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影响

2022-05-11 13:25:03 | 浏览次数:

摘要在科技创新这一源动力的推动下,科技传播手段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用以交流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媒介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了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技文化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媒介变化对科技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当代及未来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科技文化传播 新媒体技术 科技传播手段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1 科技文化传播中媒体的重要作用

“所谓科技文化传播是指科技文化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普及”,也可以简称为科学传播或科技传播。作为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传播过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具备参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政策讨论的知识基础。如今,科技文化传播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和公众形象的不断变化而随之变化。正如著名媒介思想家麦克卢汉提出的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的渗透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传播的行为。过去我们传统的科学普及方式是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现在已经逐步变成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双向的交流互动,随着新媒体的介入,这种交流使得科技文化传播的运作方式发生了重要变革。新媒体必然会成为科技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因为它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载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科技文化传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重视是与当代媒体的重要性紧密相连的,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影响力毋庸置疑。互联网的出现使传播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对科技文化传播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FLASH动画,群发邮件,网站博客,手机新闻和在线信息服务等等使科技文化传播的渠道变得更为快捷,使受众可以利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科技文化信息,了解科学的多元背景,以客观的态度评价科学的发展,以公正的原则推进科学的发展。从科学史和科技文化传播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发展变革密不可分。目前科技文化传播更多地依靠报纸、电视、以及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进行。在对科技传播的理解上,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持一种较为广义的理解,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在科学与公众之间,媒体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反思、疑问、求证、解析、探究这类从简单处发现大道理的科学精神、方法、思维的传播。所以媒体是科学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公众可以通过媒体对科学的看法、疑问得到及时的了解反馈,获得科学家的解释,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标。同时媒体也是科学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政府需要了解哪些项目是急需资助的,哪些项目可以延迟资助;需要清楚自身的决策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确定出台怎样的科技政策;需要知道科技界出现了哪些不良现象,以及如何避免,等等。总之政府需要急事了解科学界的最新情况和需要,而这一切都与媒体的及时发现和报道是分不开的。媒体更是科学与世界的纽带,科学与经济、文化、哲学、教育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的新思维,新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变化往往都是紧密相连的,如某一数学模型的完善可能影响金融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庞加莱猜想获得证明直接影响物理学的相关内容等等。所以可以看出科技文化传播对公众、国家、世界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对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而新媒体在科技文化传播中扮演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

2 新媒体在科技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定位

2.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介形态。新与旧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在媒介形态当中,这种“新旧”并不仅仅是指时间上出现的先后,其中还包括了技术与理念上的先进和落后之分。一样事物不可能永远都是“新事物”,“新”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就会有新旧事物的更迭,传媒领域作为时代的先锋行业这种新旧更迭就更加的频繁了。正如电视之于报刊、广播而言在它应用之初可以称为新媒体一样,本文所指的新媒体是指在现阶段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常见传统媒体给予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生媒介形态的概括性名称,在未来必然会有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更加先进的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7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曾经提到:“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视频音乐播放器(MP4) 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部分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传播,如新媒体博客、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 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出版物、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触摸媒体),广播媒体(数字音频广播DAB、CMMB),电视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媒体(www网站、Flash动画、网络视频、IPTV),移动媒体(手机短信、WAP网站、手机电视)等等。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推广,新媒体已成为传媒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从市场的分析来看,新媒体产值增长迅速;其中,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增长最快,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才实现了现在的手机、数字电视、个人电脑等设备终端的全面联网使用,所以可以说没有数字化就没有非线性传播方式全面取代以往的线性单向传播的技术支撑。所以人们常常将新媒体也称为数字新媒体。

因此,我们可以将新媒体的定义总结为: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的、能够实现交互传播的、非线性运行的大众传播媒介。本文所讨论的新媒体技术只限于目前应用较广的几种新型媒体形态。

2.2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技术的,卫星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媒体在不断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为科技文化更广泛的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新媒体不仅承担着把科技文化知识从其发现者提出者传递到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帮助他们实现共享和应用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使科技文化知识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扩散到不同个体间的责任,并最终实现跨时空的科技文化知识共享。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日益细分,科技文化传播过程功能分化现象和科技信息流分层现象的日益明显,现代科技文化传播一般分为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哲学传播三个阶段。新媒体作为知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把不同受众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通过其方便快捷的渠道传播出去,整个传播过程也是双向的。通过新媒体技术,科技文化知识的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熟悉的媒介形态,以最简单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科学家的声音可以以最快速度传递科技文化信息,。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对马王堆等古墓的挖掘实况,对“神舟”系列飞船升天的实况直播都邀请了科学家做嘉宾,使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随媒体的报道而加深。这样通过现场直播让公众目睹科学活动,还可以让受众亲自参与到科学节目的制作当中并得到反馈信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往往在与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其发表评论的权威性和深刻性。而新媒体不仅具有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更具有其自身优势。新媒体的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用者个人的实用性、对信息需求者的满足能力及程度、提供信息的数量和速度。人们考量新媒体的价值,实际上是把它放在了两个体系当中。一个是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即它是否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有用的物质形式另一个是经济学价值体系,即它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成果是否实现足够的交换价值。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利用率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新媒体技术从出现到发展再到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认可。

