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2022-05-11 12:40:05 | 浏览次数:

摘要 在探讨全球化与德育问题的关系时,不仅应该看到后者受到前者的影响日益深化这一现实,即全球化中的德育,而且更应该洞见到在前者的影响下后者自身也存在着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传统的德育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会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 全球化 德育 普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08)17-0031-05

一、全球化:一个众说纷纭的现实课题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一大趋势。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2年联合国日的致辞中宣称:“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也认为,进入19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已经开始”。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增进彼此联系的世界”。我国学者也将全球化看作21世纪的大趋势,并指出:“全球化是已经开始的过程,是已经开始的大趋势,任何看不到这个趋势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任何违反这个大趋势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全球化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根本性改造,还深刻地触及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产生了冲击式的和渗透弥漫式的广泛影响。因而,如何应对全球化也逐渐成为当今学界研究的核心现实问题。

从最初对“全球化”这个词的使用来看,它所要表达的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即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各种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跨国资金流动加快、信息交流和获得日趋方便。然而,由于人们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认同背景以及实践范围和学科视野不同,对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和特点的指认,也并没有达成共识。尤其在学界,学者们更是以自己的学科视角看待全球化,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全球化进行了不同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概念和理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就有什么样的全球化理论。除了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并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关注全球化问题以外,也有不少学者是从多维的角度来对全球化重新作出解释的,即多维全球化。所谓多维全球化,就是全球全方位地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其核心。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是社会整体性进化的非线性过程,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经济的全球化。正如阿兰·伯努瓦指出的:“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总之,全球化是一种由经济全球化向政治、文化、教育等非经济领域的扩散辐射趋势,应以动态、多维、全面的眼光去把握它。

二、全球化: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由于全球化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产生了冲击式的和渗透弥漫式的广泛影响,并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研究德育的学者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全球化问题。事实上,包括中国德育学者在内的德育学家们不但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受到了“全球问题”的困扰,所以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率先开始关注并研究全球问题。罗马俱乐部作为西方未来学派最重要的派别之一,自1968年成立以来,组织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其显著的一个观点就是必须建立一种世界意识,产生一种新的全球道德观。1970年代,伴随着“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等口号的提出,现代德育的国际人文关怀精神日益显现。1990年代以后,随着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各国开始从全球的角度形成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取向,人们寄希望于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来重塑、重建道德教育价值坐标,形成“全球合作精神”,培养超越精神与超越能力的个体价值,引导促进当代青少年生成全球道德意识。我国德育学者对全球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有关全球化与道德教育的论文也有很多,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0以后,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德育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以全球问题与德育的关系为切入点,研究了全球问题的表现、本质、特点,分析了全球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论述了解决全球问题对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道德、政治和思想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然而,国内的德育学者在讨论全球化与德育的关系时,或者仅仅把全球化当作德育变革的一种背景来加以研究,或者仅仅关注全球化对德育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往往多是强调捍卫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而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自身变革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则阐述不够。如果说经济学家关注的全球化现象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社会学家关注的全球化现象主要是社会全球化,文化学家关注的全球化现象主要是文化全球化,那么,依此类推,德育学家关注的全球化现象当然就应该是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

诚然,在传统的德育研究中,我们都是立足于本土,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提出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似乎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风险。但是综观全球势态的发展,结论并不是如此简单。时至今日,当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匮乏问题、贫困饥饿问题、生命伦理问题、以至目前出现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生命概念提出的挑战时,人类已经共同意识并开始共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这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正逐步摆脱过去的整体性存在、单子式存在而走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即共生性的存在,也预示了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的现实需要,即“我们的德育需要在当今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以一种世界性、世纪性的眼光,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世界历史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并通过他们的主体性实践去获取人的完全解放”!

我们需要在全球化视角下重新开展德育研究,是因为当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如此众多的共同的道德问题和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共同课题,而且这些道德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表现得如此突出、尖锐和复杂,它们需要人类共同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共同的解决办法又必须且只能通过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协商才能求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的旨意:通过建立共同的论坛并寻求某种共同的理想语言,以商谈或辩谈的方式,在人类交往行动中达成共识,进而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建立普遍可接受的道德规范。”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有所交流和共享,首先就在于人类本身具有相互交流和共享的需要,这种需要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是独立的或自足的,也是相互的或关系性的。而“相互性关系的实在,则意味着人类存在本身具有一种道德的方式或维度”,也正是

人类这种道德存在的事实本身,决定了人类寻求并达成某种程度的道德共识、形成某种范围的共同价值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著名宗教神学家汉斯·昆在《世界伦理构想》中也指出,现代世界性的共同体不需要一种统一的宗教和思想,却需要一些相互关联、有约束力的价值准则、理念和目标。否则,世界性共同体的生活基础会极其脆弱。

但是,当我们寻求共同价值时,需要克服两种思想上的不好的倾向:一是价值上的霸权主义,一是价值上的相对主义。价值上的霸权主义提倡价值的一体化:一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价值化、美国价值化、西方价值化,对共同价值的寻求则应该以承认和接受多元文化为前提,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人类各种文明、各民族、各群体甚至每个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为“没有多元主义就不可能有和平,在社会中就像在生态系统之中一样,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基础”。价值上的相对主义则不承认共同价值的存在,是对现代性的完全颠覆,“随意性、五花八门、与各种东西混合渗杂,思维路线与思维方式杂乱无章,方法论上的‘Anything goes’,道德上‘什么都可以’”是其主要标志,然而必须看到,“如果在一种多元的社会中,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应该同时存在的话,那么正是这一多元的社会需要一种意见基本一致”,而且这种基本一致的意见可以达到,那就是对人类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观照。

