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成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

2022-05-10 11:20:03 | 浏览次数:

【摘要】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旅游人才培养不仅是旅游院校的事情,旅游企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理应成为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 旅游企业 旅游院校 人才培养

一、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利益共同体

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建立了从中职、高职高专,到本科、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但应当指出,与其他领域专业教育不同,旅游专业教育不是学科发展内生的结果,而是源于外部即旅游产业的驱动,对人才需求的呼唤而产生的。所以,旅游教育从性质上讲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熟练人员。因而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必须面向企业、面向岗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产学结合需要企业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有着实质性的内容。人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就是由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

旅游企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服务旅游活动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部门,其目标和任务在于赚取利润,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通过服务过程的实施,在满足旅游者愿望与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财富。旅游企业吸纳员工重在“使用”,它希望新进员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希望旅游院校提供的人才产品尽可能是质量上乘的“成品”,具备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但高素质优秀员工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如果单纯依靠院校的提供,且不说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就是工作场景也大都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旅游企业对旅游院校和人才培养,不能等闲视之,而是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把培养人才看作自身事业的一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从来不吝啬在人才上投资。

旅游企业参与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会给自身带来许多实惠。一是可以“量身定作”,把自己的需求、标准传达于院校,招聘到需要的人才,而且用得上、留得住。二是可以利用院校的品牌宣传企业,在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上进一步扩大影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不论是接受实习的学生,还是吸纳院校毕业生,对企业都具有潜在的社会效应。三是可以利用院校的智力与技术资源,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旅游院校教师大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洞察旅游企业的问题,并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不难发现,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并不单纯是人才供求关系,而是多方面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企业的需要就是旅游院校的需要,办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引进智力资源,这就离不开与旅游院校合作,特别是在员工培训、企业文化设计和企业战略规划等。

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与国外紧密型的结合相比较,显得比较松散,甚至互不相干。这既有院校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有研究者发现,高等旅游院校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教学活动基本是在校内、课堂进行,培养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实际能力、实操技能未得到很好地训练。学生到旅游企业后,出现了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不能从战略角度认识、理解问题,对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持观望态度。这种状况所导致的后果,造成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供求关系的脱节。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与北京首旅集团。该集团亟需的旅游专业人才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财会、餐饮管理、销售等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类是经营管理水平突出,具有一定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第三类是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而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上述中高级管理人才方面与需求方有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即使高等旅游职业院校,也存在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企业紧缺的旅游人才旅游职业院校培养不出来,而受过旅游职业教育的学生,较多地集中在操作性的、较低层次的就业岗位,结构比较单一。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目前经过旅游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达到行业的用人需求,即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高素质的、国际化的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存在人才规格和用人需求的差距。随着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的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但是,受旅游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目前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由此可见,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都应当进行深刻地反思。实际上,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企业也不能唯利润是求,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要舍得在人才问题上投资,与旅游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企业的职责

所谓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院校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和质量要求,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以本科为例,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关旅游管理研究的定位和定量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在地来看,这个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是比较全面的,重视了旅游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旅游院校“未能明确究竟应该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方向、何种类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所谓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人才因专业的缺乏常常难以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强调理论上的高层次,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实习制度或者不按照规定实习,致使学生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和实习。”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企业没有或很少参与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事实上,真正校企合作就是企业人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确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业态,单从名称上,我们可以列举出来:体闲产业、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高端旅游、特种旅游、自驾车旅游、科技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等,不一而足。为了适应这种市场变化的需求,旅游企业也在不断作出调整。比如,度假酒店,原来总是在低端层次上徘徊,规模小,经营模式陈旧,产品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大同小异。而现在,度假酒店的管理者不仅关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制度、品牌、市场环境,而且关注资金、土地、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只有把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壮大并能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多方面、多种类型的人才。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合作,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诉求表达出来,把企业需要贯穿其中,让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其次,课程开发的原则。众所周知,课程是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均依赖于科学、规范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我国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开发与设置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的旅游课程设置,历来重视知识传授,追求系统完整。然而,在当前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中,我国高校目前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远不能达到行业发展需求。”具体地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与课程设置脱节;课程体系缺乏逻辑性;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比如开哪些课程、选择哪些课程内容、哪些属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能力训练。即使名校如南开大学,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只重点涉及了传统的三大块方面的内容,即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开发规划,而关于环境保护、居民参与、旅游行政论、旅游需求调查、旅游地研究以及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相当薄弱,课程内容设置的国际化趋势也不明显”。我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就是其他学科的嫁接理论,课程内容不仅陈旧和不实用,而且变化较少,与市场需求和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脱离得比较远”。

要想改变上述课程体系的问题,则必须有旅游企业的参与,听取企业人的意见,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为需求,共同开发旅游专业课程。一是从学校到各院系,应当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这个委员会的构成,不能是学校教师的独角戏,而要吸收企业人员参与。企业人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既要有管理人员,也要有一线员工。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根据行业变化和需求,针对设置的课程提出建议。比如,哪些课程要删减,哪些课程要增加,哪些课程要修订,等等。他们从各自角度提出问题,特别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技能,需要设置哪些新课程或改变现有课程中哪些内容等。二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必须规范化。首先应当广泛讨论,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析职业能力、技能,每项技能列出一个提纲,提纲下有相应的目标任务,在完成目标任务中掌握技能。比如,导游专业课程,要从导游人员工作全过程,列举其接团、带团、送团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些任务需要哪些技能,包括使用的工具、设备、突发事件,等等,各个阶段对应的能力一一列举出来,就构成了一门课程。三是要进行实践检验。根据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每门课程开发出来,在真正实施前还要回到业界,让行业专家审核,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检验,发现不足之处,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旅游业发生了变化,课程也要跟着变化。

(注:本文属2008年度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旅游企业成为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桂教科研[2008]27号,项目编号:200812MS096)。)

【参考文献】

[1] 冯冬明:旅游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与启示[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一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2] 石美玉:创新·品牌·服务——关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二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3] 王昆欣: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 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6).

[5] 王天佑、马鹏:新世纪高校旅游专业课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A].旅游职业教育研究与探索[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6] 汪艳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几点思考[A].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第一辑)[C].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7] 冯颖等: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J].旅游学刊,2008(12).

推荐访问: 旅游 人才培养 院校 基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