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2022-05-03 17:20:02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通过利用 CT、MRI影像技术来对颈部出现的肿块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颈部肿块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数据资料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12月的50例颈部肿块患者,比较所有患者的MRI跟CT资料,分析其结果。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出现了囊性淋巴管瘤8例、甲状旁腺腺瘤11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12例,神经源性颈部肿块19例,且两种影像资料数据基本一致,表现为囊实性、囊性肿块。结论:CT、MRI影像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容易对诊断造成影响,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实际来进行诊断,提高诊断水平和诊断质量。

关键词:CT、MRI影像 诊断 探析研究分析

在对颈部肿块的病症进行诊断时,往往会采用CT、MRI影像等技术来进行检测,但通过CT、MRI影像技术监测的表现基本一致,给病情的判断增加了难度。由于CT、MRI影像的类似性导致医生很容易造成误诊。所以需要对CT、MRI影像技术诊断颈部肿块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诊断水平,加强对颈部肿块病症的认识,避免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到12月,我院接受和诊断的50例颈部肿块患者,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为22-55岁。患者临床表现为用手触及颈部有肿块,难以下咽食物,并且颈部存在梗塞感和异物感等。

1.2 检查方法

在5例颈部肿块患者中共有20例采用了CT技术进行检测,常规层设置为5mm的厚度,采用16排东芝螺旋CT检测,然后临近蝶鞍颅底直到胸廓的入口,进行扫描,采用对比剂的流率为2.5-3.0ml/s,剂量控制在100ml。利用MRI技术检查的有20例,先用1.5T西门子磁共振机来进行扫描,然后处理工作站(SHN ADW4.2),采用FSE序列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同时用STRI中的脂肪序列来抑制整体序列,扫描层的厚度值为5mm,层间距控制在0.5mm,且标准矩阵形式为224×320,扫描过程中采用Gd-DTPA对比剂,将对比剂注射到静脉部位后,对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等进行扫描,显示出T1WI的图像数据。行MPI跟CT检查的为10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检验,因为P<0.05,所以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影像技术诊断颈部肿块情况分析表:

2.1在诊断的50例患者中出现了囊性淋巴管瘤8例、甲状旁腺腺瘤11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各12例,神经源性颈部肿块19例。病理:1)颈部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在结合肉芽肿增值伴干酪坏死;2)神经源性的肿瘤,检查结果发现,在囊性组织中出现血液,在镜下可以清楚的发现位于A区的瘤细胞主要呈束状,而位于B区的瘤细胞主要是网状形式,通过镜下观察发现毛细血管和扩张的血窦等。这些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纤维母细胞等呈错综分布,形状为漩涡状。3)甲状腺腺瘤,该状况呈现芽状肉,并且伴随着出血现象。4)囊性淋巴管瘤,囊内存在很少的黄色胆固醇,因为纤维将囊内部分开了,囊壁被平滑肌组织包裹。

2.2病变部位分析,在所有病例中,有19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位于半棘肌跟颈部下方的斜肌之间;11例甲状旁腺腺瘤主要分布在右侧的甲状腺后缘;有12例是淋巴结结合分布在颈静脉链下方、颈后三角组和中组;8例囊性淋巴管瘤主要出现在右侧颈血管内缘。

2.3MRI跟CT的征象,属神经纤维瘤,T2W1的检测信号偏高,增加强度后,出现明显变化,而T2W1的信号较弱。神经鞘瘤一旦产生出血囊变,其中必然会夹杂着一些杂乱信号,T1W1的信号就很弱,T2W1就会增强,中央信号呈现斑片状,跟增强后有明显的差别。颈部淋巴结结核是由于鼻咽癌下的淋巴结转移造成的,从检查的结果发现,鼻咽部的粘膜的厚度已经增加,因为厚度小转移的淋巴结的边缘处就会显得很光滑,通过增强扫描手段之后,显示较为平滑均匀。囊性淋巴管 瘤通过CT技术进行检测后发现,其属于多房结构,肿块很大,存在于右侧颈血管鞘的内缘处,外壁较薄。通过CT对甲状腺腺瘤进行检测,发现了因出血而发生坏死的腺瘤,囊性的密度较小,其尺寸大小为2.2cm×1.8cm,增大扫描后,在其结节的中心位置出现了斑状强化区域。

3 讨论

通过对颈部淋巴结结合、神经源性肿瘤、甲状旁腺腺瘤、囊性淋巴管瘤等的分析和研究,颈部淋巴结结核通过CT进行检测扫描,其表现为边缘 不规则的环状,特性变化为特大淋巴结彼此融合,密度偏低、内存若干分离等现象。甲状腺腺瘤临床表现为泌尿系统出现高血钙和结石等,右侧颈部出现无故疼痛,对其进行扫描时,囊样低密度结节,增强后表现为斑状强化,跟其他囊肿不同。囊性淋巴管瘤主要体现在囊壁清晰可见,出现了向内生长的深层结构,研究中发现淋巴管瘤已经侵入到甲状腺的中下叶的后缘,影响了正常的解剖工作。

综上所述,颈部肿块在MRI、CT征象检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分析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诊断,避免出现误诊现象等。

参考文献:

[1] 李卉,王德玲,刘学文等.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94-2097.

[2] 桑剑锋,王雪晨.巨大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甲状腺疾病误诊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8):870-870.

[3] 乞文旭,张军,刘彩霞等.磁共振成像评价胎儿颈部肿块及对子宫外产时处理的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9):543-545.

[4] 赵天佐,邱传亚,张勇等.磁共振成像在颈部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1):33-35,封3.

[5] 潘祖远,刘维奇,何云飞等.电子喉镜与MRI检查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0,2(2):117-118.

推荐访问: 诊断 肿块 颈部 鉴别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