基于此,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式、途径也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因此,“要寻求普世价值,不能只在头脑的意向中去寻找答案,而应该首先到现实中去寻找生活本身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生活本身在什么样的范围和条件下进行,它建立在怎样的结构关系上,它要求怎样的秩序和规则,就必然产生某种程度或范围上的普世价值”。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那么可以说有些共同价值事实上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并日益扩大着。从这种意义上说,共同价值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以这种价值为基础的现代德育必然要关注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道德生活,并以使人们真正以人的方式过上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为其最终目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发展的过程或趋势。

三、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发展策略

面对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正视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必要的,因为不敢正视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正视已有的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其实,对于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和国家来说,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不应该在全球化面前无所作为,而应该大有可为。

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会给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带来一定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趋势。但问题并不在于我们要过多地担心这种挑战的客观存在,而应在于我们对这种挑战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必然涉及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德育发展的这种趋势?

其实,人们如何看待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与人们如何对待全球化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关于对待全球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堡垒策略,二是轻描淡写化策略,三是消极融入策略,四是积极融入策略。

第一种策略即为全面抵制。持这种策略的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全球化就是新自由主义化、全球化就是帝国主义化。西方众多学者、知名人士以及发展中国家许多政要都持这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出发,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向全世界推行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新时期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甚至政治颠覆的一种新战略。因此,他们从心理上对全球化抱着一种防御的心理,在理论和行动上则采取抵制的态度。

第二种策略实质上是具后现代色彩的极端的多元论或相对论。持这种策略的人认为,全球化不仅是一个整体过程,更是一种多样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生命形式进行互动,认识世界,表达自己关于世界的看法,同时也确认自己的身份,由此形成的真理、价值与衡量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任何一种价值与衡量标准都难以取得主导地位,也不能取得主导地位。基于这种态度,他们甚至还认为以往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现在已经不能成为分析和理解世界的出发点了,主张抛弃“国家中心论”,把“民族国家社会”视为分析全球人类状况的总参照点。

第三种策略实为无所作为。持这种策略的人认为,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并因此而形成一些为全球所公认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规则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不大关注国际规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去仔细思考某些国际规则中可能包含的利益关系。相反,他们会更多地强调国际规则是全球共同利益的反映,强调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给民族国家所带来的利益,甚至要求民族国家全盘接受所谓的国际规则。

我们认为,中国对待全球化的策略应该是第四种策略,即积极融入策略,这也是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惟一正确的策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代的全球化浪潮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在现有的所谓全球公认的国际规则中,也更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将消亡,也决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利益将被抹杀。相反,它意味着各民族国家已有价值观念和多种利益的融合,是多样化的统一;所确立的公认的国际规则也应该是全球各个民族国家已有规则的共同部分,而不应该是把某个发达国家的规则提升为全球性国际规则,然后要求全球各个民族国家共同遵守。因此,对于中国而言,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时代意味着:一方面,通过参与全球化的过程,提升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扩大自己在国际规则形成和发展中的发言权,从而使国际规则更多地反映本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保护好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推动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走向全球,使之成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应对全球化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伦理理论,为改善现代人自身的德性生活和满足其内在的精神需要贡献可分享的珍贵资源。因为“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的德育理论,可以为现代人类提供一种可资参照的智德双修的文化教育图式,以帮助人们辨识和矫正现代社会中过于强势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偏向和单纯知识论的教育偏颇”,这也是中国的道德教育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表达方式。

四、全球化视角下的德育:中国面临

的机遇

正如经济全球化不仅仅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重要机遇一样,全球化也不仅仅给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样也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化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一方面为我们学习西方的德育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在德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这将有利于我们在学习中发展、完善我们自己的德育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借鉴西方的德育经验,克服本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的道德教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德育的心理基础问题、德育模式问题、德育的途径与方法问题、德育课程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极大地阻碍我国德育的发展。全球化时代为我们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应把握这难得的机会,在比较和借鉴中将我国的德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全球化为我国的道德教育在培养世界性人才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如前所述,当代人类面临着众多的共同的道德问题和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共同课题,人们不得不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力求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上达成某种共识,接受和创造某种共同的全球价值观念。我们的教育除了要鼓励师生掌握广博知识,形成面向世界竞争的能力以外,还要培养、训练师生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面向世界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是:跨越国家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界限,需要更加增强人的开放意识与兼容态度;处于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更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面向国际竞争,更加需要竞争的勇气和世界眼光;走向国际舞台,更加需要对人类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显然,这是赋予我国道德教育艰巨的历史使命。

再次,全球化为我国的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发展,并走向国际舞台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的道德教育,深刻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导源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思想根基,在面向世界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传统儒家伦理资源中的天人合一发展观、辩证统一的世界观、追求和谐的道德观以及现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民谋利的群众观、平等相处的民族观等,已经广泛得到许多国家、民族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借鉴,并日益成为世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的道德教育应走向世界,以开放的视野把工作辐射到世界范围中去,在国际舞台上促进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的发展,并把握契机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向人类团结和谐、互补发展、共享方面拓展,把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循着开放性、社会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推进,这对于中国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走向世界、迈向全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栏责任编辑 曹宁华

推荐访问: 德育 全球化 新视角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