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硬化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2-04-13 09:38:54 |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指标结果,探讨分析肝硬化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肝硬化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生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平均病程分别为(49.7±9.4)岁、3.1875:1和(125.3±79.9)服务月,而死亡组只有平均病程(147.6±81.6)个月与之差异明显,是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中,生存组患者的肌酐和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81.77±70.84)umol/L和(108.3±266.83)umol/L,而死亡组为(189.5±176.3)umol/L和(274.9±301.7)umol/L,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和总胆红素是明显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的病程、肌酐、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和血清钠离子水平,是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肝硬化;胆碱酯酶;危险因素

我国肝硬化患者中多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导致患病,属于慢性的进行性肝病,较长时间的症状积累导致肝细胞纤维化,肝脏变形、变硬,造成患者的肝组织的严重损害[1]。若病情处理不当,肝硬化发展至失代偿期,则将大大增加消化道大出血、低钠血症和严重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患病机率,这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本文对我院10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检查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研究肝硬化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10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硬化诊断标准[3]。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4]。其中,生存组患者有67例,死亡组患者有39例。生存组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16例;死亡组中,男性30例,女性9例。

1.2方法 将所有患者分为生存组(67例)和死亡组(39例),并征求患者同意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分别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血红蛋白等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并运用统计学研究肝硬化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性别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病程相差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生存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死亡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的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血清钠离子和腺苷脱氨酶水平较高于死亡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和肌酐水平均相比比生存组有明显升高,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明显危险因素,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文研究所抽取的患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患有乙型肝炎而导致的肝硬化病变,而我国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中,乙型肝炎也是占有最大的比例,早期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从而在病变的早期遏制肝硬化发展[6-7]。同时,人体肝脏的代偿能力十分强大,较多患者在代偿期并未察觉到病变发生,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直至肝硬化发展至失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85%[8],这也就是病程越长而患者死亡率越高的原因,尤其对于这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疾病一旦发展进入失代偿期,将使得治疗变得非常被动[9]。本组患者中,死亡组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47.6±81.6)个月,明显多于生存组的(125.3±79.9)个月,病程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年龄和性别比例的两组患者的数据则可以说明它们不是死亡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这种慢性疾病的特点,及时做肝功能的检查,及早预防治疗,才是治疗的关键。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主要作用是执行人体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从而保证人体能够健康正常的执行各项功能。血液中的胆碱酶酯水平能够非常敏感的反映人体肝脏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当该指标下降时,则表明肝脏的合成蛋白质能力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以至于血清中的酶活性迅速下降,胆碱酯酶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0]。腺苷脱氨酶在嘌呤核苷酸代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其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才能使腺嘌呤核苷正常的氧化后而代谢出体外,否则会加剧恶性循环,影响人体整个代谢能力。一般血清腺苷脱氨酶水平只作为肝脏纤维化的参考指标,而当其检测结果变化明显,则可结合其他指标共同说明肝脏的受损程度,是肝硬化患者检查的一种较为灵敏的生化指标,死亡组患者腺苷脱氨酶水平为(21.09±12.10),比生存组下降明显,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死亡组患者在代偿期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要明显高于生存组,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扩大范围,具体分析探讨各种并发症及其具体的发病情况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童秀萍,洪小飞,吴深宝,等.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6:1317-1318+1327.

[2]Appeodt B, Grünhage F, Gentemann M G, et al.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2 (NOD2) variants are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death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in liver cirrhosis[J]. Hepatology, 2010, 51(4): 1327-1333.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0,40(1):62-68.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4-166.

[5]吴梓苗,冯杰,张爱军.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9):948-950.

[6]朱方超,黄智铭.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论述[J][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452-3454.

[7]汤伟亮,赵钢德,董志霞,等.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J].肝脏,2012,16(5):367-369.

[8]SCHUPPAN D,AFDHAL NH.Liver cirrhosis[J].Lancet,2008,371(9615):838-851.

[9]邢霁远,余祖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分析12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6):537-540.

[10]González-González J A, García-Compean D, Vázquez-Elizondo G, et al.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Clinical features,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study[J]. Ann Hepatol, 2011, 10(3): 287-295.

编辑/哈涛

推荐访问: 肝硬化 危险 因素 死亡 分析