亮点,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钥匙’或符号——兼具力学与美学功能。”而中国馆这个建筑只是一个由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的斗状建筑,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馆并非斗拱。但是中国馆的造型构想的确也源于斗拱,层层叠加的斗拱,秩序井然,

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重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数千年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的正是这样一种超常的凝聚力。

因此,斗拱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物件,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历史。中国馆这个净高21米的巨型斗拱空间,传递出了中国的凝聚力、营造出了中国的和谐氛围。诚如何镜堂院士所言:“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而离开创新,就会缺乏继承的道理,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三、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实现现代建筑与古建筑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古建筑具有明显的南北两区域特色,北方建筑主要是为了展示主人的尊贵身份和高贵地位。北方的宫廷建筑,特别是北京故宫,大多采用青砖黄瓦,通过这种建筑风格来彰显皇家之气。同时,北方建筑多讲究风水、方位,像是宫殿周围的建筑都要相对矮小,这样才能突出宫殿的尊贵。与北方建筑不同,南方建筑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要重点凸显人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南方建筑大多巧用江南地区的地势地貌和植物河流,将其与院落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来增加建筑的自然风格。

虽然说现代建筑对古代宫廷建筑的属性进行了弱化,但是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增加相应的自然属性,通过利用自然、接近自然来增强现代建筑的自然特色。这种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是在新时期下对古代建筑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若是充分将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与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巧妙融合,可以在降低建筑施工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于自然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厦门大学的科学技术中心就是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实现有机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古代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建筑建筑材料多以木材料为主,现代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混凝土,当然在现代建筑的某些特殊区域还是需要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古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进行融合的体现。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施工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巧妙利用建筑木材的特点,通过制作艺术造型来凸显木材亲近自然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建筑大师何镜堂提出的“建筑美学”的概念就在世博會上的中国馆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中国馆底部采用混凝土和钢结构来表达稳健的结构美,顶部采用的56根衡量木则是借鉴了古建筑中斗拱的设计精华。中国馆将古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完美融合,以此来表达实现我国古今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夙愿。

(三)改造古建筑群或对古街进行商业改造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融合的一个体现就是对古代建筑群外观的改造或者是对古街的商业改造。这种情况大多在旅游景点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吊脚楼是以木材为主建设起来的,而木质结构的建筑是不适合作为酒店、餐馆的,为了满足古城商业旅游的需求,这些吊脚楼建筑由钢筋水泥改造为多层的建筑从而满足经营酒店、餐馆的需要。在凤凰古城的核心地区建设了七百多家的酒店与旅馆,还有2 000多家的餐馆。另外,在保护凤凰古城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把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与特点融合到古街的整体规划中,这不仅能够保留古镇的古建筑,还可以把古镇的局部改造为商业区,使游客在欣赏了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现代的服务,从而促进凤凰古城旅游行业与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每时每刻地体现在各自的社会生活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不仅能使现代建筑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并且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丰.地区主义建筑理论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2.

[2]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 探究 建筑设计 古代 特色 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