人们也逐渐的习惯了习惯了通过数字电视技术定时点播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习惯了在交通工具上收看流媒体播出的电视影像,习惯了通过互联网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我们平时的习惯已经足够证明新媒体的价值是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并且正在被一步步挖掘。新媒体自身也需要主动去发现和适应受众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拓展媒体功能,在地把握当今大众传播学的规律的同时,实现媒体功能的最大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但是需要媒体主动发现及把握大众传播的规律并不意味着媒体丧失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主导地位,媒体依然具有选择提供信息和服务内容的主动性,只是这种主动性要与符合更多受众群的需求相结合。如果新媒体能够更准确地找准自己在传播过程中的定位,找到与受众之间最佳交叉点,则会实现媒体价值自身的良性循环。其次,新媒体凝结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它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出现并成熟的,技术人员的劳动和智慧保障了新媒体技术的存在和发展。我们从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出,技术人员的劳动确实是形成了大量的交换价值,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提高了现实社会的工作效率,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同时也为媒体行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分众性、快捷性等特征使其本生就具有引导使用者也参与到当中来的吸引力,人类社会当中想要站到主动的位置上就必须具备引导公众的能力,而主动地位置反过来又为新媒体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这就是新媒体的意义所在了。所以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时代里,谁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谁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主人。

3 新媒体技术影响下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变革

从科学普及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政策及其实施体制的发展进程,将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贯穿其中,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3.1 1949—1965年传统媒介条件下的科学普及

这一时期的科普活动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基础科学知识、工农业基础知识、卫生基础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具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边远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主要的科普方式是通过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介传播科技知识,此外还由政府倡导主办大型科普活动,同时科学家也在城市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了在校学生、在职员工的科学素养以及民众对科学的兴趣。但是,不管是1949年-1958年科普的蓬勃发展阶段还是1961年-1965年科普的扎实稳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普政策比较零散,主要以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精神为主,缺乏系统连贯性。而科学普及方式尤其是科学普及内容会随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随着政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大跃进”时期的科普工作也随之而混乱并且出现停滞现象。同时科技工作者的境况以及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也随着国家政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1959年的反右倾活动对科技工作者的境况造成巨大影响,使之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机会大为减少。

3.2 1966年—1977年以科普书籍和电影为主的科学普及

十年动乱期间,报纸、广播这两种传统媒介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在科学普及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减少。从解放初期开始的在节假日由政府倡导主办大型科普活动的科普方式也消失殆尽,大型文化活动以及科普活动都停办。但由于部分科学家以及科普作家的努力,少数的科普活动尚能在局部地区开展,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普及。虽然文革期间开展的科普活动较少,但由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学术性被排斥,在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的情况下,科普知识反而容易被群众接受,尤其是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科普纪录片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了解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科技需要。其中:《化学纤维纺织品》、《巧用边角料》、《战胜小儿百日咳》等科教普深受民众欢迎,普及面较广,起到了较好的科普作用。在文革后期,国内出现了部分科普书籍的畅销趋势,这与现阶段科普图书滞销的局面形成较大反差。因而文革后期科普图书的内容的选材编写其实可以为现阶段科普图书的编写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3.3 1977年—2000年电视作为一代新媒体影响下的科技文化传播

1958年,新中国诞生了第一台电视,电视作为当时的新媒体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但是中国电视新闻在早期20年的发展中,节目量不大,内容局限,形式也基本停留于开始时创办的几种类型,报道的影响小,这与我国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关。而且电视的价格也高于当时国人所能承受的尺度,所以从1958年到1977年电视还是不为国人所知的奢侈品,并没有广泛的应用到科普活动当中。十年浩劫结束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后,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科普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十多年中,作为新媒体的电视机才从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最终成为“家用电器”,走近亿万国人的客厅,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77年,中国的电视机年产量不过20万台,但到了1980年,全国已经能生产250万台了,1981年的生产量则是300万台,其中还有6万台彩色电视机。这个时期也是传统科普向科技文化传播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电视作为新媒体起了重要作用。科技节目,科技新闻,科幻剧集为科技文化传播拓宽了渠道。

3.4 2000年至今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体主导下的科技文化传播

新媒体之所以与传统媒体有那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事因为它赋予了个人对媒体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人们获取所需科技文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购买科技图书,收看科教节目,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运用互联网或者其它新媒体技术获得更快捷直观的科技文化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传统媒体的方式。新媒体可以通过现场直播让受众亲眼目睹科学活动并发表感受,可以直接通过同步接收科学家的声音图像,接收科学信息,还可以通过博客等网站使受众接收到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并发表意见,如“神舟”系列飞船升天的实况直播节目,考古墓穴挖掘的实况直播邀请科学家进行现场解释等等。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点对点的传送邮件、在线信息和新闻网站服务等等,使传播过程不再是线性传播,而是复杂的双向、多向传播。这样也使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使得公众可以获取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共同推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如今,人们可以用更适合自己的的渠道获取大量的科技文化信息,。一项针对我国34 个重点城市126 所高校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约1000 万名大学生通过电子媒体获取科学信息远远比通过传统媒体的多得多。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对科技文化传播带来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影响。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广泛使用新媒体传播科技文化的时代,新媒体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新媒体技术大大地扩展了传播的原有功能和人们传统的接收模式。从而使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多样。新媒体技术模糊了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的界线,改写了传统媒介传播的模式。新媒体技术促进大众传媒的媒体交融也为科技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科学中国人,2004 (1) :10~11.

[2]王竹,王大明.试论报纸在大众科学传播中的作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29 .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侯强,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4).

[6]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10-29.

[7]王丹红.科学家应该研究媒体[ N ].科学时报,2002-05-22.

[8]刘东峰.从科学传播新发展看媒体科学素质建设[OL].人民网.

[9]吴晓江.现代科学的文化精神[M].杨福家等,主编.现代科技与上海.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58~268.

[10]吴晓江.科学精神与文化传统[M].沈铭贤等,主编.科学哲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 :3212356.

[11]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M].纪树立,编译.北京: 三联书店,1987:122.

推荐访问: 文化传播 我国 影响 媒体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