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2-04-14 10:10:53 |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再灌注成功率、6周内死亡率和12周内再次梗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再灌注成功率较高,6周内死亡率和12周内再次梗死率较低。两组再灌注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比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近远期疗效,今后可将介入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1-0048-0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与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大量饮酒、便秘等因素有关,其治疗关键在于实现梗死动脉的再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缩小梗死面积、维持心脏功能,并防止发生再次梗死。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通过向闭塞的冠脉置入支架,可迅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血流,从而挽救患者生命[1]。笔者所在医院比较了介入治疗和传统的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本文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均有突发性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剧痛,持续时间超过20 min,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T波倒置,ST段抬高。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肌钙蛋白升高。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能异常、左主干病变、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归为对照组,共计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62.45±4.86)岁;体重54~85 kg,平均(64.25±3.34)kg;冠心病病程2~10年,平均(5.24±1.35)年;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32±0.64)h;梗死部位包括广泛前壁18例、前间壁15例、下壁12例。偶数者归为试验组,共计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8~77岁,平均(61.78±4.74)岁;体重55~84 kg,平均(63.80±3.59)kg;冠心病病程1~11年,平均(5.11±1.42)年;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平均(2.41±0.70)h;梗死部位包括广泛前壁20例、前间壁14例、下壁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冠心病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溶栓治疗,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600 mg。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于30 min内滴注完毕。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40 mg,1次/12 h,连续用药5 d[2]。试验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立即给予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600 mg。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梗死的血管。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入路,采用经皮介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7 d[3]。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48 h内每隔4 h进行一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肌标志物检查,同时接受降压、调脂等辅助治疗。治疗后随访12周对比两组在再灌注成功率、6周内死亡率和12周内再次梗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

1.3 评价指标

治疗后3 h内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剧痛症状消失,出现血管再通性心律失常,治疗后12 h内肌酸激酶心肌型同工酶、肌钙蛋白恢复者认为再灌注成功[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再灌注成功率较高,6周内死亡率和12周内再次梗死率较低。两组再灌注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多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形成血栓,导致冠脉发生急性闭塞,使心肌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早期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5]。

表1 两组再灌注成功率、6周内死亡率、12周内再次梗死率比较 例(%)

组别再灌注成功6周内死亡12周内再次梗死

对照组(n=45)28(62.22)3(6.67)5(11.11)

试验组(n=45)42(93.33)*01(2.2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溶栓治疗,经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作用于心肌梗死部位血管,使局部血栓溶解,使栓塞的冠脉再次恢复通畅,改善心肌供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肝素等,但溶栓治疗存在着许多限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仅有1/3适宜接受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血管通畅率只有50.0~70.0%。溶栓治疗后由于残余狭窄的存在,部分患者会再次发生心肌缺血,诱发再次梗死。溶栓药物易诱发出血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可迅速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须严格控制剂量,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6]。

另一种是介入治疗,通过向阻塞的血管内安放支架,将一个微小的网状合金管装在带有压缩球囊的导管上,将球囊扩张撑开支架,直接开通血管,使局部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起到快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之目的。通过置入的支架撑开闭塞的冠状动脉,迅速使濒临坏死的心肌得到充分血液供应,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冠脉造影技术可明确血管阻塞位置、梗阻情况,从而准确有效地再通血管[7]。介入治疗后还需进行后续的抗凝、调脂治疗,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支架局部发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同时给予他汀类药物进行调脂治疗,延缓或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方法,对医疗硬件设施和术者技术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较昂贵,因此在基层医院和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尚不具备开展介入治疗的条件。置入支架后还需进行后续的抗凝治疗,防止再次梗死。目前介入治疗尚不能完全替代静脉溶栓治疗[8-9]。不论是介入治疗还是溶栓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对患者的预后都是十分重要的,延误了抢救时间,心肌会发生不可逆坏死,此时再进行治疗效果较差。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并发症有较大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患者并非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溶栓治疗,均应注意预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如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及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对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缓慢型心律失常者肌内注射阿托品。发生心力衰竭患者及时给予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中采用介入治疗者再灌注成功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采用溶栓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采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后随访期间,介入治疗者6周内无一例患者死亡,12周内发生再次梗死1例;溶栓治疗者6周内死亡3例;12周内发生再次梗死5例,这一结果提示采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患者预后情况更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比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近远期疗效,今后可将介入治疗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玉良,王伟民,刘健,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1):9-12.

[2]刘卫其,张励庭,黄炫生,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9):781-784.

[3]许春平,赵献明,利龙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8):128-130.

[4]杨小东.急诊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的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233-234.

[5]张建,罗学胜,卢才义,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药物支架植入术远期疗效的比较[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0):791-794.

[6]罗莘.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7):61-63.

[7]刘明新,陶贵周,王守力,等.HTUPA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17-1120.

[8]邹蓉蓉.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9-60.

[9]段宝民,逯锦涛,李兵,等.延迟急诊PCI与早期溶栓成功后择期PCI对STEMI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8):692-695.

(收稿日期:2014-03-16) (编辑:黄新珍)

推荐访问: 心肌梗死 疗效 临床 介入治疗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