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民间艺术

2022-05-10 10:05:04 | 浏览次数:

【摘要】民间艺术作为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之一,在传承和弘扬冼夫人文化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从传说、舞蹈、俚曲等方面扫描,进而探究冼夫人文化民间艺术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关键词】冼夫人  传播途径  民间艺术  危机  传承  弘扬  教育

民间艺术作为乡土特色和文化底蕴,历来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冼夫人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本文试图通过民间艺术的诸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地研究分析,探究冼夫人文化得以流传,尤其是民间艺术这一传播途径所起的重要作用,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民间艺术传播扫描

(一)民间传说:家喻户晓

广东高州地区的乡村中,到处流传着许多关于冼夫人的传说,特别在雷洞村和冼冯定居的旧城和良德一带,高州人对冼夫人的事迹可是家喻户晓,传播途径有故事、歌谣、神话传说等。在这些传奇故事中有的是真实的,但有的被神话,不管是真是假,冼夫人事迹的影响力是不可埋没的。比如众所熟知的智分鸭群,冼夫人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慧,把两群混在一起的鸭群让牧鸭人通过平时放牧喂食的习惯将它们很快区分开来。比如巧判耕牛,冼夫人判说两牛损伤,主人有责;生者同耕,死者同宰,两位牛主听从冼夫人劝导,都觉得有道理,顺利化解了纷争。比如凿井救民、智判竹帽、降服恶魔、驱鬼烧窑、月下老人、义务保姆等传说故事无不记载传播了冼夫人的多谋及造福百姓的功绩。

(二) 民间舞蹈:仪式神秘

歌颂冼夫人功德的民间舞蹈仪式神秘,典型的如海南文昌的盅盘舞,起源于纪念俚族女首领冼夫人,因舞者手持盅盘筷等生活用品为舞蹈道具而得名,传统意义上的盅盘舞,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的姿势做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频频起舞。舞蹈表演者分:生、旦、丑3人。道具使用:主角每人手各拿小酒杯2个,生角一手拿盘、一手握筷子,丑角每只手各握匙4至6个。民间亦曰“贺喜舞”,其动作滑稽幽默,内容多以喜剧为主。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二十六日,在冼夫人庙所在地会举行“装军”活动,模仿当年冼夫人率军出征的壮观仪式,同时还伴有舞龙、舞狮、武术等活动。

(三)民谣俚曲:悠扬古韵

广东高州地区的广大人民自古以来,对本地的文化艺术(民歌、戏曲、音乐等),都非常喜爱,历来高州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演唱创作及演出活动,较为活跃,这也为传播冼夫人文化创设了条件。高州业余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歌曲,比如冯国成、周泽明作词,周泽明作曲的高州市冼夫人诞辰节主题歌《冼夫人之歌》,还曾获得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音乐评比二等奖)。比如黄燕茂作词,邓永业作曲的《平云山颂》歌曲,受到群众的好评。还有高州曹江木偶班自编自演了数台《冼夫人》木偶戏,赢得观众一致赞赏。还有著名诗人苏轼的古诗《吟咏冼夫人》、周文杰的《题冼夫人庙》、赵垌的《谯国夫人》等歌颂冼夫人的丰功伟绩,为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高州民间音乐发展。

(四)民间书画:情感的绘制

甘迎祥以被誉为“中国巾帼第一夫人”的冼太夫人创作背景所创作的国画《千秋浩气》经三易其稿,历时四个多月终在红棉花盛开的三月完稿。用以纪念冼太夫人毕生致力于国家的团结和统一的历时功绩。该作品长133cm,宽70cm,画中红棉伟岸轩昂,参天擎日,灼热如火,冼夫人在公元五二二年出生于现电白县山兜丁村一个俚族首领世家,其功绩和思想文化,历来都得到很高的评价

(五)民间木偶戏:古韵传承

2013年1月5日,是冼夫人诞辰1500周年纪念日,高州城东大广场进行高州木偶戏展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看,无论是小孩,还是老爷爷老奶奶,看后都回味无穷,观众拿出自己的手机或相机拍照,将木偶戏表演全程记录下来。用木偶戏的形式纪念冼夫人,增添了人民的生活乐趣,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冼夫人的英雄事迹,从而继承冼夫人的优秀精神。

