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教学理与法的纲要

2022-05-04 12:40:03 | 浏览次数:

zoޛ)j馟i'ov
tӞݴ׽wMӟ饨ky总结的一个关键问题。我通过数十年的学书实践与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现整理出来,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画线与笔法训练

篆、隶、真、行、草五体笔法相通:归于线性的基本原理。

宋高宗《翰墨志》中说:“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以笔意本不同,每拘于点画,无放意自得之迹,故别为户牖。若通其变,则五者皆在笔端,了无阂塞,惟在得其道而已。非风神颖悟,力学不倦,至有笔冢、研山者,似未易语此。”

这一番话阐发了三层意思:(1)文人士大夫们的书法,往往以篆、隶各自成家,或以真、行、草自成一家,各立门户,不能融会贯通。(2)如果能通晓五体之间用笔的内在规律,则能够打通五体,写任何一体皆能得心应手,而无隔阂。(3)欲通晓五体之间的内在规律,明其相通之理,得其共通之法,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才能够真正领悟。我认为,其所谓通五体之变,即是五体笔法在线性的基本原理上达到同理,进而在用笔上达到同法。

再看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中的一段论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

这是包氏的独到发现。笔画之两端,一起一止,是用笔之着力处,往往也为学书者关注之处。易犯的用笔之病是两端沉实而中段轻浮,一滑而过。他以古帖中横、直画为例,发现“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有“中实之妙”。而唐以后的书法用笔,日渐衰败,多见“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难有“中实之妙”了。之所以会如此,拙见以为,实是唐代离篆隶时代已很远,笔画中截空怯之弊,是完全脱离篆隶书古意的真、行、草书历史流变的必然结果。

两极:篆书,线条的单纯组合;草书,线条的连绵组合;隶书、真书、行书,点画形态多变,表现为两极之间的演变历程。

以画线作为书法笔法的基础训练,以此为学理依据。隶、真、行书的点画形态丰富,成为障眼现象,使我们往往被其表象所囿,看不到其本质上还是线,实是在单纯的线形上赋予了种种由提按顿挫运笔动作造成的各种点画形态而已。

二、入门途径——书体及其范本的选择

作为学习书法的入门途径,可以有多种。这里列出三种:

1.楷书。

这是自古以来为广大学书者广泛接受,为大多书法教师广为使用的教学方法。至于以何种帖为佳,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选择。我认为作为学书入门途经的选帖有两个基本原则:

(1)对笔法易于理解,便于把握(范帖少雕饰气)。

(2)有利于向行书转换。

唐楷作为范帖,理想者如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魏碑适宜作范帖者如《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石门铭》。

以颜、柳碑刻楷书为入门途径,死路一条!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颜、柳的碑刻楷书雕饰气很重,每一笔的起笔、收笔、转折都十分刻意地描写出特定的、程式化的模样来,这靠连贯自然的书写过程是不能实现的。若以这样的碑刻楷书为范帖,久而久之,势必会养成做作、描画的习惯,运笔动作缓慢而不贯气,对日后转学行书大为不利。故不能作为初学者尤其是少儿初学者的范帖。而对于有较好的书法基础和创作能力者来说,学颜、柳楷书知取舍,懂变通,则不在此列。

2.隶书。

隶书介于古体(篆)与今体(楷)之间,为过渡体形态。隶可通古今之变。隶兼篆意为篆“隶变”之体,楷兼隶笔为具古意之楷书,历来享誉很高。学了隶书,便于上溯篆书,下接楷书,且起步高古。有了隶书基础后学楷书,所作楷书更具审美高度。拙见以为,成人学书者思维能力比较成熟,善于分析,懂得抓规律,把学书作为一种工余乐事者可以走这一条路。书法专业教学也可以此为基础教学之路。

3.篆书。

沿书体演变的历程,从甲骨文起步,继而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周期很长,书法专业的基础训练可用此法。

三、“永字八法”的真义

“永字八法”,一般理解为楷书八种点画的用笔法,称之为点、短横、竖、钩、趯、撇、短撇、捺。“永字八法”中称之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以往有人以为此等文学语言,华而不实,故不予重视,又有人认为,八种笔画不能包括楷书的所有笔画形态,故增至九法至十一法不等,如此又与“永”字不合。

我认为,以上种种皆从表面认识,误解了古人提出的“永字八法”的真正含义,即其本义。“永字八法”的本义是什么?古有《永字八法》一文,其开篇即说:“《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工书多载,十五年中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

其文中设问答式,对八法之名一一作解。如:

“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

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

又如:

“问曰:画者中心竖画也,今谓之努,何也?

论曰:……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

此举二例。文中对“永”字八画的写法所设问答式中,均提到“势”字。如讲解侧法要“审其势险而侧之”;讲解努法要“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等。可见,“势”是“永字八法”的关键词,其主旨在以“勢”说“法”,“势”为“法”之内理、依据。进一步说,“势”又来自于书写时笔画之间的连贯书写——贯气。“永”字作为一个典型字例,其笔顺由上而下,再转左而右,展现了这一生动的过程。

四、三大贯气形式

我在学书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现,书法的用笔,因不同书体,在运笔的连贯性(即贯气)方面存在着差异,归纳起来,有“三大贯气形式”。

1.内向贯气形式——篆书。

篆书为古体,由象形文字进一步演化,完善为系统的古体书。其字形结构有象形意味,用笔具描摹意味,故笔顺具不确定性,笔画与笔画之间不具备直接对应的笔势承上启下关系。字之形态多为长方形或方形,扁方形甚少。

2.内向贯气向外向贯气过渡形式——隶书。

篆书结构的日趋约易和用笔贯气程度的日益加强,使篆书解体,演变为隶书。隶书结构一般较篆书简约,笔画与笔画间出现部分直接对应的笔势,或笔势的呼应关系有所加强。字之形态一般为扁方形或方形,长方形甚少。

3.外向贯气形式——真、行、草书。

隶书进一步在结构上日趋约易,在用笔贯气程度上日益加强,使隶书解体,产生今体书——草、行、真书。这就好比一位母亲(隶书),生了三个孩子(草、行、真书)。大量的汉代简牍和魏晋残纸文字,反映出这一生动的过程。这三个孩子又各有特点。静态表现:真书。动态表现:行书。大动态表现:草书。大动态的极端表现:狂草书。

关于书法用笔贯气的三大贯气形式,我在专著《中国书法风格史》的“卷上·书体演变期总论”中有详细论述,可参阅。

推荐访问: 纲要 书法 基础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