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5-04 17:30:02 | 浏览次数:

zoޛ)j馝iuM6iF덀M;NMwӝ4׍6v]计划。在这一新形势下,全国高校纷纷抢抓机遇,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模式的探索,着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为例,重点研究和实践了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课题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煤矿生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矿业特色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可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卓越人才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煤炭以及矿业也正面临着变“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生态化、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煤矿企业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矿用设备和生产工艺,急需大量专业素质强、管理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助力。[1]黑龙江科技学院前身为黑龙江矿业学院,是一所具有六十余年历史的面向煤炭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作为一所教学服务型大学,除了以本科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中心职能外,还应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此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如何根据煤炭行业的转型发展和新能源发展的需要探索合理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煤炭行业特点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2]

煤炭类高校大力培养具备煤炭行业背景知识、科学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吃苦耐劳的卓越人才不仅可为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和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也为高校履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拓展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可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缩短我国与国际煤炭行业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社会提供大量紧缺人才,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行业整体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均有重要意义。

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卓越人才培养要侧重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要侧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等。[3]卓越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而后者正是目前多数毕业生所缺少的。几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实践,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搭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模式,采取工程实践、导师制培养、校企合作“3+1”培养和课程置换等方式,坚持四年不断线地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和训练。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1.合理建设实践平台

电气工程实践基地是近年来为培养适应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现代卓越工程应用型人才而成立的实践教学平台,其实践性教学活动对于提高电气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4]

根据卓越人才的培养需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平台进行建设,即电类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践平台和毕业设计专项平台,并编写配套的实验与实践教材。如图1所示,四个平台间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实践内容环环相扣。在内容上由传统逐渐过渡到现代,在深度上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基础实践平台包括电子应用设计工程实践、EDA工程实践、应用电子工程实践、电机控制工程实践等12个工程实践环节,通过全方位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气和电子实践知识、电气控制能力,为卓越人才培养作准备;专业基础实践平台包括单片机应用工程实践、PLC工程实践、传感器应用工程实践等6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毕业设计所涉及到的现代电气控制领域常用的专业技术和最新的发展动态;专业综合工程实践平台是一类综合训练的实践平台。根据电气控制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测控、电子信息等五个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综合实践项目,包括电机与拖动工程实践、工业控制工程实践、电力系统工程实践等7个工程实践基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各专业实践基地及三个创新工程实践基地完成高水平的电路实物制作,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学生可以利用实践基地的现场教学环境形象、逼真、生动地模拟再现企业现场应用的全过程,并可以人为地把握、控制实践进程,更好地观察、体会实验现象和过程,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5]

基础实践在4学期、5学期分两个阶段进行,把10个实践基地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循环可以拓宽电气信息类学生的知识面。专业实践平台在6学期、7学期分两个阶段完成。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兴趣爱好从专业实践基地中任选出4个基地进行循环实践。科技创新实践在第8学期与毕业设计结合在一起。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训练包括职业技能及职业资质培训和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组成。学生根据毕业设计题目,利用5周时间接受来自企业的职业技能及职业资质培训,如电气工程师职业课程训练等,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科技创新课题进行科技实物创作,从而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由理论设计改为真刀真枪设计。科技创新结束后,经检查合格才允许以后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

2.选择企业前沿培训内容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学院牵头搭建了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端制造平台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眼界。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或来自于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项目和科研课题,或来自于实习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实际。由于课题研究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挑战困难的勇气,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此外,还可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兴趣、各种专业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竞赛性课题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把关下完成创新性强、自主性大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作品。卓越人才最终的就业方向大多是企业,学生对这类贴近科技研究前沿和企业一线的科技创新设计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不但避免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设计进度慢、消极应付等诸多问题,还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提前对接,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利用课程置换、顶岗实习深入企业一线

随着“卓越人才”模式的成功开展,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课程置换、顶岗实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课程置换[6]是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免修学校设置的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转而学习一些在企业设置的职业资质培训课程,学生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在教学模式上,学校部分课程置换成企业培训课程,同时在企业开展毕业设计。

针对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大四学生中推行了这一新的培养模式。课题组选拔了100名有意向的学生,在这一年中学生用“课程置换”的方式把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修得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分代替原来课程的学分就可以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在学习期间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报酬,毕业后学生还可加盟他们的公司。这一举措既适应了社会需求,又开辟和对接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100名学生中除17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外,有83名学生与置换相关企业签约。

4.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推行导师制、双师制

卓越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专业视角,因此卓越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第四学年。必须改变传统的指导教师仅在第四学期开始毕业设计指导的方式,采用导师制,从大学入学起就为每名学生分配导师,指导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尽早接触设计课题,培养学习兴趣。在四年的时间里导师与学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促进了设计的顺利开展。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有些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感兴趣,其导师就可以在第二、第三学年引导学生多学习继电器控制、PLC、电力系统等课程,设计相关的小制作、小设计,为第四学期的毕业设计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设计经验,增强了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和丰度。采用导师制的指导方式会增加教师的一部分工作量,但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有益的。同时可利用定期汇报、集中答疑、远程教学等指导模式来消化这一部分工作量。

校外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各选派一名导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要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两者指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校外导师侧重于对设计内容的技术性问题负责,而校内教师侧重于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定期与单位导师和学生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加强校外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对于学生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应该派校内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确保设计进度与校内保持一致。

三、结论

通过在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校企合作“3+1”和课程置换、引入导师制等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良好的基本技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培养体系实施几年来,在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大赛中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4项,省一等奖7项、省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黑龙江省二等奖2项;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一等奖2项和团体奖2项;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就业率连续五年在90%以上。有6名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校发表论文28篇,用人单位对培养的毕业生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的这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以工程实践为平台、校企联合综合培养的工程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煤炭类高校大力培养具备煤炭行业背景知识、科学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吃苦耐劳的卓越人才,不仅可为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和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而且也为高校履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拓展了更加有效的途径。今后,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本专业课程模块的科学设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全面训练、科技活动选题的广泛性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田富军,杨昌明,王军.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1):66-67.

[2]赵卫平.由教学型向服务型转变——新建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探索[J].继续教育,2007,21(2):46-48.

[3]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4]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22-124,127.

[5]邓崇亮.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120-124.

[6]王德才,蒋凌云.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金三角三方盈利校企合作模式[J].商情,2010,(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 服务型 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