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03 14:50:02 | 浏览次数:

zoޛ)jiuxtiMuDR(u}8F덴]4|m5m4Nti[iiiioDLk]4Djoi计划制订、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拓展思考等教学全过程,达到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5.基于协作学习开展实验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构建实验课教学的协作学习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教学中的协作学习过程由图2所示的几个步骤组成:

图2实验教学中协作学习过程

6.导师制培养模式。将软件开发相关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延伸至课余时间和其他相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各个领域。教师通过项目组形式,以导师和项目经理双重身份,按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导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及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取向定位,并在教学和项目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培养。

四、考核评价方法

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方法是培养合格软件人才的保障,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群中的课程,我们提出从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考核,理论应用考核采取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案例的分析和设计方案,重点考核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考核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根据各小组提交的演练项目结题材料,并结合项目验收汇报情况进行评定;个人成绩根据每周工作报告和任务跟踪表由小组组长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则通过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进行考核。实践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衡量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要求,记录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交流、分工、协调、合作的具体内容,形成对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的素材。在对每个方面的评价过程中,要求评估结果信息体现四个结合:合格性与评优性结合、单项指标与总体评价结合、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结合、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结合,从而使评估结果信息呈现多维度,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

五、结束语

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软件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合理进行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及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按方向、模块化建立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课程群的基础上,提出项目驱动的复合教学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在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超,谢坤武,向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任晓鹏.复合型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2007(12).

[4]刘美玲,韦艳艳,汤卫东.协作学习在Java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10).

[5]李蔚,周杰,段远源.研究型大学多模式、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

[6]卢晓勇,揭敏,刘晓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7]王春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改革[J].运城学院学报,2010(5).

推荐访问: 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 研究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