除此之外,木偶戏《冼太传奇》套用了高州山歌小调来演唱,该剧贯彻南北朝至隋朝的历史,以冼太夫人一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传播冼夫人智慧,弘扬爱国民族精神。颜景友不满足传统中的“单调”,对剧中的“木偶腔”做了一定的改良创新,增添了不少新元素。

(六)民间戏剧:古味的幽香

吴伟业的《临春阁》充分发挥了叙事文学之长,塑造了冼夫人果断严明、刑赏俱行的女军事家、女政治家形象。②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既擅长写诗,又擅长戏曲文学,有《临春阁》、《通天台》等杂剧,另外还有《秣陵春》传奇。《临春阁》是一部以南越女首领冼夫人为主人公讲述陈朝覆亡的杂剧。在冼夫人文学作品中,这是较少见的正面描写冼夫人生平事迹的叙事型文学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的重视和关注。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桂芬老师表演过名段《冼夫人》,《冼夫人》是用秦腔调的形式表演出来的,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听觉盛宴。我国对秦腔特别重视,《冼夫人》以秦腔传唱在我们民间,“数十年与部落祸同共,数十年苦经营一片孤忠。数十年查民情翻山越岭,数十年保境安民食不甘味寝不安枕青丝去尽白发生。咱冯家经坎坷历尽伤痛,为的是安岭南保护苍生”,既带有秦腔的特色,又将冼夫人的女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冼夫人的精神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为我们后人所传诵。

(七)民俗年例:传统的继承

冼夫人文化节和黎族“三月三”、儋州“调声节”等民俗传统节日一样,都是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为了全面弘扬冼太夫人文化,以其“爱国爱民”精神广泛、深入教育人民群众,于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即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电白举行了隆重纪念冼太夫人诞辰148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共同缅怀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自此之后,统称为电白冼太夫人文化节。

1.冼夫人文化节

冼夫人文化节(原称军坡节),闹军坡是海南冼夫人文化圈特有的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

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售卖土特产。分为“公期”和“婆期”,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乡村的“公期”和“婆期”时间不一致,各自供奉神主也不同,一般以一乡或一村为单位,每到这个节气,村民必大搞祭祀,供奉公祖婆祖巡村,请亲戚做客,招呼热情,甚至胜过年饭。村中舞狮舞灯队到各家中去拜祭,敲锣打鼓,热闹非常。入夜,各家各户凑份子请戏班剧团来上演琼剧。这时期,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装神穿腮等举行一些独具海南的地方特色,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活动,让人大开眼界。一般认为,“闹军坡”是为了纪念冼夫人。

2.冼夫人之年例

茂名地区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及近邻吴川等地的农村,至今还沿袭着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做“年例”。当地人把做“年例”看得比过年更重要,做“年例”必须大操大办,热闹隆重,让亲戚朋友好好吃一顿。据说,“年例”活动是因冼夫人是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初时是骑马、射箭、比武,以后演绎为游神,演戏。”“年例”那天家家都把宰好的猪和杀好的鸡、鸭拿到村门口摆出来。这种形式被称为“摆谯”,其次人们一早就在自家的“摆谯”位旁等候请来的“神像”——冼太夫人塑像。

二、冼夫人文化民间艺术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冼夫人文化通过相关的舞蹈、音乐、美术、绘画、戏曲等传播途径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士认识、学习冼夫人的爱国精神,同时,将冼夫人爱国精神发弘扬,发挥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冼夫人这种爱国爱民的大无畏精神。

民间艺术传播传承冼夫人爱国精神文化,利于当代青少年接受教育,可以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对于爱国教育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利于他们成长长才,成为祖国的栋梁。 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民间艺术方式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易于接收冼夫人文化的传播,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虽历史悠久,但目前来讲,比如冼夫人传承人的问题,有些断代,在民间的传播力度不够;其次受制于冼夫人文化传承者的文化程度,当地文化传承的保守和限制,传播范围不广;再次是对于冼夫人文化节,有待提升,扩大宣传。

【参考文献】

[1]李润.文化之薪火 冼学之大成——评《冼夫人文化全书》[J].南方论刊,2009,(12).

[2]李一鸣,宋可玉.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海南冼夫人崇拜为例[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推荐访问: 民间艺术 夫人 文艺 传播途径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