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

2022-05-12 13:20:03 | 浏览次数: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大学体育考试组织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现有体育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大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高校体育考试制度改革要与“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相吻合,为终身体育发展起作用,并获得健康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成为贯穿学校体育教学全过程的主导思想。体育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内容要与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相适应。通过考核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掌握技能,为学生自觉锻炼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终身进行良好的体育锻炼服务。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体育考试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很受人们的关注。深化体育考试改革,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体育考试制度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考试僵化缺少灵活性

体育考试要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课考试要强调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并不拘泥于某一技术的掌握。大学每学期体育考试项目一般分为:技术、理论、达标等内容。由于是规定项目的考试内容,不管学生在其它项目中水平如何,体育考试时一律按规定标准进行考试。这种考试并不能真正衡量一个学生的真实体育水平。

1.2 体育考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考试制度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考试测评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从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来看,不少学校都是按教学院系、行政班与教学安排的内容统一进行教学。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很大一部分同学很难体验到上体育课的乐趣。迫于体育考试的压力,为了考试过关,很多学生只是在临考之前抱佛脚,考试一过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缺乏激励因素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是以考技术项目为主的,很少考虑其他方面的内容,如有的学生体育基础较差,身体素质不高,协调性、灵活性不强,导致反应速度不快,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较慢,但这部分同学上课却十分认真,锻炼积极,也从来未迟到、早退或旷课。而体育课考技术时仍有不及格的情况,一方面严重打消了些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这些同学失去上好体育课的自信心。而另外有些同学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都较好,但上课不认真,纪律性较差,而体育课考试亦可能在优良以上。出现这一正、反两面的情况,既有失公平、公正,又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1.4 体育考试标准考虑不全面

每一学生由于受地域、身高、遗传、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身体素质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如我们按目前的体育考试标准、方法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不论他进校时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差异,所定考试标准一刀切,对那些进校时体质较差或专项技术较差的同学显得不合理,显然也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同时体育课程考试还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体育课程大纲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留下了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2 大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新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符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内容,落实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重要内容。在该纲要中,它强调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体育技能,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兴趣爱好。体育课考试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要能激励学生走向操场,积极锻炼,实行快乐体育和阳光体育。体育课考试必须注重技术考试、结合理论考试、强化课堂考勤,注意课内表现。

2.1 大学合理的体育考试制度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目前高校体育考核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学生往往参加了体育考核后,却未能认识到体育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而误认为考试是形式,或认为考试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负担,导致为了完成考试而考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技能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自身技能的掌握,难以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更谈不上终身受益,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体育考试要采取技术和理论相结合

技术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测试反映出学生的技术状况。技术考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运动成绩进行考核即达标;二是对学生的技术状况进行评定即技评。理论课考试采取试题库抽题制度,技术课考试采取停课集中考试的方式,每个项目由两名以上教师分别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判打分。考试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要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命题立意以知识立意变为以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形式多样化,将考试溶入平时教学。

2.3 考试方法多样化

首先要注意体育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快乐化和生活化。其次要建立多种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体育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使学生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考试和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体育考试的内容应力求体现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任务,即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2.4 考试要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和合理的补考制度

不管学生在运动技术考试和理论考试中出现违规或舞弊行为,体育成绩均作废,不予正常补考,且按院校其它考试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处罚;对无故旷课或累计缺课达到一定标准的,体育成绩均以不及格论处;同时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表现考虑到其中。对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要按其它科目一样处理。对为学校体育运动做出巨大贡献或在全国、省市高校或大型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实行加分制度。体育成绩和体育科研成绩应参与学生的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等活动的评选中。高校体育教研室要成立补考小组,合理制定出补考的时间、内容和方法,对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正常补考。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以及具有体育自身特定综合考试形式的合理机制,使体育考试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大学体育发展的要求,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为终身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5 合理的体育考试制度应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学生有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差异和地域差异,身体素质考核就是考察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个别化考试能采用较灵活的方式,组织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体育考试适应个别差异。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身体素质考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考核;二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增加的幅度进行考核。在统一授课的时间里,学生对技能技巧掌握的快慢、进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因人而异,生搬硬套,按部就班,死板考核模式必定会出现两极分化。没通过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负担,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感到自卑,这样不仅没有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起到一种消极的作用。他们甚至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6 把握考试的标准和尺度

大学体育考核一般是由教师随课进行,容易出现掌握考核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尤其是凭主观评分的技术评定项目,教师对考核标准把握尺度差距较大,会造成不同班级的同类条件学生的成绩差距较大。另外,教师在考试时掺杂一些情感因素也会造成成绩的差距,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地衡量学生体育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满情绪和对抗心理,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7 优化和加强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考试观念的更新,评价学生和监督体系以及考核方法的运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他的体育考试和考核标准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情况。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注意与思想建设相结合,以确保思想认识与课程目标、考试制度和教学指导思想相一致,师资培养应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相适应。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既要考虑近期工作实际,又要有战略目光。从而保证高校体育考试制度不断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总之,大学体育考试的现状,决定了进行体育考试改革实属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体育考试制度,以及具有体育自身特定综合考试形式的合理机制,使高校体育考试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大学体育发展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锡均.论体育成绩评定的科学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9,(2).

[2]贺俊业.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1,(3).

[3]李小兵,吴少群.谈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J].体育师友,2001(3).

[4]王斌.论高校体育课考评制度改革走向[J].上海体育科研,2001,(2).

[5]郭文彪.论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卢绍群,江百龙.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之我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7]王宗平,庄惠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3).

[8]杨效勇.121世纪高校体育考试改革探窥[J].体育学刊,1999,(3).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推荐访问: 制度改革 实践 课程 考试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