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2-03-02 00:02:01 | 浏览次数: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特别是学科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困惑。作者在本文中以大量的案例呈现和自己研究思考,阐释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的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研究价值和实践研究思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型有很多,比如历史课型、地理课型、生活常识、社会常识、法治教育、人文礼仪等很多方面的,这就令教者有效实施课堂教学,高效开展课堂活动面临挑战。下面就我就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开展的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研究与思考阐释如下:

一、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的研究价值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历史课型,是大多数品德与社会老师感到棘手的内容,有的老师一遇到历史题材就感到为难,有些头疼,因为它太抽象,历史题材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时空的距离,离生活太远,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内容难度大,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和困难,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教学效果不好,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认为,研究历史型课的课堂策略是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热情,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历史课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和体验。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中,通过分析研究二次世界大战的数据资料、读一读战争中儿童的心声文章、听一听战争中一个伊拉克少女的日记,看一看战争中儿童的真实生活图片,让学生情感由外在升华到内在,感受到战争风云下的苦难。历史课型除了让学生体会历史,同时也要学会分析历史,从而用更宏观的眼光看待历史,那么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就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阶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有学生自身的内在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就尤为重要。我们要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感悟和体验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事实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实现自我思考、感悟和成长,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称为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历史课型活动的设计,我们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主体参与中学习与思考、在主体感悟中得到有效成长。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吃穿住话古今》这一课中,教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印象里远古时代人们生活情景是什么样子的,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另外,课前要让学生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了,要把这节课上好,收集资料、信息固然重要,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访一些老红军、老战士,让他们讲讲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这些都是历史的现实见证,能让学生获得历史的真实感,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的教学落在实处。还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在教学中可以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重视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事件,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达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学习历史的目的。

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堂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生成的教学事件,当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了这一段历史之后,学生们都非常地气愤,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书中所有带日本字样的内容全部画上了大叉子,老师看到了之后就问他,为什么要画上大叉子呢?那位学生说了四个字“我要报复”,接着我就问她 “那么你想怎么报复呢?”这个学生回答的也特别直接,“我要杀回去”,接着,教师对他说:“很好,所有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有你这样的想法。但是,我国的政府带领全中国人换了另一种方式“杀回去”,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式吗?那么大家结合当前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来说说我们是怎么“杀回去”的?”紧接着,教师借着这个话题就在黑板上随机写一了一个讨论题目“怎么做是最正确的回击呢”。这样的一个讨论活动,就把本课的立足点设定为把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最终的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历史感悟和体验。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在这面镜子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这才是一节历史课真正要传达的一种教育思想。所以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在真实的思辨中和思想冲突中去构建与发展。

我们就应该这样,要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历史感悟和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有些其它类似战争这样的历史题材的课在学生看来,离他们很遥远,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是不太容易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这样的课,如果全凭老师“灌”的话,学生能记住的很少,而且也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研究经验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内容,一定要强调学生课前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经过学生课下不懈努力,他们在课上不但不再是“看客”,而且有些同学甚至是滔滔不绝,积极性很高。因此说,只有通过教学中有序的牵引活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让学生真正体会历史,感悟历史,最后达到升华。

另外,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用图片、影像等直观手段外,还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和学生谈心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把他们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对他们的娓娓道来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向他們推荐一些好看的电视栏目,比如,《百家讲坛》、《国家记忆》、《探索发现》等等,这样呢让他们在品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对历史的热爱。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电视栏目,教师要在课前布置,最好是在学期初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就能有充分地准备,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多样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不仅让学生介绍看到的内容,还注意要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通过电视专题内容不仅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从小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节课都能成为学生的发展阶梯,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型的实践研究,有效提高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深化了小学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南宁市红星小学 刘李平

[2]《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俞石泉。

推荐访问: 品德 课中 实践 教学策略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