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私学教育改革研究

2022-05-12 09:55:03 | 浏览次数:

摘要:古代语文教育期实际上是一种“前语文教育期”。从奴隶社会中叶到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期为古文教育期,亦可称为准语文教育期。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流派之一的儒家学派,其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科举产生了广泛且重要的影响。为何古代语文教育史会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导,究其缘由是孔子及其弟子于私学教育改革所作之首创性努力。

关键词:孔子;私学教育;礼教;早期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95-02

一、孔子继承“教学为先”的重教传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夏商周以后,古代的君王就有重视教育的思想意识。作为儒家教育流派创始人的孔子,以其实际行动践行着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孔子看来,君王立国治国需具备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庶”,即人口与劳动力;二是“富”,即民众需要过上富裕充足的物质生活;三是“教”,即民众能够获得政治伦理的教化。①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观之最终目的为:民富国强、智富润邦。当然,在教育取得民富国强、智富润邦这一成效之前,孔子是十分重视“庶”与“富”这一组先决条件的。具体到教学思想,则会联系孔子的教育实践,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对私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孔子既是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三千”②弟子的师者,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学教师。孔子私学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一个融旧铸新的过程。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孔子的教育观具有革新与复古的双重性特点,即对春秋中叶零散的私学教育思想有所“损”也有所“益”。

二、孔子私学教育特征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经济上所有制的变化,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新势力与以奴隶主为代表的旧势力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而反复斗争,最终新势力夺得政权。经济上、政治上的大变动,引起了教育的大变革:“学在官府”走向末路,私学逐渐兴起。时代形势的变化,春秋末叶初步繁荣的私学,深刻的影响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在教学对象选择、教材编写上的革新。孔子私学教育改革,一则提倡让平民子弟皆可以受到教育,即“有教无类”[2]的教育思想,指明了教学对象是没有地位、财富之差别的。这与少数贵族子弟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教育截然迥异。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人之性其实是相近的,皆为善也,然而人性之类别也有着善与恶的分别,究其缘由是外界的气习所引起的。内在的,借助外力使其改变较难实现,但是外在的因素是可以加以调整与转换的,所以人皆可教,德行高的师长能够使其弟子复归于善的。“有类”是自然的,“无类”则是教育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另外,孔子在开办私学,招收学生时,对年龄也不予限制,自由入学。学校向平民开放,教育对象因不再受到限制而大范围的增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

教材方面,孔子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即研究者”的典范。孔子一面教书讲学,一面继续向有知识的人学习,以身作则,树立师范。同时,孔子十分注重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整编了《诗》《书》《礼》《乐》等书。晚年时,孔子在招生讲学的同时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教育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上,完成了《五经》的编纂和校订等工作。

如此,在古文教育时期,语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四书”、“五经”的为教材、范本。其中的《礼》《春秋》《大学》《论语》等则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其中,《论语》对我国各时期的语文教育,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汉代以后,《论语》作为专书让后代的学生学习;直到当下,《论语》也没有缺席过中国语文教材这一盛宴。

(二)重“诗教”,也重“礼教”。孔子读书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人伦道德要求。准语文教育期,强调诗书教化的作用。“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儒家教育思想主张诗书教化以张明伦理,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孔子私学教育重视诗书教化,常以和风细雨之方式,对弟子进行潜移默化的人伦思想道德教育,足见其十分重视“诗教”。

孔子时期的诗书教化,主要是通过《礼》《春秋》《大学》《论语》等教材或范本进行的。这些教材或者范本,“有讲为政、为人的”,“有讲爱国、爱民的”,“有讲为仁、为义的”[4]等等。“不学诗,无以言。”③“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④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以《诗经》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使学生获得知识,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意志。同时,孔子也强调“礼教”,礼乐利于练习人的性情,引起人之意志的积极形成。最终达成“仁义礼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目的。孔子在发展私学教育的过程中既重“诗教”,又重“礼教”,这与之前只重其一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对学生及其社会产生的效用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三)由“政教合一”向政教分设而转变。春秋中叶以前,为旧势力服务的且被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提倡“政教合一”,即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为政治组织机构服务。此时,没有独立组织机构的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所选择的内容多以政治为指向。春秋中叶,随着私学逐渐的兴起,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开始分别单独开展,教育有了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使得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开展可以单独进行。

教育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一种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教育与政治的彻底而透彻的分离是较难实现的。孔子在其教育的道路上,以遵守政教分设的原则为前提,同时充分利用教育为政治服务。

(四)以强化礼教,恢复周礼为政治目标。政治上,孔子主张君王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君王应该用仁爱和真理来管理国家,为政以德,则可以不动而化、不言而成,天下自然归之。居高位之君王既能至静,亦能制动。孔子教化思想对上推至君王如何治理国家,对下则向天下的百姓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礼教意图。虽然孔子教育理念实施的直接目的还是为政治而服务,但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在文化教育,经典传承,百姓情感意志锻造以及百姓的幸福感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直接效益。

教育是为了转变百姓的思想;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等思想意图,看上去有些许的不尽人意,然而在当时动荡不安、新旧势力相互争斗的社会现实里,却又需要有人来引起,有人来发扬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愿景。

这样一种教化又是借助什么来实现的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⑥诗之言语,善者可以感化人心,恶者可以创伤意志。但是由于诗之言委婉,所指之事给人的感受却是十分的深切。正所谓微言大义,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之深意,披语入情,透过文字去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与意义。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⑦因为子贡能从《诗经》中领会到别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了,孔子便与其探讨《诗经》。从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谈话中易知《诗经》是其用来教化学生的重要资料。

(五)强调早期教育,注重终身学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⑧人与人的本质其实是相近的,但是后天的习染则会对人的本性加以影响。这里的本性,朱熹释义为“气质之性”,学习恶之事物则恶,学习善之事物则善。学习需要学习的主体的存在,就学习主体而言,需要考究的便是学习主体自身条件,以及与学习主体密切联系的外在学习环境。

孔子看来,学习对象的学习,应对其做纵向、与横向的对待。从纵向讲,孔子从教育阶段方向入手,指出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对人所处阶段都有重要的意义,“哪一个阶段缺乏教育,哪一个阶段就要落后以致发生偏差”[5]。“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6]其中,孔子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指出早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上述之外,孔子发展私学的过程中,还重视同各个教育流派间的内部交流学习。

三、结语

孔子首创私学,改变“学在官府”的社会现象,使得教育下移;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继承,编写教材;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扩大教育范围,影响后世;重“诗教”,也重“礼教”;重“言传”,也重“身教”;因材施教、思行结合、启发诱导等教学理念的提出,成为后世宝贵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孔子在我国教育史上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总之,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解:

①论语·子路.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③论语·季氏.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为政.共,音拱,亦作拱.

⑥论语·为政.

⑦论语·学而.

⑧论语·阳货.

参考文献:

[1]孙系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57.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94.

[3]王治国.论语译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9.

[4]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8.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

[6]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51.

推荐访问: 孔子 教育改革 研究 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